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做正確的事情 盧星華,唯一的信念就是救人

走進台北榮總桃園分院醫療大樓,一架無人鋼琴自動彈奏著悠揚的琴音,大廳的氛圍顯柔和又從容,讓人不自覺放緩了腳步;一位正在等候拿藥的女士熱情地向桃榮院長盧星華打招呼,認出是自己的病人,盧星華問她恢復的情況如何?她開心地說:「好多了,謝謝院長讓我可以重新過回正常的生活!」

轉過頭來,大廳的一面牆上掛著一幅「榮譽榜」,上頭寫著兩句標語:「今日桃榮以我為榮,明日我以桃榮為榮。」榜上還張貼了許多張病人的感謝函,這是盧星華鼓舞醫護士氣的作法。他解釋,「感謝函給了大家前進的動力,而今天每個人都做好份內的工作,有好的表現,桃榮會以我為榮;當桃榮一天比一天好,我就會以身為桃榮的一份子感到驕傲。」

盧星華是台灣泌尿外科專家,發表的醫學論文與創新發明屢屢在國際上榮獲大獎。他除了醫術精湛外,也非常擅長經營管理,幫助許多醫院翻轉重生。(圖/林建榮攝)

泌尿科權威 獲選百大經理人

盧星華是台灣知名的泌尿科權威,曾獲《商業週刊》評選為「百大良醫」。但特別的是他也曾被《經理人雜誌》評選為百大經理人,還獲贈了「服務創新獎」。從沒想過要參賽的他都是接到通知才知道自己獲獎,「我覺得這是種鼓勵,只要默默努力,別人自能看見你的付出與成果。」他謙虛地說。

而走上醫學這條路,盧星華受到父親很大的影響,「他很尊崇醫師這份職業,小時候聊天常跟我們說,當一個好醫師可以幫助很多人,勉勵我們將來也能做一個受人尊敬的好醫師。他的期許和教誨,我一直謹記在心。」

盧星華不但曾被票選為「百大良醫」,2021年更被《經理人雜誌》選為「100MVP經理人」,成為百名優秀企業經營者中唯一的一位醫師。(圖/盧星華提供)

以前輩為榜樣 加入泌尿外科

選擇外科也是受了父親影響。雖然不是醫界的人,盧星華的父親卻對榮總的人事非常了解,「像盧致德是早年的榮總院長,盧光舜是胸腔外科醫師,後來也當上副院長。父親對兩位醫師十分欽佩,告訴我一定要以他們為榜樣,剛好他們也都姓盧。」他笑著說,「對剛進入外科的我來說,這個榜樣實在是遙不可及,但我就是把目標放在心上,一步一腳印,向他們看齊。」

外科的住院醫師頭兩年會輪流到各個專科訓練,了解各科的疾病,一些基本技巧都在此時養成。但盧星華白天跟著老師們到處跑,晚上不是值班就是唸書,幾乎沒有一天能睡好覺。他歪著頭回憶:「我記得在神經外科訓練時,有一次腦部手術急診刀開到天亮,出來後趕在主治醫師查房前幫病人換藥、抽血、打針,接著去開科裡的晨會,結束後又一頭鑽進開刀房。」緊湊的生活,讓他常常只能隨便灌瓶糖水充作早餐,「1分鐘就完成早餐的動作」,盧星華笑著強調那只能叫「動作」,根本不叫「吃早餐」。

到過心臟外科、胸腔外科、神經外科、整形外科、大腸直腸外科、還有加護病房、急診室,盧星華終於來到了泌尿外科這一站。

「在台灣的泌尿科界,我認為榮總是最強的。」他驕傲地說,泌尿外科有個特色,就是「可大可小,可柔可剛」。

盧星華解釋,大的像是膀胱癌根除手術、腎臟癌腎臟切除手術、攝護腺癌根除手術等,都算是比較大的刀。而像內視鏡手術,比如攝護腺肥大手術、輸尿管鏡結石手術,或是膀胱癌經尿道膀胱內視鏡刮除手術,甚至割包皮、疝氣修補等等,就屬於小手術。而不管是執起尖銳的手術刀,或是要用細膩精準的手法操控內視鏡在細微的輸尿管中進行複雜作業,剛柔並濟就成了泌尿外科醫師需具備的另一個最大特質。

