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填補人間殘缺 羅綸洲,染上國際義診的癮

持續23年有餘,從不間斷,走過8個國家、至少15家醫院,治療過1800多個病例,是什麼樣的力量支持著羅綸洲醫師如此熱中從事國際義診?甚至到了「樂此不疲」的地步?這要從羅綸洲恩師羅慧夫醫師的「用愛填補人間殘缺」說起……。

1998年,羅慧夫醫師首次帶隊到越南義診,接著應台商邀請,前往柬埔寨了解當地治療唇腭裂的情形,於是從1999年起,羅綸洲醫師就跟著羅慧夫醫師帶著一個唇腭裂的外科醫療團,總共12個人,到柬埔寨首都金邊做義診。此後每年出團,差不多三到五次,義診的國家不斷增加、治療的病例數持續上升,直到2020、2021年因新冠疫情而改採線上義診……。這23年來,羅綸洲用專業、時間和愛心寫下了一段段「用愛填補人間殘缺」的故事。

羅綸洲(中)繼承了恩師羅慧夫(左二紅衣者)的精神與衣缽,23年來每年都會前往海外進行唇腭裂義診。
(圖/羅綸洲提供)

「我們覺得國際義診這個方式不錯、很有意義,而且做得很順利,所以從1999年開始,總共到過越南、柬埔寨、緬甸、菲律賓、中國、印尼、泰國、外蒙古等8個國家,以及更多的城市,比如越南就有胡志明市、河內,還有其他的省分……。」羅綸洲醫師認真回想、扳指盤算:「每次出團大多待一個禮拜,短的話,3至5天不等,比如到泰國義診,常常只是去教學、做個別的手術示範。」

義診不是幫忙開刀 而是教他們開刀

柬埔寨和外蒙古,義診團幾乎每年都去,越南間斷過兩年,原因是胡志明市的醫院吸收了太多外來的唇腭裂醫療團隊。羅綸洲強調,他們應該培養獨立自己做的能力,而不是完全仰賴外來的團隊。

義診團的目的,不是幫忙開刀,而是教他們開刀。

如果自己沒有打算獨立發展的話,是無法紮根的,外界的幫助是短暫不長久的,所以就放棄那兩年,後來他們回過頭來扎根做,也變成了相當不錯的團隊。

人生的第一次,印象總是最深刻的;羅綸洲醫師的義診生涯,也是如此。

1999年,已經退休、回美國的羅慧夫醫師,對醫療義診還是牽腸掛肚,他督促並親自帶領子弟兵到金邊義診。當時的柬埔寨很落後,羅綸洲記得很清楚,當地沒有紅綠燈,醫生月薪約150美金,為了生活,要額外兼差。此外,政治不穩定,有時甚至會聽到游擊隊與政府軍對戰的槍聲,還好有台商幫忙,確保了人身安全。

當地衛生條件不好,全團拉肚子,此後學會了怎樣避免去那些食物不乾淨的餐廳,或不吃生冷食物以免腸胃不適。總之,異國水土不服,大腸菌也不一樣,不得不鼓勵團員在出團前兩個月吃路邊攤「練一練」,免得到時拉肚子。有回,一位平常在家吃得太衛生的麻醉科女醫師跟團,結果她一直拉肚子,幾乎整個禮拜都不能工作,義診團還得幫她打點滴;回國後,女醫師的媽媽就不准她再跟團了。

更麻煩的是,金邊常常停電,刀開到一半,有時全黑了,初來乍到的義診團不免會緊張驚慌,但當地醫生早已習以為常,打開手電筒,繼續未完的手術。

義診的環境比不上台灣,團隊經常只能在簡陋的環境中進行手術。即便如此,羅綸洲還是會悉心教導種子醫師,希望他們也能掌握改變病患生命的技術。
(圖/羅綸洲提供)

義診的金邊國家兒童醫院,是早年由俄羅斯所建立的。醫院的手術紀錄都是很簡單的清瘡或急性闌尾炎,完全沒有治療唇腭裂的經驗,義診團第一次去,就幾乎把他們手術紀錄書都寫滿了。醫院有兩間簡易開刀房,是日本慈善團體幫忙建的,義診團也和這個慈善團體合作唇腭裂治療,並得到當地病人和醫師的讚賞與支持。

