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是太累了嗎?還是吃錯了?」日本糖尿病名醫山田悟,破解現代人最被忽略的健康盲點──「醣類疲勞」。
你是否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午餐過後頭昏腦脹、下午精神渙散坐立難安?明明三餐都有吃,卻一下子又餓了?晚上睡得足夠,早上起來卻還是提不起勁?這些看似微小的身體反應,極可能是你即將步入慢性病階段的早期警訊,而關鍵問題,就藏在我們日常的飲食之中──尤其是「醣類」的攝取。
山田悟結合近二十年臨床觀察與國際最新研究,揭示一項關鍵發現:許多「看起來很健康」的人,正悄悄受到一種亞健康狀態困擾──「醣類疲勞」。
什麼是醣類疲勞?簡單來說,就是過量攝取醣類(尤其是精緻碳水)所引發的餐後高血糖與血糖震盪,導致能量急劇波動,使人出現疲倦、煩躁、焦慮、注意力不集中、昏昏欲睡、情緒起伏等症狀。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身體訊號常常發生在健康檢查數據仍屬「正常範圍」的人身上,包含許多年輕人、運動族與標榜「健康飲食」的族群。他們或許體態合宜,飲食自律,卻早已悄然踏入身體代謝失衡的隱形領域。
山田醫師點出:「你以為的健康,可能才是造成疲勞的主因。」舉例來說:早餐果昔、蔬菜汁,中午即食雞胸肉,晚餐來碗蕎麥麵──這些乍看無害甚至符合主流養生觀念的選擇,其實往往組成了高醣、低脂、低蛋白的錯誤結構,讓你一天中的能量連續崩盤,卻毫無察覺。
本書最具啟發性的觀點是:「當你出現飯後昏沉、腦霧、易怒等現象時,距離糖尿病的診斷,可能只剩十年。」研究指出,飯後高血糖往往比空腹高血糖更早發生,卻因為健康檢查多僅檢測空腹數據而被忽略。我們無從察覺每天三餐對身體的真實影響──直到代謝問題已經悄然浮現。這也正是「醣類疲勞」最危險的地方:它幾乎沒有明顯的症狀,卻在每天的餐桌上,一點一滴侵蝕我們的健康與生活品質。
控醣,其實比你想像的更簡單
為了幫助更多人真正改善健康、提升日常精神表現,本書提出一套實用、科學、易於實踐的「減醣飲食法」,稱為「寬鬆型減醣」。它不是極端禁食,不要求嚴格計算卡路里,而是根據人體代謝機制與臨床成果所設計,真正適合長期執行。
【四大原則 × 七項減醣規則】
◇每日醣類攝取控制在 70~130 克
◇每餐攝取足量的蛋白質、脂質與膳食纖維
◇不需刻意節食,吃到有飽足感為止
◇餐點進食順序調整:碳水化合物放最後
這套方法可靈活搭配生活習慣,像是:
◇將便當中常見的「雙碳水」組合(飯+麵或冬粉)調整為單一主食
◇早餐不要只吃水果或優格,務必搭配蛋白質與好油脂
◇即食雞胸肉雖然方便,但若缺乏脂肪與其他營養素,反而可能傷身
◇善用油脂與天然調味,反而能提升血糖穩定性與飽足感
這些建議看似違反「傳統健康飲食」的印象,卻都有科學依據與臨床實績支持,能有效降低血糖波動、改善慢性疲勞,甚至對高血壓、脂肪肝、代謝症候群與慢性發炎也有正面幫助。
從理論到實踐,全面改寫你的飲食觀
本書核心觀點是:不是醣不好,而是我們不懂如何吃。四大飲食觀念革命是:
一、醣不是惡魔,但你要會吃:作者不鼓勵極端斷醣,而是教你如何聰明搭配──從總量控制、進食時機,到順序安排。你依然可以吃米飯、麵包、甚至甜點,只要掌握技巧,就不會對身體造成負擔。
二、醣影響的不只是血糖,還有你的情緒、腦力與免疫力:長期高醣飲食會促進慢性發炎、腦部老化、免疫力下降與睡眠品質變差。這些「慢性疲勞」與「老化」症狀,往往是我們未曾意識到的高醣副作用。
三、控醣應該個人化,而非千篇一律:透過簡易的餐後血糖檢測,搭配自身體質類型與生活型態,你可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減醣策略,不盲從流行飲食法,也不需照本宣科。
四、破解常見健康飲食迷思:
◇全麥比白飯健康?不見得,看的是總醣量
◇早餐一定要吃?其實空腹不吃反而血糖更穩定
◇雞胸肉最健康?別忘了補上脂肪才完整
◇水果、果汁、乳酸飲料真的養生?未必,糖量往往超標
山田悟醫師以自己為例:過去中午吃便當時,血糖曾飆高至208 mg/dl,體重也持續偏高,血壓達140/90。開始實行減醣飲食後,他瘦下8公斤,血壓穩定在100以下,飯後不再感到疲倦,工作效率顯著提升。最令人讚賞的是,這套飲食法他已堅持十年,從未復胖。

書籍資訊
書名|控醣:真正改善疾病的飲食法,血糖不失控,還能瘦8公斤!
作者|山田悟
譯者|林慧雯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25年4月10日
聯經出版官網|www.linkingbook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