盧星華對榮總的泌尿外科水準非常有信心,大到膀胱、腎臟、攝護腺癌症的切除,小至內視鏡輸尿管手術的品質都屬於頂尖行列,「可大可小,可柔可剛」。(圖/林建榮攝)

「住院醫師時一開始時我跟的是泌尿科主任陳明村醫師,他現在是書田泌尿科診所執行長;還有後來當過泌尿科主任的陳光國、林登龍醫師等都對我很好,影響我很深,他們都是我學習的典範。」正因為有這些好的老師,不但把榮總泌尿科的金字招牌撐起來,也讓盧星華決定投入泌尿外科領域,要向前輩們看齊成為一個優秀的醫師。

但影響他最深的,莫過於他的恩師——張心湜。

老師教我如何成為一個「好醫師」

張心湜35歲就當上榮總急診室主任,成為全台最年輕的專科主任,後來歷任泌尿科主任,又在43歲時當上榮總外科部主任。之後擔任陽明醫學院院長、陽明大學校長,又成為國際外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是當時頂尖的醫師兼學者。盧星華當時就是由他引進外科,加入泌尿外科後就跟著在他身邊學習。

張校長常告訴我們:「同理心非常重要。」他還鼓勵所有學生攻讀博士,總是叮嚀我們:「醫師要不斷進修研習,增強己身的知能,這樣才能夠照顧好病人。」

「父親常常期許我們要成為受人尊敬的『好』醫師,以前我以為只要醫術精湛就夠了,但跟在老師身邊,我才理解了『好醫師』的真諦。」
張心湜(站立者)引導盧星華(坐者左)進入外科,並鼓勵他攻讀博士,但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則地告訴他怎麼樣才是一位「好醫師」。圖為盧星華升等教授的感恩餐會中,張心湜校長致詞勉勵。(圖/盧星華提供)

病人不幸離世 「我忍不住掉下了眼淚」

住院醫師第四年,盧星華的父親因肺炎住進榮總加護病房,病況嚴重,插管後就拔不下來。「我白天工作,晚上就去照顧父親。回想起來,那是段非常辛苦、難忘的日子。」

每天被事情追著跑的日子,有時順利,有時則沒那麼順。但到了晚上休息時,不論再疲倦,盧星華都能在無形中感到一股力量在撫慰他的心靈、支撐著他——那是來自父親的愛,「爸爸,在您的庇佑下,我會完成這些事,會克服所有困難,成為像老師一樣的好醫師,您不用擔心。」他在心中默默地說。

在台北榮總熬過最基層的住院醫師,經歷快速成熟的總醫師階段,盧星華終於成了能獨當一面的主治醫師。

有人說,好醫師最難忘記在自己手上離世的病人,盧星華心裡也一直記得一位癌症末期的老先生,在經過極力救治後,還是很遺憾地救不回來。

在會談室裡和家屬說明情況時,「講著講著,我忍不住掉下了眼淚。」盧星華自己很shock,家屬也真切地感受到醫師難過的情緒。「我唯一的信念就是救人!可能是因為太過全心投入,認真治療還是沒能挽回,才會那麼不捨,那麼不能接受……」

他接著道:「當然,當時多少也想到了自己的爸爸。父親過世的時候,我也哭了很久…」,那時更讓他體會到「視病猶親」的真諦。回憶到此,盧星華停頓了幾秒,無法言語;即使事隔多年,回想起來都還是會讓他感到心痛。

