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有故事編輯部
走進陳宏彰醫師的診間,一眼就被櫃子內燈光打出立體感的紙雕作品所吸引。自小對藝術充滿熱情的陳宏彰醫師,在彰化出生,後隨家人移居台中,一路自小學到到中國醫藥大學求學,最終選擇走上外科醫生的路。他回憶說:「小時候學鋼琴、畫畫,雖然鋼琴提不起興趣,但畫畫卻充滿樂趣。」縱然不曾正式拜師學藝,但是美術作品卻屢屢得獎。然而,進入國中後,由於學業的壓力,畫畫被迫擱置。
紙雕則是他進入大學重拾畫筆,並成為學校美術社社長後才接觸,他發現「要將一張紙,創造出立體作品,需要事前規劃,還要求細膩的技巧」。這個新的發現竟然在日後與他的醫學專科選擇,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對於陳宏彰來說,紙雕的過程更像是精細的手術,在平面與立體之間進行藝術的雕琢。每一層紙張的切割與組合,都需要他對構圖與形狀有精確的掌控。
陳宏彰說,紙雕與手術有異曲同工之妙:「兩者都需要極高的專注和穩定的手法,同時也需要對結構的理解與精密的操控。」每件作品都是他對醫學和藝術的深入理解,如同一場靜默的手術,紙雕的過程使他在創作中找到自我審視的空間,也讓他從不同角度探索醫療藝術的深層意涵。
探索醫學的心路歷程
陳醫師回憶,在實習的時候,輪過每一科,發現每一科都有它有趣的地方。他原本沒打算從事外科,曾一度考慮耳鼻喉科,覺得可以開設診所。然而,他在看了日本電視劇《白色巨塔》後,深受劇中角色財前教授的影響,萌生了從事外科的想法。之後進入外科領域,因為熱愛紙雕等需要精細技術的活動,他對顯微外科特別感興趣。陳醫師解釋道,顯微外科中,整形外科使用極細的線縫合血管,將組織移植到另一處進行重建,並連接血管,讓他感到「這門學科結合了外科與美學的特質,與我的理想非常契合。」
他認為,整形外科能將人類的外貌與功能重建融合,這與他對精細藝術的追求不謀而合。最終,他申請上世界頂尖的長庚醫院整形外科,接受完整的整形外科訓練。「長庚的整形外科以顯微手術、細微縫合技術聞名,這需要極高的精準度,正是我熱愛的。」
在長庚醫院擔任住院醫師訓練期間,扎實的訓練與嚴格的要求,陳醫師坦言那段時間是他人生最辛苦的一段日子,曾經「累到肝指數飆到三百多」。從言談中,我們可以發現他對能在長庚的師長如魏福全院士及陳昱瑞教授手下學習,是感到驕傲的。在六年的住院醫師生涯結束之後,也順利升上主治醫師。
遵循長庚整形外科的傳統,在升任主治醫師約四年左右,每個醫師都必須要選擇個人的專長領域。陳宏彰醫師提到當時的長庚整形外科內的個別專長還有很多分類:有燒燙傷中心、有人專門做正顎、有人專門做唇顎裂、也有專門做顯微重建,顯微重建之下又有人專長在做手、有人專做乳房、有人專做耳鼻喉科的重建、有人專門做鼻子、有人專門做耳朵;但是,就是沒有人專長做眼睛。
出國深造眼周手術 開啟學術之路
因此在當時的科主任林志鴻醫師及魏福全院士的推薦下,到美國John Hopkins醫院深造,師從Michael Peter Grant教授,這位教授不僅擁有眼科與整形外科雙專科資格,更是眼周重建的頂尖專家。陳醫師形容這次學習經歷說:「美國教授對靠近眼球的手術游刃有餘,這讓我徹底放下過去對於眼周手術的恐懼。」這段經歷讓他回到台灣後,敢於挑戰更具難度的眼周整形手術,成為領域中的佼佼者。