要幫助人家 不能只有愛心而沒有技術

有位到此義診的美國骨科醫師,慕名前來看羅慧夫醫師做唇裂手術,他看出興趣來,於是問道:「能不能教我做唇裂手術?」

羅慧夫醫師問他:「你學唇裂手術做什麼?」
那位骨科醫師說:「希望可以幫他們做唇裂手術。」

羅慧夫醫師嚴肅地拒絕。

你不能夠為了這短暫的學習,就做唇裂手術,如果做不好,傷口裂開了,就害了當地的病人。你這樣做,對他們沒有幫助。

「要幫助人家,不能只有愛心而沒有技術,這是讓我記憶最深刻的事!」羅綸洲有感而發地強調,後來每次出團,都會挑選有經驗的醫生、護理師、麻醉科醫師。

長庚顱顏團隊人才濟濟,將羅慧夫「用愛彌補人間殘缺」的精神薪火相傳
(圖/羅綸洲提供)

這些年到柬埔寨義診,都是透過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的連繫與安排,因為國際義診不只有醫療,還有跟當地跟政府之間溝通的文書工作跟行政流程,尤其是,柬埔寨老百姓沒錢開刀,除了醫護人員、手術材料、還得幫病患找資源,甚且醫院也沒錢。

為了訓練當地醫生能幫唇腭裂的同胞患者開刀,還找了美國「微笑列車」幫忙,當地醫每做一個唇腭裂手術,相對補助250塊美金,當作醫院的行政費用,這涵蓋了開刀房外科、麻醉科、護理師以及手術材料等必要支出。

從1999年到今天,一路走來,柬埔寨一步步進步,現在他們可以自己開刀了,除了一樣得到「微笑列車」的補助,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再相對補助津貼。

當初柬埔寨也有英國籍的NGO組織協助尋找跟蒐集紀錄病人,長庚團隊去的時候,他們就把病人帶來,英國籍NGO的一位女士每年配合到鄉間找病人,到了合作的第五、六年,她得到英國皇后的獎賞,回英國領獎,這說明了:一個唇腭裂的治療,真的不能光靠一個醫療團隊或是基金會,還需要當地台商支援、醫院配合、政府許可及協助,甚至和不同的國際NGO組織合作,真可謂「眾志以成城」。

短短一週的義診,背後要靠著無數NGO團體、當地華商、醫療機構、政府單位的努力才能促成。上圖就包含了長庚與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當地醫院,日本基金會、印尼基金會等相關單位的旗幟。
(圖/羅綸洲提供)

很多對唇腭裂義診有興趣或經驗的國際NGO組織,聽到或知道要和國際有名的長庚唇腭裂治療團隊合作,都備感榮幸,不少當地醫院院長更主動接洽或歡迎長庚團隊前往。長庚顱顏義診團隊之所以能做出口碑,主要是20多年來兢兢業業的累積,既有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的長期合作,更有團員的愛心付出。其中,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前執行長王金英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她對國際義診、國際事務很有概念,做好許多聯絡、協調和安排工作,還動員了很多人脈,從外交部、衛生福利部得到一些資源,以及從國際NGO找到合作夥伴等等。

年度義診行程出爐 大家搶著填表報名

羅綸洲負責在長庚醫院招募義診團員,每當列出年度行程時,大家就搶著填表報名,剛開始,大家都請特休假一個禮拜去義診,同時到長庚開刀房借器材帶過去,後來,羅慧夫顱顏基金會、長庚醫院認為這是有意義的事,對台灣、長庚的名聲都好,不但提供器械或材料,甚至給義診假,像羅綸洲一年就多了14天義診假。

到越南義診早在1998年就開始,但和越南最大兒童醫院──河內「國家兒童醫院」合作,則是透過韓國教授的牽線。這家醫院的一位女醫師Dr Lan,原本在韓國受訓,她的教授寫信問羅綸洲:「Dr Lan能不能到長庚醫院見習?」一句「好啊!」Dr Lan來了。

她跟了幾個月,覺得不錯,他們的團隊就陸陸續續跟著過來,包括語言老師、牙科矯正醫師……等,幾乎整個團隊都來長庚受訓,他們也積極學做唇腭裂治療;Dr Lan跟蒙古團隊一樣,完全仿照長庚團隊的規格跟模式來建立他們團隊,所以他們在當地也慢慢變得有名,很多人都來找他們治療。