中研院院士曾志朗曾說過:「看看張心湜所培養出的醫生,最大的共同特點就是會多花一些時間和病人說話的『良醫』。」照顧父親的日子,盧星華體會到病患與家屬的心情;跟在老師身邊,又讓他學會同理、面對病人的方式。就這樣,他最尊敬的長輩,領著他一步一步,蛻變成當初自己期許成為的好醫師。

問診時親切同理、研究上屢獲創新、領導間身先士卒、公務裡戮力從公,盧星華達到的成就已足以與前輩榜樣們比肩。(圖/林建榮攝)

留美研究幹細胞 拿到國際學術大會榮譽獎

一位好醫師,除了態度要好,醫術當然也是重中之重。在擔任總醫師時,老師張心湜就鼓勵他去考臨床醫學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

張心湜教授指導他臨床醫學,另一位生化所的魏耀揮教授則指導他進行基礎醫學研究。由於學生眾多,實驗室的桌面總是異常擁擠,所以盧星華總喜歡晚上下班後從榮總走到陽明大學魏耀揮教授實驗室裡做實驗。魏耀揮教授只是笑笑地說:「盧大夫,你晚上來實驗室,所有的table和bench都是你的,但是走的時候要記得關燈喔。」

除了晚上去,盧星華假日也會去實驗室。不用跟人搶設備,他的研究進行得非常順利,偶爾卡關,在老師的指導下也一一攻克,結果博士班讀了三年就畢業了,速度驚人。

畢業後,盧星華又帶著太太和兩個小孩到美國進修。提到出國進修,有人會選擇名校,例如哈佛或UCLA;有人則是選名師,因為名師不一定都在名校;還有人是選風景名地,可以邊學邊遊覽。

盧星華選擇了跟隨名師Dr. deGroat,到他的實驗室進行藥理生理學實驗與幹細胞的研究。Dr. deGroat是全美做膀胱研究的權威學者,是NIH(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膀胱研究的召集人、藥理學博士,匹茲堡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醫學院教授,在名師身邊每日接觸全世界最先進的醫學研究,一年下來盧星華有了長足的進步。

不選名校而選擇跟隨名師Dr. deGroat(左二),站在學術界的頂點讓盧星華視野大開。(圖/盧星華提供)

一年的進修時間轉瞬即逝,與Dr. deGroat一起合作研究的老師Dr. Chancellor問他:「你這個研究做得很好,願不願意繼續留下來?我有NIH的計畫,可以提供你的獎學金。」受到老師的肯定,盧星華立刻向榮總提出多留一年的請求,依照規定醫院同意讓他留職停薪。好在美國提供的獎學金讓他可以沒有經濟上的後顧之憂,於是盧星華咬牙決定多留一年,將研究做得更完整。

盧星華(左)的美國老師Michael B. Chancellor 教授(右)主動邀請他在美國多留一年做研究。

2003年,盧星華拿著研究論文參加美國泌尿醫學會國際學術大會論文比賽,最終橫掃全場,拿到一個第一名、一個第二名,還有一個榮譽獎,總共三個獎項。在那場全球泌尿醫學界最大規模的會議,全世界的醫師和研究人員薈萃雲集,盧星華在兩萬多人的注視下上台領獎,開口的第一句話就是:「I come from Taiwan.」讓台灣的名字響徹國際。

留職停薪一年的盧星華完整了他的幹細胞研究,研究論文更在2003年的美國泌尿醫學會國際學術大會上拿到了一個第一名、一個第二名,以及一個榮譽獎。他上台的第一句話就是I come from Taiwan,成了名符其實的台灣之光。(圖/盧星華提供)

以病人為中心 提升醫療品質

回台後,盧星華重回臨床第一線,在榮總當主治醫師,也是陽明大學專任副教授。當時陽明大學和台北市聯合醫院建教合作,要派8位不同科別的醫師過去,盧星華就被借調去擔任泌尿特色中心主任,負責整合忠孝、仁愛、中興、和平、陽明五個院區的泌尿科。

