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看病,用心看人 黃瑞仁,以愛展開醫者新旅程

有一句廣告詞是這樣說的:「我是當了爸爸以後,才學會如何當爸爸的。」對輔大醫院院長黃瑞仁來說,他是上了醫學系以後,才知道自己適合當醫師,而且服務得越久,越發覺得自己太愛這個工作了,「因為醫師,可以直接幫助到人。」

台灣的醫療分工現在越來越細,訓練出來的醫師常常只看到「那個病」,沒有看到「這個人」。幸運的是,黃瑞仁在讀台大醫學系四年級時,就從一位病人身上學習到什麼是全人醫療──不僅認真看了「那個病」,更用心看到「這個人」。

一張鼓勵卡片,堅定行醫之路

台大醫學系大四有一門課叫做「醫學病歷寫作」,要學生們練習用英文寫病歷。三小時的課程中,前兩個小時到病房一對一訪談病人,包括診斷、治療過程等,最後一個小時書寫病歷,每個禮拜周而復始。

有一天,黃瑞仁被分配到一位50多歲、癌症末期的媽媽,他循例先問病況,談完之後無話可說,只好開始閒聊,聊著聊著就聊到了宗教信仰,碰巧兩人剛好都是基督徒。她對黃瑞仁說:「過沒有多久,我就要回天家,回到上帝身邊。」

因為上帝的帶領,她對死亡顯得達觀,但仍放心不下的,就是她那三個還在念小學、中學的孩子,擔心沒有媽媽的他們將來該如何成長?「我也只能用有限的話語跟她鼓勵,沒辦法給出什麼具體的建議。」黃瑞仁接著說,兩個禮拜後他收到這位母親寫給他的一張卡片,「就是這張卡片,堅定了我這一生行醫的選擇。」

「黃醫師,你是我在這個整個醫療過程中碰到最有愛心、最好的醫師。」卡片裡的每一個字,都重重敲擊著黃瑞仁的心。

「我只是個醫學生,沒有醫師執照,根本就不是醫師。那個課程要我跟她聊兩個小時,聊到最後無話可聊,只好東扯西扯。我不會診斷病人、不會開刀、不會化療,我什麼都不會,但病人的卻認為我是最好的醫生。」

於是黃瑞仁就想,醫學這個行業真的不錯,你什麼都不會,人家就說你是最厲害的。如果你還會有某個技藝可以幫助到病人,加上這樣的精神,那不就是perfect了嗎?假設你會開刀,開刀的過程也給病人這樣的感受,那不就是病人所期待的好醫生的樣貌嗎?

慈愛母親的生命教育

「我個性裡有強烈服務人的動機,應該很適合學醫這一條路。」這位母親教了黃瑞仁習醫的第一堂課──「醫師要時時刻刻懷抱著強烈服務人的動機。」

而黃瑞仁的母親,則教了他行醫的第二堂課──「醫者要有視病如親的素養,更要有敬畏上帝的情懷。」她時常叮嚀:「阿仁啊!你有機會當醫生,不只是要幫助到病人,而且要從內心裡面真的關心你的病人。」母親從病人的角度不斷地提醒。

「我母親就是用她的生命教育,在教我如何當一個醫生,就是 care(真心關懷)這個字。」

不僅如此,母親還要黃瑞仁學習、學會敬畏上帝,並保持謙卑:「阿仁,你成績這麼好喔,千萬不要驕傲。你必須要有智慧、要有能力、要有健康,將來才能夠服務人,你的智慧、能力跟身體健康,這些都是上帝給你的,你千萬不能驕傲啊!」

七年級當實習醫師的第二個禮拜,黃瑞仁的母親被診斷罹患胃癌,經過三年的奮鬥,還是回到了天家。母親一開始在嘉義檢查,當時只有兩位醫師會做胃鏡,也沒有病理科醫師判讀檢體,只好送到台北病理中心(當年位於台北市立仁愛醫院)化驗。

心急的黃瑞仁特地跑到仁愛醫院情商搶先看到病理報告,但報告裡顯微鏡下的癌細胞圖像就像戒指環一樣,讓黃瑞仁如墮冰窖。「我看到很多顆戒指環細胞,心裡就有數,母親得到的是惡性度最高的胃腺癌……」之後他緊接著安排母親在台大醫院接受手術治療,還有連串的化學治療,之後又卵巢腫瘤開刀……。

