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自《蔚然成風:成大醫學院 40 週年誌》
沈延盛是台南出生、長大的台南囝仔,上大學時,成大還沒有醫學院。沒想到一轉眼,成大醫學院已成立40個年頭。而他也在這裡歷經人生各個階段:學士後醫學生、醫療服務隊、暑期研究、住院醫師、總醫師、博士班、醫師科學家、主治醫師、醫學院教授及醫學院院長;也遇見了終身伴侶,有了一雙兒女,結識相熟的同學夥伴、一路提攜的師長、難得有情的病人。走過40年,醫學院從全院僅有一個教學單位(醫學系),到如今眾多系所比肩同行。如沈延盛這樣從學生轉為師長的人日益增多。
開啟與成大醫學院不解之緣
沈延盛出生於台南郊區小東路,1981年自台南一中畢業,憑著懵懂高中生對物理與化學的喜好,以及對系所的誤解,誤打誤撞進入台大復健醫學系物理治療組就讀。在台大求學時,他雖無法如願轉至原先心儀的理化領域,卻萌生嶄新的念頭:「假如有一天我真的成為醫生,要以能夠實質幫助、改進病人健康為方向做研究。」
那時,台灣街坊流傳的口號是:「來台大,去美國。」台大畢業後,沈延盛也曾想出國深造。然而,考量現實與環境因素,再次改變他的計畫。後來,在服兵役時,受到醫學系學長鼓勵,沈延盛於1987年6月自金門退伍後,半工半讀地準備進修。1988年,他幸運回到從小生長的台南府城,成為成大學士後醫學系第五屆學生,自此開啟與成大醫學院不解之緣。
扎下堅實的外科研究基礎
進入成大醫學院就讀後,沈延盛開始跟隨肝膽胰臟外科權威林炳文醫師做肝臟再生及門脈高壓的暑期研究,也跟著前列腺素專家張文昌教授、解剖學翹楚沈清良教授學習實驗技巧。三年間不分寒暑,他沉浸於實驗中,不僅學習研究技術方法,更培養出覺察與深掘問題的研究習慣和眼光,為日後臨床研究奠下重要基石。
成為住院醫師後,在忙碌的臨床服務與學習中,沈延盛仍謹記所有治療行為,都應以思考及探尋如何救治病人為出發點。「如何解決病人的問題?」這個問題時時刻刻都縈繞在他的腦海中、內心裡。因此,他的研究方向與題目,往往來自臨床所見、病人所需。醫師生涯的第一篇論文,即源自他的第一台急診手術。
1998年,總醫師訓練結束,沈延盛再次來到人生轉捩點。彷彿上天安排好劇本般,那年適逢成大臨床醫學研究所開始招生,於是他留在成大,成為臨醫所第一屆學生,進入主治醫師兼博士生階段。當時因人手不足,舉凡動物實驗、麻醉、所有鉅細靡遺的工作,均需一手包辦,疲憊而充實之餘,也讓他扎下堅實的外科研究基礎,並在2002年轉為臨床教職醫師。
成為國內胰臟癌研究的權威
這段日子,沈延盛雖然參與胰臟癌的照護,但主要研究方向是胃部生理學及胃癌研究。事實上,胰臟癌的死亡率極高。早在20年前,沈延盛開始研究胰臟癌時,情況更是嚴峻。以前很多胰臟癌患者還沒診斷出來就過世了,究竟是否死於胰臟癌,無從得知。那時流行的玩笑話是,假設有胰臟癌病患活過5年,他肯定不是罹患胰臟癌,而是醫師誤診。
2000年,時任成大醫院外科部主任林炳文教授指示沈延盛追蹤成大醫院胰臟癌病患的存活率。沈延盛統計了40幾個病例,沒想到全部都沒超過1年。林炳文大驚之下,決定與沈延盛開始研究胰臟癌問題。當時既無特效藥,手術也困難,沈延盛得從零開始摸索如何解決問題。
2003年,沈延盛在林炳文教授的支持下,成立胰臟癌跨科治療團隊,結合內、外、血腫、放射及營養科等科室的專業。經過十餘年的努力,胰臟癌第三期病患經降階化學治療後,再接受手術,5年存活率可由8%提升至40%,甚至有些第四期病患經化學治療後,再接受手術的5年存活率可達14%。