中心位在忠孝院區,盧星華第一天看完診,回去跟太太說:「今天只有3個病人,我感覺不太習慣。」他不斷思索該如何創新,服務病人。他回想起以前在美國時有次去診所看病,他先被請到一個房間,由護理師先問問題、填寫資料,沒多久,醫師才進來問診。這種病人不動,由醫療人員到不同房間服務的「以病人為中心」模式,讓他印象非常深刻。

參考美國「以病人為中心」的概念,盧星華將其應用在流程的改善上,大幅提升了醫療品質與民眾的滿意度。(圖/林建榮攝)

因此他就把美國的觀念引入中心,「我們把流程改善變為All in one,病人的全部問題一站解決,不用今天驗尿,兩週後照超音波,再兩個星期後安排膀胱鏡,而是全部一天就完成,不用等一個月才能知道結果。」這項以病人為中心的革新不但申請到SNQ國家品質標章,也是聯合醫院10個院區第一個獲得的SNQ認證。

好的服務吸引到更多的病人,盧星華診間外排隊的人也越來越多,一天要一百多個病人,上午看診,下午開刀,中午便當都沒時間好好吃,導致後來得了胃潰瘍。不過他還是很高興能在當時忠孝院區的邱文祥院長的幫助下,打響泌尿特色中心品牌。

泌尿特色中心的成功,讓聯合醫院獲得了第一個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他也在第二年被委任為副院長,與團隊一起為提升院區整體醫療品質而努力。(圖/林建榮攝)

桃榮革新,創出「桃園式打法」

借調時間結束後,盧星華從聯合醫院回到北榮,接任泌尿科主任,2018年12月再調到北榮桃園分院當院長。

剛到桃榮的時候,盧星華覺得醫院怎麼這麼老舊?整整八公頃大的院區,一路上馬路不但坑坑洞洞,一到晚上更是一片烏黑讓人不敢進入,醫療大樓跟加護病房更是一遇逢雨天就漏水。

「我是泌尿外科,如果不能治漏水,那不是笑話嗎?」他一聲令下,先將整個屋頂做好防漏工程治好漏水,再整理地面重鋪柏油,讓馬路回復平整,並將路燈全面換成LED,還改善停車空間,讓院區在夜間變得明亮優雅,值完夜班的護理師,下班時也不再感到害怕。

此外,他將醫療大樓大廳整建為明亮寬敞,批價掛號和領藥的櫃檯也改建走向親民,過去高冷的距離感也不復見,同時也整理老舊水管和電梯,也新建和整理護理之家等。這些煥然一新的樣貌,讓全院上下更加期待新院長還會帶來什麼改變。

然而正要一展拳腳之際,盧星華馬上遇到任內最大的挑戰——COVID-19疫情。「桃園有九家大型防疫旅館,都是桃榮負責篩檢,入境旅客就不用到醫院來篩,由我們過去,就能減少移動及散播的風險。」他親自坐鎮指揮,並鼓舞同仁:「桃園是國門之都,也是疫情最危險的一級戰區,但只要我們守住國門,我們身後民眾的健康就有保障。」

肩負守護國門的重任,盧星華(左四)只要一有空檔,就會親赴前線幫同仁加油打氣,實地了解醫療物資充不充足?民眾的需求有沒有被滿足?並不斷思考還有哪些流程動線可以改善。(圖/盧星華提供)

另一個重大任務,就是幫國人施打疫苗。盧星華也常到接種站為同仁加油打氣,甚至在人手不足的時候,還會親自下場執行醫師評估的工作。有一次扶輪社來醫院捐贈物資,其中有一位社友說:「院長,前兩天在巨蛋打疫苗,就是你幫我打的。」盧星華聽了只覺得:「真是機緣巧合!」

但施打疫苗,並非找個場所將人力安排下去就好。當時大家都採用日本的「宇美町式打法」,民眾在坐定後,先由醫師移動到面前一個個問診,再由護理師注射疫苗,最後移動到其他地方觀察15分鐘。