陳宏彰醫師今(2024)年獲得由台灣美容醫學會舉辦的第二屆「成人之美」獎「自信新生」組優選,治療天生巨大黑色素痣環繞左眼的患者,導致影響視覺,經過分三階段去除黑色素痣並補皮,術後不只恢復視覺,也完全看不出原有的黑痣,患者自述「解除我六十幾年來的憂愁。」陳醫師則認為「病患內心信心的重建,是整形外科醫師最有成就感的。」
陳醫師指出:「如果是手術的角度來看,最需要精細縫合的部位,就是臉部尤其是眼周。」其他手術,像削骨或拉皮,可能不需要像眼睛手術那麼細緻。他舉受訪前剛完成一例眼袋手術為例說明:「在縫合眼袋的時候,我會切得非常靠近睫毛,這樣疤痕幾乎看不出來。」他補充:「因為縫合時非常接近睫毛,必須一根一根小心地閃開,以免誤將睫毛縫進去。」
由於在美國進修期間,陳醫師除精進眼周整形外科學習,也發表學術文章,順利在長庚升等為助理教授,回國後不久,就決定繼續進修;因此申請當時陽明大學的臨床研究所,以提眼瞼肌檢測與AI人工智慧為其博士班的研究主題。陳醫師提到:「在醫學教科書中,標準的診斷流程相當繁瑣。」例如,傳統的測量眼部肌肉張力需要使用燈光和尺,這樣的步驟不僅繁瑣,還很難做到完全精確。他表示:「當時我就在想,是否能透過一個更有效的方式達到一樣的結果?」於是,他便著手研發一個可以自動測量的手機應用程式。
「我靈機一動,為什麼不使用 AI 來解決這個問題?」陳醫師回憶道。他在早期的開發階段,採用了大量的臨床影像數據,並將這些數據輸入 AI 模型中,以便於系統自我學習。他解釋說:「AI 是透過大量的照片和標準答案的對應來訓練,從而能夠自動找出其中的規律。」經過多次調整和優化,這款應用程式已能準確測量提眼瞼肌肉張力,幫助醫師更輕鬆地進行診斷。
其博士論文成果「智能手機結合人工智慧深度學習軟體,預測上眼瞼下垂程度、下眼瞼緣退縮程度與提眼瞼肌功能」獲得2021年第18屆國家新創獎,同時獲得台灣與日本的專利。展望未來,陳醫師希望進一步完善應用,實現自動化預測眼部老化速度、術後效果以及其他視覺改善的指標。他表示:「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夠開發出一個更先進的 AI 應用,能夠提前預測手術效果、提供精準的診療建議,甚至能告訴患者在手術後年輕多少歲。」
整形外科專科醫師的風格與創新:如何打造自然美感
在整形外科整形的領域,個人風格和創新手法往往決定了醫師的成功與顧客的滿意度。陳宏彰醫師,作為眼袋和雙眼皮整形的專家,深知技術與風格在整形外科中的影響。他認為,每位醫師都有屬於自己的習慣和特有的「美感」,而這種「美感」不是標準化的設計,而是體現出醫師在技術上的偏好和對審美的理解。他表示:「我的雙眼皮設計不會太寬,眼袋處理上追求自然,不會填補過多。」
陳醫師對於整形外科的「自然」有著自己的見解。許多醫師會採用傳統的「外開法」去除眼袋,但陳醫師選擇只在小範圍內操作,避免破壞肌肉結構,以確保術後效果更自然。他解釋道:「我發現我的手法效果更好,患者的滿意度也較高。」這種不依循傳統的方法,反而讓他的手術結果更為理想。
此外,陳醫師指出,隨著技術進步,整形外科行業已經進入專業分工的時代。他強調:「未來的患者會更偏向選擇某一項技術最為精通的專家。」他認為整形外科醫師應專注於特定領域,成為患者心目中「做鼻子找誰、做眼睛找誰」的選擇。
在談到如何提升專業水平時,陳醫師強調了對自我技術進步的持續反思。他說:「整理每個案例的資料,不僅是為了寫論文,更是為了審視自己有沒有進步。」這樣的習慣讓他能夠客觀地追求卓越,並為患者提供更符合他們需求的服務。
