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痛的時候,我們陪妳一起走過

張金堅,乳癌防治的守護者

有一位七十幾歲的阿嬤,她的乳頭都已經潰爛了,卻因為太傳統,不敢把這樣的私事告訴家人,直到乳房都流血了,貼心的孫女才發現阿嬤的衣服上有血跡,才趕快陪她緊急就醫…張金堅想,「不能再讓病友等到有狀況時才來就醫了!平時就要將乳癌防治當作一個健康的重要觀念,跟民眾宣導,讓他們知所預防!」

Read more

失智老媽的能力盤點

在她的大腦中,發生了某種神祕的變化,一塊無形的橡皮擦,正以飛一般的速度擦去她的近期記憶,而且還漸漸地讓她忘掉自己是誰、自己身處何方。「我是誰?」「我來自哪裡?」「我要去往何方?」──這些偉大的生命之問,她都回答不了了….

Read more

引領世界的心跳:心臟醫學權威陳適安和團隊的故事

2000年美國的心律醫學會年會,上演了一場激烈的學術辯論。這不僅是全世界最大的心律不整醫學會議,也是國際醫學殿堂第一次討論有關心房顫動與非肺靜脈的議題。全球一流醫學中心的教授、醫師齊聚一堂。陳適安提出心房顫動也會來自非肺靜脈的研究。台上陳適安侃侃而談,台下眾人不敢置信。

Read more

面試心得

我常有許多機會擔任面試官,從專科醫師考試到醫院或醫學系的求職入學都有。已經很熟悉整個流程,把握面談的一二十分鐘,「問」出我想問的,「聽」出我想聽的。考生們口耳相傳大概也知道考古題,自然會精心準備一套答案。這些年來我已經培養出一種能力:聽出面試者講的是真的還是假的。

Read more

現行醫療不易診斷出哪些問題?為什麼?怎麼辦?── 照會醫學新概念

據統計,罕見疾病平均需要 7 年才能診斷出來。當罕病患者來到醫生面前,大多醫生都是第一次見到,恐怕也只有在書上看過。而看過也不一定記得,記得也不一定有想到,即使有想到、有懷疑,也常不夠有信心或相應的臨床資源進行診斷。病患在追求診斷的漫長過程中,面臨大量醫源性副作用,及高昂財務支出。

Read more

許權振

CHUAN-JEN HSU, M.D., Ph.D.

台灣人工電子耳先驅,前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任,現為台中慈濟醫院副院長。為了讓聾啞的孩子也能過著正常的生活,他建立台灣第一個耳聾基因庫、推動全面新生兒聽力篩檢、建議健保署將電子耳納入健保給付,希望世上不會再有聽障兒。

Read more

願世上不會再有聽不見的聽障兒
許權振,帶領聽見世界的美好

提議將電子耳納入健保給付的許權振振振有詞:「不要只看到他的價格貴,要看這筆錢花下去後創造的價值!一個原本聾啞的孩子,可以變成能正常生活,與社會接軌的人;從需要社會特別照顧,變成可以貢獻社會的人。一個機器改變人的一生,這是一個CP值多麼高的東西?這也是我們耳鼻喉科醫生一直不斷爭取的原因!」

Read more

乖孫也要當醫師

阿嬤說:「林醫師,對不起來晚了。因為我生病住院,孫子在旁邊陪我,沒辦法帶他來,錯過了上回的約診。我昨天才出院。」「醫師,我這乖孫在附近診所看很久,都沒好。你知道嗎?他竟然對我說,『帶我去看林醫師,一次就好了。』」「他聽說你要看他,從樓上用衝的跑下來耶。」

Read more

雜感

前幾天有場演講,對象是一般民眾,所以我談了些行醫的心得,也講了許多病人的故事。會後的提問時間,幾乎固定的問題都是「你為什麼會想當醫生?」、「你為什麼會當科外科醫師?」「你為什麼會當外傷醫師?」有位聽眾問了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你是不是因為喜歡救人才當醫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