長庚的整形外科國際馳名,每年都有許多國外醫師擠破頭申請來台受訓。來自巴西的Dr. Rafael(右二)也說:「羅慧夫醫師是我的偶像,台灣長庚是我的第一志願,跟著羅綸洲部長的這一年改變了我的生命。」
(圖/羅綸洲提供)

「前天我還收到Dr Lan的電郵,說她有位病人唇裂治療得不好,傷口有些發炎、裂開,問我怎麼辦。」羅綸洲舉實例說明,縱使他們已經組成團隊了,碰到問題還是會來請教,我們也會熱心回答,也就是說互動是長久的,蒙古團隊也一樣,一有問題還是會連絡、詢問:「要怎麼治療?下一步該怎麼做?」甚至院慶時還邀羅綸洲參加,但受制於疫情不能親往,最後只能寄Video做30分鐘的演講。

蒙古團隊當初受台灣政府幫助,來台灣的醫院見習,因為知道長庚唇腭裂做得好,於是到長庚見習,之後長庚團隊每年持續到蒙古做義診,蒙古團隊也跟著學,技術慢慢成熟,在當地變得有名,也可以在當地做義診了。蒙古幅員遼闊,幾位醫師、護理師、麻醉師組成一個小團隊,就飛到蒙古鄉下做義診,

「他們不但做得好,還可以幫助到自己的家鄉、自己的人民,這就是我們推動國際義診的初衷。」
2013年,羅綸洲獲外蒙古烏蘭巴托「母親兒童醫院」頒贈傑出教授頭銜,他回憶起在典禮上場景說:「我穿上他們的傳統服飾、醫院請我發表演講,是我畢生備感榮耀的事。」
(圖/羅綸洲提供)

聽到阿強過世 掉了很多很多眼淚!

長庚團隊的國際義診成績斐然,讓羅綸洲引以為豪,但「月有圓缺」。越南胡志明市的Dr強,長庚團隊都叫他阿強,是位有責任感、使命感的醫生,他到長庚受訓6個月,回胡志明市之後,努力做唇腭裂治療。

在越南做唇腭裂其實沒什麼收入,他們的醫師常常4點下班以後就到外面開業、兼差,但阿強不是,他認真、熱忱持續做唇腭裂治療,這感動了長庚義診團隊,因此每年都會去越南胡志明市。

我們去,就是一個鼓勵,不只對他,對醫院.對當地病人都是。

羅綸洲接著不勝唏噓說道:「有次義診,我問阿強呢?他們說去醫院看病。隔天阿強來跟我們見面,我看他有黃疸,變得很瘦,問他怎麼了,他說得了肝癌。」

幾個月後,阿強寫email給羅綸洲,說他大概沒辦法了,希望他的學生Dr Duong(小董醫師)能夠到長庚受訓、接棒傳承。小董醫師來了,半年後回去,到現在也積極努力開刀,長庚義診團隔年再去,阿強已經過世了。

阿強跟小董醫師在胡志明市努力做唇腭裂治療,也常會在臉書上秀他們做了哪些、從病人的身上學到哪些……,類似這方面的訊息。「聽到阿強的過世,我掉了很多很多眼淚!」理性無比、條理清楚的羅綸洲提到這段過往,聲音變得低沈,「阿強是位很好的唇腭裂醫生,不只技術,還有愛心,我在團隊宣布這個惡耗時,大家都難過不已。」

羅綸洲(中)畫圖跟小董醫師(右)說明手術的步驟與技巧。繼承了阿強醫師的熱忱與愛心,小董醫師現在已經是胡志明市的唇腭裂名醫。
(圖/羅綸洲提供)

還有些令人難過的事,比如在柬埔寨,幫一個小朋友做唇腭裂手術,開完刀隔天發現他的腿被燙傷,因為設備的關係,那電擊板貼得不好,被尿液沾濕,就燙傷了,後來得回過頭治療燙傷。在開發中國家義診,常會出現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就檢討,有問題就解決,以後就不會再出現了。