2006年,沈延盛以參訪研究與教學為目標,至美國費城賓州大學進修。原先期待能繼續鑽研胃癌,沒想到胃癌並非賓州大學的主流研究領域。他只好每日走看是否有其他可借鏡學習之處。某天,他看到一位日本教授正在做研究,徵得該教授同意觀摩後,學到當時最新的3D細胞培養技術。
回到成大後,沈延盛將此項技術應用在胃癌腫瘤微環境的研究上,並獲林炳文教授支持,開始專心鑽研胰臟癌。另外,沈延盛也協助成大醫院爭取到卓越癌症計畫,之後又採用湯銘哲教授早先引入醫學院的原子力顯微鏡,相輔相成解釋並證明胰臟癌致病機轉,進而敲開後續相關治療與藥物開發之門,成就跨時代醫學研究。
2018年,沈延盛以相關成就獲得國內臨床癌症研究歷史最悠久的獎項「徐千田癌症研究傑出獎」肯定,也是該獎項首位以外科醫師身分獲獎的得主。他主導發表多篇胰臟癌、胃腺癌相關的論文,其傑出的研究成果,曾獲得主持國科會生技醫藥國家型臨床試驗計畫(NRPB)「使用電磁熱導針切除肝腫瘤之第一期及第二期臨床試驗」。近十年,他更榮獲5次國際外科醫學院(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Surgeons)傑出論文獎,並擔任亞太胰臟醫學會理事。
2023年,沈延盛更獲得國內基礎癌症研究歷史最悠久的獎項「董大成癌症研究傑出獎」肯定,也是該獎項首位以外科醫師身分獲獎的得主,創下一位臨床外科醫師同時獲得臨床與基礎癌症研究獎項的紀錄。同時,他和陽明交大組成研究團隊在國際知名雜誌《自然通訊》發表成果:將具雙重靶項特性的胞外體做為載體,搭載數個具療效的RNA核酸藥物,精準靶向胰臟癌,動物實驗證實可有效抑制腫瘤生長,延長存活期。
激勵年輕醫師絕不半途而廢
沈延盛擔任臨床醫師30年,面對眾多病患的病痛和問題,無時無刻反覆思考突破瓶頸的方法。根據他多年體悟,臨床上的確會發現有些現有藥物就是對某些病人無效,遇上治療瓶頸時,更想要解決它,總會追根究柢,反思自己對疾病的了解是否還不夠透徹。
他常激勵年輕醫師,看見問題、思考,然後行動,絕不半途而廢或拖延,「在還沒找到滿意答案的臨床問題,就是你的研究題目。如果對這些答案的追求,無法激起你的熱情,臨床工作恐怕將索然無味。」
科研訓練講究嚴謹明確。然而,研究精神必須保有好奇心與靈活的思維。探究的好奇、想像力、邏輯思考、實驗能力、資料處理,以及將成果呈現出來的行動力,都是研究者的基本能力。
提供師生優質研究學習環境
沈延盛深知研究者在每日繁重工作中,不能閉門造車,必須多接觸不同想法。成為師長後,他不僅照護病人健康,也關注年輕學者成長與教學;2017年擔任臨醫所所長,即著手設置獎助學金、建立訓練機制、提供進修機會。
2019年8月,沈延盛接任醫學院院長,致力為師生提供優質研究與學習環境。他不但完成醫學院基礎建設更新,更運用個人在企業界、社會團體及校友等人脈,建立智慧教室、購置規劃高階共同儀器,提升師生研究修業品質。另也積極募款,設立獎學金,鼓勵研究生出國進修。
沈延盛更承襲醫學院創院理念,致力培養具人文涵養、對疾病痛苦的高敏感度、科學態度與科學能力、完善的基本醫療技能,且有自我終身學習能力的醫學人才。同時積極結合產官學界資源,接軌世界,拓展院內師生視野,也提升醫學院國際能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