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跟便利商店一樣全年無休且二十四小時運作,想當然爾,需要非常多的護理師。老實說,念大學的時候,無法體會「護理是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這種高話,但經過二十年的洗禮,我會說護理真的是藝術,因為極需創造力與獨特性,同樣地,社會上真正懂得欣賞藝術(護理)的人也是少數…..
前往澳洲、英國、美國接受臨床腫瘤訓練,受感動而踏入緩和醫學,並將所學帶回台灣。迄今在醫學會中仍持續親身參與迄今仍持續以理監事身份參與服務,推動國內安寧緩和醫學。
期待在感動與愛心中加入技巧與方法、在醫學科技中融入人文關懷,增加苦難生命中病人的福祉,更期許醫療人員能成為病人的「守望者」(Watchman)。
Dr. Lickiss是位身材高大、講話直接、大嗓門的女性,但只要一到病人床旁,即便對方已經昏迷沈睡,她還是會像遇到老朋友般跟他們說話,「很冷嗎?」「今天比較安靜喔!」甚至親自幫病人脫下襪子做檢查,再好好穿回去。這一幕如深深震撼了賴允亮,「我當初喜歡的醫療,不就是這樣子嗎?」沒想到在腫瘤內科找不到的答案,就藏在安寧病房中。
找到工作本身並不困難,也不是最需要考慮的。最困難也最重要的是,面對現在的處境,你是不是真正非常清楚、非常堅定地知道自己 「想要追求怎麼樣的生活」?以及你現在的「努力」與「所要追求的生活」,究竟有什麼樣的關係?
表面上這是一本死之書,實際上卻是一本生之書。安寧緩和醫療不只是一門醫學,它是一種生存的方式,更是一種生命的藝術。如何讓人好好的活到最後一刻是安寧照護人員的一生懸念,但還是有太多人誤認我們是催熟死亡的死神,希望這本書可以讓大家從安寧照護人員那從不放棄的勇敢與愛。
我也曾經,把外界的評價作為快樂的來源 ,發現自己逐漸失去自我慰藉的能力。於是我用寫作反思, 企圖縮短醫生與凡人之間的距離。醫生並非超人。 和病人一樣, 我們也必須吃,睡,呼吸, 休息,運動,玩樂,並承認自己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