母親生病的這段期間,不管是陪伴就醫還是母子兩人之間的相處,都對他的職涯及生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包括以人為本的醫者之道、台大醫院雲林分院12年的深耕經營,更包括讓他一輩子受用無窮的愛與智慧。

「我在大二時認識我太太,她念台大中文系。我們在畢業後當兵前訂婚,計畫兩年後8月30日退伍後的9月28日教師節結婚,但母親在我退伍當月的8月2日就回天家了,沒辦法看到我退伍、當住院醫師,當然沒辦法看到我結婚。」談到母親,黃瑞仁不禁哽咽,他也因此更體會到生命的無常。

「從那時候起到現在,我記取善用每一天,只有把每一天的工作做好,才能夠不斷地讓組織成長、讓病人受到好的照顧,這是母親給我最深刻、最重要的生命教育。」

不論是病歷寫作課程時遇到的那位母親,抑或是自己的母親,她們在人生的最後,放心不下的都是自己最親愛的孩子,兩幕場景一直烙印在黃瑞仁的心中,她們都用自己生命在教導黃瑞仁:「對我的病人、我的同仁,都要時時以關心關懷為念」。

書香之家與基督教的雙重薰陶

當年黃瑞仁結婚的日子訂在教師節,是因為爸爸是小學校長,媽媽是小學老師。後來,太太拿到中文博士,也在大學教書,黃瑞仁一家是實至名歸的教育之家。

「大家都知道奮起湖便當吧?」黃瑞仁總是如此介紹自己小時候長大的地方,就在嘉義奮起湖旁的交力坪。交力坪位於阿里山林業鐵路的中高線附近,海拔在1400公尺上下,常有雲海出現,風景優美,現在還保有懷舊氣息。

山上有所仁壽國小(1998年裁併),黃瑞仁的爸爸在26歲就被派任到此當校長,直到65歲退休前,輪流擔任不同小學的校長。外祖父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牧師,也是台南神學院的老師,受到外祖父與母親的影響,黃瑞仁從小就受洗為基督徒。

母親懷黃瑞仁時在台南神學院,所以台南神學院成了黃瑞仁的出生地。後來跟爸爸住校長宿舍五年半,在交力坪成長、讀幼稚園、念以棒球聞名的垂楊國小、蘭潭國中、嘉義高中,在嘉義市住了12.5年,搬到嘉義以後,媽媽在垂楊國小當老師,等於父母都是教育界人士,直到18歲考上台大醫學系他才離開嘉義。

在如此的教育與宗教背景長大,黃瑞仁的年少歲月都過得很單純。比較深刻的是,他功課特別的好,不僅第一名考上省立嘉義高中,還是台大醫學系的年度榜首。

同一句「太可惜」,不同時間的不同詮釋

為什麼會考醫學系?「因為成績好才考醫學系的!」黃瑞仁笑著說。

受台大機械工程學系教授的二舅影響,高二時他原本要選甲組念工科,但有一天嘉中的老師跟他說:「你成績這麼好,不念醫,太可惜!」跟爸爸、媽媽討論,他們開明地讓孩子自己決定,後來他才改丙組攻醫科。「我從來沒有立志學醫,老實說只是因為成績剛好夠。」

老師這個「太可惜」,代表一個社會普遍的價值觀。黃瑞仁說,後來他在台大醫院雲林分院擔任副院長時,台大總院林芳郁院長指派他到台灣大學管理學院上EMBA,同學們討論互動,彼此之間越來越熟,大家無話不談。有一天一位同學跟他說:「黃瑞仁,以你的個性和能力,如果來我們業界的話,你的年薪可能是現在當醫生的十倍以上,你會不會覺得當醫生太可惜了?」

再次聽到「太可惜」,黃瑞仁這次則肯定地回答是:「不會!不會!我覺得我當醫生,個性很適合,因為可以幫助人,所以不會太可惜啦!」

黃瑞仁回想,走上醫學之路以來,從念醫學系,正式當醫師,到任職台大醫院金山分院、雲林分院,乃至於現在的輔大醫院,從診間的看病醫人到做醫院的行政管理,不論是對一位病人、一個單位、一個組織,甚至是整個醫院,

