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軌了,也能繼續向前 蔡伯鑫,給懼學孩子被理解的可能
一位病人經歷幻聽、幻覺、多重人格,甚至多次自殺未遂……她苦笑著說:「事情就是從糟糕變成難以理解。」蔡伯鑫盯著她的雙眼回答:「沒關係,我們重新讓這件事情變得一點一點能被理解。」幾次回診後,病人在診間崩潰落淚:「可以不要放棄我嗎?我真的好想活下去。覺得這話很蠢,但我真的想活得好好的……」
一位病人經歷幻聽、幻覺、多重人格,甚至多次自殺未遂……她苦笑著說:「事情就是從糟糕變成難以理解。」蔡伯鑫盯著她的雙眼回答:「沒關係,我們重新讓這件事情變得一點一點能被理解。」幾次回診後,病人在診間崩潰落淚:「可以不要放棄我嗎?我真的好想活下去。覺得這話很蠢,但我真的想活得好好的……」
每天從網路、媒體、Line不時傳來各種關於保健的訊息,告訴我們如何飲食、如何排毒、如何運動、如何吃藥,才能活得更健康、更長久、更年輕、更纖瘦。但是,其中充斥太多以訛傳訛的訊息了。
其中之一最大挑戰是這裡的在家生產率非常高,在難民營裏生產是一件危險的事,沒有專業的助產人員,沒有設備,在生產過程中遇上緊急情況,例如失血過多或嬰兒呼吸窘迫,母嬰都會失救致死。於是我們一家家的到訪宣傳,找救護車及傳統陪產士協助把產婦送來醫院。
近十年來,醫院裡面出現了一類同樣身穿護師服的個案管理師,他們所做的事是走進病室,坐在病人及家屬的身旁,給他們合適的衛教指導與建議、適時幫忙聯繫他們所需要的社會資源或照顧資源,病人出院後,讓病人及家屬能有可以諮詢疾病照護問題的管道,提供這些不同於一般臨床護理師的服務。
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後,返回新港鄉執業。因不願見到鄉親沉淪「大家樂」賭博行為,邀雲門舞集林懷民率團回鄉公演,並創辦新港文教基金會,以教育、文化新思維,讓新港鄉成為台灣社區營造的典範。40多年來,陳錦煌除了治病,並營造健康社區環境不遺餘力,開立「社會處方箋」,溫暖解決社會的病痛。
1980年代,「大家樂」賭博遊戲席捲全台,當時「拜神只為求明牌,槓龜之後看醫師,簽中了就找電子花車跳脫衣舞謝神,甚至連小孩子都在台下看。」陳錦煌看不過去,決定挺身而出:「我深刻地體悟到,醫師不應該只關心病人的身體病痛,而是要關心一個人的整體健康,而整體健康,要從環境開始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