曹賜斌醫師 實踐「成人之美」

美容醫學是更專業的整形外科,與一般的醫學美容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先天的顱顏缺損、頭臉有發育性變形,或者後天的癌症、意外事故、燒燙傷,經整形美容手術後讓生命獲得重生,都是非整形外科醫師不可,這就是曹院長常講的「成人之美」。

Read more

首創「成人之美」選拔活動起跑

第一屆「成人之美」選拔活動起跑了。醫療的本質的是扶傷救人,透過這項活動,遴選經由重建、整形或美容手術讓生命正向改變的動人故事,體現仁醫情懷與卓越醫術,同時在美外學會第29屆國際年會呈現此一整形整心的感人影片,讓國內外人士都看到台灣醫療的美善。

Read more

驛動的心

公家機關的人事室,業務繁雜,包括甄審、考績、出勤、公勞健保與團保、人事歸檔、薪資發放、勞動法令等,機關裡的單位與職缺五花八門,實際進用人員時,仍需由跨部門委員會評核。公立醫院員工,護理人員占了一半,異動頻仍,需才孔亟,因而護理部門常單獨有人資單位。

Read more

斜槓人生—陳思涵與斜槓醇弦之弦樂五重奏

斜槓醇弦四重奏由四位醫聲室內樂團首席,同時在醫學相關領域學有專精的好友組成。在首場鋼琴五重奏演出後,接連演出系列二弦樂四重奏,系列三豎笛五重奏,系列四弦樂四重奏。本次系列五將邀請年輕的中提琴醫師音樂家陳思涵醫師共同演出布拉姆斯與德弗札克著名的兩首弦樂五重奏。

Read more

統計統計 通通忘記

醫學院裡,醫師養成教育分成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兩大階段,統計課程稱為「生物統計」或「醫學統計」,何時修課,各國不同。在美國醫學院,生物統計是基礎學科,與流行病學、公共衛生合占醫師執照考試第一階段考題4%至6%。台灣則與美國相同。

Read more

首次大規模乳癌康復者生活品質調查出爐: 三分之二康復者癌後「虛累累(台語)」

台灣首次大規模乳癌患者生活品質調查報告出爐,顯示五到七成有心理情緒困擾、四到六成受治療導致的身體症狀困擾。其中又以癌症後的「疲累」最常見,高達三分之二患者自述治療後受到程度不等疲累困擾。張金堅董事長呼籲,治癒後生活上有哪些挑戰、最需要哪些幫忙?一定要正視乳癌康復者未被滿足的需求。

Read more

職業病防治是永續發展的關鍵

依據國際勞工組織(ILO)統計分析,傳統職業危害,如火災、爆炸、墜落、感電、倒(崩)塌、切割夾捲等,因受到重視且有效預防而降低,然而,因環境變遷及有害物質與生物性危害等漸趨嚴峻,導致全球發生職業病與工作相關疾病卻遽增,造成國家、社會及企業永續發展的重大衝擊。

Read more

江賢二大師捐贈畫作 鼓舞病人勇敢抗癌

台北榮總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即將於5月15日開幕,國際級知名藝術家江賢二大師特別捐贈11幅畫作,於5月5日下午舉行捐贈儀式,並將其中一幅重達百公斤的巨作「比西里岸之夢」懸掛於大廳,讓病人一進入就看到希望、看到康復的願景,也帶給病人抗癌的勇氣。

Read more

空橋上的少年

張朋城,一名十七歲的高中生。他的病歷上被這樣寫著——懼學。蔡伯鑫,一名熱愛旅行的年輕醫師。總是符合眾人期待、看似順遂的他,在即將成為主治醫師前夕,決心離職。他們各自迷失在某處,各自嘗試尋找某個足以免於恐懼的出口。直到他與他相遇,世界開始翻轉……

Read more

蔡伯鑫

PO-HSIN TSAI, M.D.

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現於基隆長庚紀念醫院服務,著有《沒有摩托車的南美日記》、《空橋上的少年》。為了觸及診間外的病人,耗費4年撰寫《空橋上的少年》引起學子強烈共鳴,並被多所學校指定為必讀刊物。期待未來能打造一個串聯「學校−醫院−家庭」的平台,聆聽每個細小的聲音。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