經驗告訴長庚義診團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每次出國義診,都要帶上在台灣使用的器材、縫線、材料,以最標準的規格去當地做治療,比較不會打折扣、出問題。

還有些非醫療的事,包括進海關,行李被扣留、醫療器材被留置,長庚義診團隊從中學會了「堅持」,不給紅包,要堅持,最後請人領回來。這些醫療以外的事,三不五時會碰到,甚至有一次羅綸洲被帶到一個「房間」,在裡面僵持了很久,讓在外面等的醫師、護理師都很緊張,但團隊還是不妥協、堅持做對的事。

「治療成果關係到病人的一生,一絲一毫都不能馬虎。」為了盡力修補他們容貌的缺憾,每場義診都像在搬家,團員們人人扛著四五件行李,只求將所有的器械材料都帶齊。
(圖/羅綸洲提供)

唇腭裂手術立竿見影 國際義診的好項目

台灣的醫療很強,在國際上頗有名氣,做國際義診,很值得提倡。其中,唇腭裂手術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唇裂病人在修補後,就不再是有缺陷的人;在開發中國家,一個有唇缺陷的人不好找工作、難得有同伴、常遭到排斥,修補好了,就可以在社會上做他想做的事,腭裂也一樣,做完以後,吃東西方便,可以有正常的語言,所以,唇腭裂手術是台灣做國際義診的好項目,而且手術、麻醉風險相對可控制。

看見當初手術的小嬰兒開心地長大,這份感動讓羅綸洲染上國際義診的癮,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的王金英前執行長(右一)也一樣無法自拔。
(圖/羅綸洲提供)

東南亞很多國家有所謂的「腦膨出」──顱骨缺損、腦部凸出的病例,要做那種手術,需要很多、很大的高端設備跟加護病房照顧,相對困難,至於婦產科的國際醫療,同樣有執行上的困難。

反觀唇腭裂治療是持久性的治療,小朋友來,第一次補好唇裂,第二年補好腭裂,9歲時再做牙床植骨,這是治療序列,當地醫院、醫療團隊可持續追蹤,等他長大了,甚至再做正顎手術,其他義診項目如果能夠有持久性,讓患者得到實際協助,都是好的項目,都值得支持。

長庚醫療義診有別於其他義診,強調「教育指導」,也就是「給他魚吃不如教他釣魚」的概念。

所到之處,都需要當地醫療團隊,包含外科醫師一起做手術,從手術示範教他們做手術,再灌輸團隊合作的概念,甚至協助他們建立醫療團隊。唇腭裂的治療不只有外科手術,還涵蓋語言、牙科的治療,甚至心理的諮商、社會的輔導,還要找各種資源,比如越南有永源基金會協助,柬埔寨有澳洲來的基金會幫忙,希望有更多東南亞台商助陣,讓愛一直持續下去。

手術治療的「教育指導」也有順序,比如先教會他們做唇裂跟腭裂手術,讓當地醫師建立自信心,然後是牙床的修補植骨,也要教會他們植骨之前的牙齒照護與治療,植骨之後又該怎麼做等,要一步一步教。如果能夠繼續升級的話,就教他們做唇鼻美容或者正顎手術,等於是在手術等級上一直往上提升。

這就是羅綸洲一直強調的「治療持久性、幫助持久性,以及當地醫療持久性」

有這些持久性,就會讓他們的熱忱能夠一直持續不斷延燒,同時在醫術訓練上精益求精。像山東青島的楊學財醫師,來長庚三次了,回去做了以後知不足,又來學、再來學。

與其他蜻蜓點水式的義診不同,長庚的義診更強調醫學教育,希望當地醫師也能有擁有讓患者們重獲笑容的能力。
(圖/羅綸洲提供)

長庚論壇平台 邀義診國團隊「回娘家」

再者,每年長庚論壇這個再教育的平台,都會邀請義診國的團隊「回娘家」,跟著長庚團隊一起學習新技術、新知識,或者溫習、分享過去的治療成果。羅綸洲還鼓勵他們善用線上支援,做及時的協助,有任何問題,用email、臉書、messenger 等連絡、詢問,都很方便,這兩年疫情期間就用線上義診,長庚團隊安排義診時間,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和跟當地團隊安排病人,讓義診不因空間限制而間斷。