「盡心用愛去做好每一次的服務,是我的中心信仰,或者說是我這個人存在的價值。」

雲林分院深耕12年,成就他人與自我

就是這個「存在的價值感」,讓黃瑞仁有機會並同意到台大醫院雲林分院服務,前後12年,將這片醫療沙漠用心澆灌為縱橫阡陌的良田,成就了雲林高品質醫療網。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的前身是省立雲林醫院,期間經歷了1999年7月1日精省改制為行政院衛生署雲林醫院、2001年7月台大醫院團隊進駐,於2004年4月1日完成改制,原於虎尾籌設的雲林分院則規劃為雲林分院虎尾院區,2005年7月14日動土,2007年9月啟用。

2004年8月,林芳郁教授接任台大醫院總院院長。林芳郁教授是心臟外科,高黃瑞仁十屆,兩人幾乎是老師跟學生的關係,而且林芳郁教授的病人要手術,常要黃瑞仁做心導管檢查,兩人可謂亦師亦友。

他深知黃瑞仁的人格特質、對病人的態度,就打電話問他:「雲林縣連一台心導管都沒有,所有心肌梗塞的病患都要往北往南外送,死在路上的不計其數,台大醫院要讓雲林鄉親感受到我們有誠意,要趕快把心臟血管中心建立起來,你要不要考慮到雲林分院擔任副院長,兼任心臟血管醫學中心主任?」

當時台大醫院的政策是,所有住院醫師必須到分院服務至少兩年,結束後才能夠回台北升等主治醫師,雖然罵聲不斷,但制度上必須如此,否則誰要去醫療資源不足的地方服務?那時黃瑞仁是副教授,準備升等為教授,他原本心想:「現在總院院長要我去,能不去嗎?」但林芳郁講了一段讓黃瑞仁終生難忘的話:「你回去跟太太討論,能或不能夠去,都沒有關係,我都支持,因為你很認真努力,請你慎重考慮。」

回家後,黃瑞仁馬上跟太太討論。那時兒子念小學五年級,女兒是幼稚園大班,小孩子的接送是最大的困難,還好太太在和平東路的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擔任副教授,時間比較彈性,可以接送孩子,加上岳父岳母都住嘉義市,所以太太就說:「雲林、嘉義等於是我們的故鄉,你回去幫助故鄉的人,我也支持啦!」

「如果拿分數來形容,把當時台大醫院的心臟醫療資源當作100分,嘉義縣市大概是60分,那雲林基本上就是0分了。」黃瑞仁想起當年母親就醫檢查,會做胃鏡的醫師就只有兩位,如今聽到雲林沒有心導管的設施,心肌梗塞都要外送,而自己有機會把制度和團隊建立起來,回去幫忙故鄉的聲音慢慢在內心浮現,而且愈來愈強烈。

最重要的是,他跟太太都是基督徒,信仰更堅定了他去的決心。太太還說:「你成為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去日本又去美國進修,勤學醫術專業,想要醫療傳道,現在就當作一個實現醫療傳道的機會,等建立好制度以後,兩年就能回台北了。」

締造門診心導管零死亡率紀錄

兩年任期屆滿,時任雲林分院院長的黃世傑教授說雲林分院剛改制不久,制度還不是很好,人員還不穩定……,結果他副院長一做就是6年。後來再回去接任院長一職,又做了6年,前後12年,黃瑞仁不僅為雲林分院奠定厚實的發展基礎,也締造了無數的傲人紀錄。

以心血管中心為例,在副院長這六年期間,雲林分院心導管做了4000多例、心臟手術370幾例,心肌梗塞150幾例。其中心導管的4000多例中,黃瑞仁就執行了2000多例,因為除了他比較資深外,其餘的成員都是剛升任一、二年的主治醫師,所以病人通常都掛他的門診,更創下了零死亡率的耀眼成績。