有一次他到八德的注射站時,看到一位先生推著施打完畢、坐在輪椅上的老父親要到觀察區去休息,但因為前面有人擋住了去路而引發爭執。盧星華一步步檢視流程,想著還能如何優化。最後他改良了日本的方式,創新設計出「桃園式打法」,讓接種疫苗者和家屬從頭到尾都只需坐在同一個位置上,不用移動,可以解除民眾的焦慮和緊張。他也謙虛地分享:「只要直想著要以病人為中心,怎麼樣對他們最好,答案就自己出來了。

遇到人手不足,盧星華會直接下場支援施打疫苗。民眾見到院長親自問診無不倍感驚喜,對桃榮的用心充滿感動,同仁們也因他的身先士卒士氣大增。(圖/盧星華提供)

打響名聲,病人一直來

領著團隊漂亮地完成重大任務,加上身先士卒的領導風格,大大凝聚了院內的士氣。而疫苗施打的優質體驗,也讓民眾對桃榮的印象大幅改觀,來門診的初診率較前年整整提高了14.5%。

急診的醫護同仁不但感覺到「病人一直來」,急診室主任也告訴盧星華:「院長,我以前是坐在那裡等病人,很輕鬆,但現在是我讓病人等我,比以前忙,但有被人需要的感覺,我喜歡這種感覺。」

自2021年7月至今,桃榮配合政府政策,為民眾施打疫苗累積近60萬劑次,應為全國之最,鄭文燦市長也常稱讚桃榮打疫苗打得又快又好。桃榮同時也執行COVID-19篩檢任務超過14萬人次,全院同仁發揮團隊精神齊心抗疫、貢獻顯著。

盧星華為桃園榮總帶來的改變大家都看得見,退輔會主委馮世寬也特別贈與「績效卓越」獎,感謝他對地方民眾與榮民榮眷的照顧。(圖/盧星華提供)

交出亮眼的成績單,贏得了榮耀與掌聲,盧星華卻毫不居功,一切都是桃榮全院同仁齊心協力才能達成,他只是代替大家受獎而已。他更感謝退輔會馮世寬主委、邱國正前主委、台北榮總陳威明院長、張德明前院長以及許惠恒前院長的支持與幫忙,才能讓任務執行得如此順利。

想起到桃榮就任之初,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盧星華時常向當時北榮的院長張德明請益,張德明總會在最後鼓勵他:「盧院長,你去桃榮,我很放心。」而有了院長及以後幾位總院院長的信任,盧星華放手大刀闊斧逐步推動改革,不僅在醫療服務和疫苗施打的任務上增強了民眾對桃榮的信心,桃榮也榮獲四個國家品質標章(SNQ)認證。

不只品質的提升讓眾人刮目相看,在桃竹苗地區13家大型醫院的健保業務成長率,桃榮也從2018的最後一名,2019的第6名,到2020年直接躍升為第一名,2021年桃榮門診初診病人較前一年上升14.5%。連鄭文燦市長都誇說:「桃榮醒過來了!」亮眼的成績,也凸顯出盧星華來到後產生的改變。

當然,興利除弊有時難免遇到阻力,但問他遇到過哪些阻力或挫折?盧星華想了想笑著說:「嗯,我都忘了!阻力挫折過去了,也就忘掉了。」他又接著補充:「只要是對的事情,我就堅持去做。」

以病人為中心,堅持做對的事情。」這位「百大經理人」的創新院長,就是憑著這兩點樸實無華的經營哲學,讓桃園榮總改變重生。

短短三年從最後一名到第一名,桃園市長鄭文燦更曾誇獎:「桃榮醒過來了!」肯定盧星華與全院同仁的努力。(圖/盧星華提供)