長庚團隊更充分結合國際資源,好比這幾年也加入越南義診的德國醫療團隊,以人員或財務支持當地義診等,使得整個唇腭裂的國際醫療義診更加蓬勃發展;讓所有資源都整合在一起,大家互相鼓勵、支援,讓當地醫院跟病人得到更好的協助,這樣的國際義診實務可供其他的義診科別參考。羅綸洲表示,2015年團隊榮獲「SNQ國家品質標章」醫院社區服務組金獎,以及2019年他個人獲頒國際醫療衛生促進協會「國際醫療典範獎」,都是團隊長期努力的成果。

醫術精湛又熱心公益的羅綸洲獲得獎章無數。上圖為2017年獲得高天成教授紀念學術獎,由台灣醫學會理事長何弘能頒贈。
(圖/羅綸洲提供)

為什麼會走上學醫這條路?羅綸洲細說從頭:「我年幼體弱多病,常常要看醫生,而且小時候看到做五金行生意的祖父,雖不是醫生,卻會幫人家開藥方(早年台灣鄉下常有這樣的事),覺得蠻有趣,加上父母親希望他讀醫科。及長唸竹東國中、上台北建國中學,之後讀台大醫學院,畢業後到長庚當外科醫師,第一個月的訓練在整形外科,自然而然喜歡上整形外科,而且整形外科可以讓一個問題得到一個很好的結果。」這其實很符合羅綸洲凡事重計畫、講邏輯的人格特質。

做唇腭裂手術 既是醫師更像藝術家

早期台灣有很多唇腭裂病患,羅綸洲邊跟羅慧夫醫師學唇腭裂手術,邊體會「用愛填補人間殘缺」的深意。

做唇腭裂手術,就像變魔術一樣,從手術前到手術後,會覺得自己不僅是外科醫師,更像藝術家。把病患的臉當作一個美麗的藝術品仔細雕琢、修補,做好了不僅改變了他的人生、感動家屬,更感動了自己。那是種創作藝術品的成就感吧!

羅綸洲後來到美國聖路易市華盛頓大學進修,回台灣又得到陳昱瑞醫師指導協助,開始做醫學影像,在唇腭裂做顱顏醫學影像是重要的基礎工程。陳昱瑞醫師還成立顱顏醫學研究中心,這對顱顏外科一步一步的進步起了很大作用。羅綸洲強調,羅慧夫醫師、陳昱瑞醫師,還有美國老師Jeffrey Marsh,是他從醫以來的學習典範。

羅慧夫(左一)、Dr. Marsh、陳昱瑞是羅綸洲最感激的三位醫學老師,也是他的人生導師。
(圖/羅綸洲提供)

「這一生碰到很多貴人,讓我可以做我有興趣的事,真的很幸運!」羅綸洲接著以充滿感性的口吻說,更重要的是,要謝謝他的家庭,尤其是太太翁芬華,因為有她的支持,他才能夠一直不斷向前走,而這也是羅慧夫醫師跟陳昱瑞醫師一脈相傳的「家庭第一、太太第一」,這方面他也以身作則,「一直到今天,每個禮拜天,我都會提著菜籃,跟太太到傳統市場買菜買魚買肉,這是我倆的家庭時間。」


羅綸洲

LUN-JOU LO, M.D.

長庚醫院整形外科教授,顱顏重建專家。

師承羅慧夫與陳昱瑞,為與羅慧夫區分,被稱為「小羅醫師」。精通唇腭裂治療,從1999年投入海外義診,每年出團3-5次,足跡踏遍柬埔寨、菲律賓、中國大陸、印尼、寮國、外蒙古、緬甸、越南等地,完成1800位以上唇腭裂和顱顏畸形手術。

秉持「用愛填補人間殘缺」的精神,認為義診的目的是教育當地醫師開刀,讓技術在當地紮根。 經營臉書羅綸洲醫師的顱顏教室專頁,讓顱顏缺損的家庭重新綻放笑容。

Facebook Comments Box

Related posts

用心傾聽,溫暖陪伴

陳乃菁,失智照護不孤單

入於圍棋,出於醫學

周德陽觀照全局、洞徹未來 

見證台灣肝臟外科發展

李伯皇,台灣醫療活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