在地處偏鄉的雲林,黃瑞仁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引進人才。在某次台大總院的會議上,醫學院前院長陳定信教授詢問總院及各分院的院長:「在你服務的單位,最困難的是什麼事?」黃瑞仁直言,雲林分院最困難就是醫師人才的取得、留任跟培養。

雲林在濁水溪以南,台北人相對不熟悉,所以講城市魅力,是它的最大弱項,而這正是醫療人才難覓的主要關鍵。在院長的六年期間,黃瑞仁不斷努力地創造醫院的魅力,打造雲林分院幸福感、光榮感和價值感的「三感文化」,希望透過這樣的文化,為雲林取得、留任跟培養醫學人才。

現在雲林分院的主治醫師約235位,對比最低時期的35位有了接近7倍的驚人成長,其中雲林人差不多10位,這表示很多醫師都是「新住民」,且留在雲林超過5年的幾乎占了60%以上,這些人就有機會把這裡當作他們行醫的扎根落腳處。

用心營造育才愛才留才的環境

為了營造一個「育才、愛才、留才」的環境,黃瑞仁設計了優質的進修制度,鼓勵來分院服務的主治醫師第一年就報考博士班,考上了可予以留職留薪兩年,第三年還可以留職停薪,每個月給相當不錯的生活費,條件是:只要在雲林分院維持一次門診,且不用值班,主要目的是維持他們與病人的互動關係及對醫療的敏感度。

以去年8月1日為例,到雲林分院服務的主治醫師有35位,回台北的只有8位,顯然已大大翻轉雲林分院對新進主治醫師的吸引力,尤其是台大訓練的醫師。

此外,為了創造雲林分院的幸福感、光榮感和價值感,六年前開始推薦主治醫師爭取教育部模範公務人員,結果第一年就高分通過,緊接著第二、三年都有分院同仁入選。到了第三年,教育部長潘文忠對黃瑞仁說:「教育部模範公務人員很少有單位可以連莊的,你們單位連續三年都有同仁入選,已經打破教育部的記錄,非常不簡單,而且你們送來的申請資料,所有評審委員看了都很肯定、非常感動。」

事實上,從2018年起,雲林分院已經連續6年都有同仁獲選教育部模範公務人員,依序是:徐士哲主任、陳崇裕醫務特助、洪壽宏主任、林綺英主任、楊豐榮醫務特助,以及張惠琇醫師,可以說已寫下了空前且可能是絕後的紀錄。

黃瑞仁的卓越表現,也為他贏得了實至名歸的榮光,包括:2021年中小企業總經理類「第39屆國家傑出經理人獎」、2022年衛生福利部傑出公務人員三等專業獎章及第32屆醫療奉獻獎。

道法術兼備,再一次邁開醫者的新旅程

2022年7月底,黃瑞仁從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的院長任期屆滿返回總院2023年8月1日接任輔大醫院院長。

對打造輔大醫院成為「全人照護、社會關懷、世界一流的天主教大學醫院」,他成竹在胸、充滿信心,因為除了擁有豐富的醫管經驗和宏大的國際視野之外,黃瑞仁還將以「耶穌基督的博愛精神為道、百年樹人的教育理念為法、鑽研精湛的醫學專業為術」,展開另一段新的醫者旅程。


黃瑞仁

JUEY-JEN HWANG, M.D., Ph.D.


台灣心導管專家,現為輔大醫院院長。曾於台大雲林分院擔任副院長、院長共12年,被稱為「雲林史懷哲」,並獲第32屆醫療奉獻獎。

成長於嘉義,黃瑞仁憑著優秀的成績考上台大醫科。受母親影響信仰基督,天生有股強烈服務人的熱忱,認為自己從醫再適合不過,收到林芳郁教授的邀請後毅然赴雲林服務前後共計12年,從無到有建立起雲林縝密的醫療網絡。

2023年8月接任輔大醫院院長後,致力打造將其打造為「全人照護、社會關懷、世界一流的天主教大學醫院」。

Facebook Comments Box

Related posts

用心傾聽,溫暖陪伴

陳乃菁,失智照護不孤單

入於圍棋,出於醫學

周德陽觀照全局、洞徹未來 

見證台灣肝臟外科發展

李伯皇,台灣醫療活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