病人的回饋 是最溫馨的互動

在經營管理上取得優秀的成績,但從醫生涯中,最難忘的還是來自病人的回饋。在忠孝醫院時,有位瑜伽老師因為腎積水置入了雙J導管,導致做瑜伽動作時非常不舒服,甚至會出血。盧星華安排她到榮總,用達文西機械手臂幫她開了輸尿管手術重新修補,之後她連雙J導管都不用裝了,又可以順利教瑜伽了。她很感謝盧星華改善了她的生活品質,他也為她感到高興。

另外一位病人的輸尿管扭曲又狹窄,導致泌尿道經常感染。他在別的醫院放了雙J導管,但扭曲的輸尿管穿進穿出導致安放的位置不理想,讓他苦不堪言。手術難度雖高,卻難不倒身經百戰的盧星華,回診時病人不斷謝謝他,還連說原本女兒回國也要一起前來致謝,可惜因為疫情入境要接受隔離,沒法陪他來。

還有一位病人也很特殊。2000年盧星華到美國做博士後研究進修時,租的房子因故要一個月後才能入住,所幸有位朋友的晚輩騰出房間讓他們暫住了一個月。那段期間盧星華不但受到他們照顧,也認識了旅美的台灣朋友。「前陣子屋主帶著媽媽來看病,我跟病人說很謝謝當時在美國受到妳女兒和女婿的照顧,她也回我那麼久的事你怎麼還記得,我說當然不會忘記。」細數著與患者間溫馨的互動,也是這股力量,推動著盧星華越走越遠,越飛越高。

不論拿到多少獎項、幫多少醫院起死回生,那些成就與快樂都只能持續短暫的時間。盧星華最珍惜的,還是與病人間互動的點點滴滴,這才是支持他不斷向前的原動力。(圖/林建榮攝)

過去在北榮總院當醫師時,盧星華忙到沒有時間運動,快走就成了他最好的選擇。他時常提前一兩個捷運站下車,或故意不搭接駁車,用快走方式到北榮,「走十幾分鐘到榮總,已經流汗了,相當好」。到了桃榮,因為院區廣大,盧星華更是時常從這棟樓走到那棟,旁邊又有虎頭山,有機會他也會帶著同仁一起登山健行。

站在山頂,盧星華想起父親的教誨:「一切以病人為重,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如今的盧星華,已是國內泌尿科權威,也是「百大良醫」,成了別人心目中想看齊的榜樣。站在院區馬路上,一位不認識而推著輪椅的病人家屬向盧星華比「讚」的手勢;站在桃榮醫療大樓大廳內,不時與熟識和不認識的病人點頭招呼,他在心中默念:「父親,您的期許,我做到了。」

「榮譽、熱忱、誠信、品質、效率」是盧星華給桃園榮總,也是給自己的期許。如今他成了後輩們景仰效仿的榜樣,也終於可以跟父親說聲:「我做到了!」(圖/林建榮攝)

盧星華

SHING-HWA LU, M.D., Ph.D.


謹記父親教誨:「做一名受人尊敬的好醫生」,以病人為中心,義無反顧將對的事情做好。

百大名醫盧星華於醫院營運及個人表現均獲各界肯定。具有陽明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博士及美國德州大學商業管理學院高階企管碩士學位,擅長達文西機械手臂及攝護腺泌尿科手術。

目前擔任台北榮總桃園分院院長,陽明交通大學泌尿學科教授,亞太地區攝護腺醫學會理事,曾任亞洲婦女泌尿醫學會理事長。接任北榮桃園分院院長後積極提升軟硬體設備及就醫環境,為醫院募得許多社會資源擴增儀器設備,發展特色醫療,榮獲績優醫院獎、公共衛生貢獻獎,四個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且近年在桃竹苗健保醫療分區中成長位居第一,整體醫療量能與品質不斷提升。 於疫情期間,更是配合防疫政策,致力於篩檢及疫苗接種,績效卓著。

Facebook Comments Box

Related posts

用心傾聽,溫暖陪伴

陳乃菁,失智照護不孤單

入於圍棋,出於醫學

周德陽觀照全局、洞徹未來 

見證台灣肝臟外科發展

李伯皇,台灣醫療活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