在整形外科界,個人風格的確立、專業的專精、與不斷的技術革新,無疑成為了醫師成長的關鍵。正如陳醫師所說:「每位醫師都應該找到自己最擅長的專長,並將其做到極致。」
溝通的藝術:在手術與病人期望間取得平衡
陳宏彰醫師每天的工作不只是執行手術,更多的是與病人之間的不斷溝通。他秉持專業原則,全心投入於工作中所面臨的挑戰,他表示:「每天面對不同的個案,就像學生面對考試一樣,成績平均95分已經很不簡單,但要每次都完美無缺是極具挑戰的。」
這種壓力並不僅限於手術技術,還包括溝通的藝術。他說:「手術有風險,這是我們一直強調的,和病人簽訂手術風險同意書是必須的。」他形容自己在手術前後會重複多次向病人解釋可能的風險,因為「坐飛機、搭公車都有風險,手術當然也不例外。」
陳醫師提到,在面對某些對結果滿意度有過高期待的病人時,他會更耐心地解釋:「想要追求完美的結果,手術的成果與風險一定要講清楚,這樣才能讓病人有更真實的期望。」
推動整形外科進階訓練與國際接軌
在整形外科領域,技術的精進與國際間的交流至關重要。陳宏彰醫師指出,台灣在這方面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尤其是針對醫師的進階訓練和國際學術交流。他說:「其實蠻多人會來我們這裡看,大家希望這裡可以成為一個訓練中心。」然而,與國外相比,台灣在整形外科專科醫師的進階訓練體系還未完全成形。
陳醫師提到,國外有一年期的fellowship(類似學徒制),允許已經是主治醫師的專業人士到各個專門領域學習更精深的技術。他解釋:「例如有些人專門做腹部拉皮,有些人專門做眼睛,醫師可以申請去那裡進修。」然而,台灣目前尚未建立類似的制度,這使得本土醫師在進行高級別專業訓練時面臨挑戰。
在國際交流方面,陳醫師也談到了東亞與西方國家的差異。他說:「在西方有些醫學中心允許外來醫師上台動手術,但在許多地方,即使像我這樣的醫師,也不能直接上台操作。」這種限制加劇了整形外科領域的國際交流困難,尤其在疫情之後,衛生和感染控制更加嚴格,進一步限制了醫師之間的實際操作學習機會。
為了改善這一現狀,陳醫師建議可以從台灣本土的醫師開始,逐步建立一個專業訓練中心。他提到:「如果有人想學習眼睛或鼻子的手術,可以來我們這裡繼續深造。我們應該設立一個這樣的訓練體系。」然而,目前這樣的訓練制度尚未在台灣全面實行,仍主要依賴醫學中心或教學醫院。
總結來看,台灣在整形外科領域的專業進修和國際交流方面還有許多挑戰需要克服。陳醫師強調,未來應該推動更多跨國交流和本土醫師的進階訓練,才能讓台灣的整形外科技術在國際舞臺上有更大突破。
對酒與感官的深入理解:品味與專業的共鳴
在醫學之外,陳宏彰醫師對品酒有著深厚的興趣,特別是威士忌。他說:「我對威士忌蠻有興趣的,我喜歡盲飲,記住每個酒廠位置的不同香氣,這就像不同的手術方法一樣。」陳醫師認為,每款威士忌的釀造過程就像在不同條件下進行的手術,這讓他對品酒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陳醫師進一步解釋了品酒與手術之間的微妙相似性:「不同的橡木桶、不同的環境位置,這些都影響著威士忌的風味。就像做手術一樣,你需要根據不同情況選擇適合的工具和方法,這過程中不能添加額外的香料,一切都必須自然呈現。」這種細膩的感官訓練和對細節的執著,不僅體現在他的醫療工作上,品酒也是他精益求精的一部分。台灣的品酒文化正在興起,陳醫師指出:「台灣在品酒方面也走在世界前列。很多人認為,好的酒不只是酒精濃度,台灣人更追求每一種威士忌的獨特風味。」他進一步解釋了調和威士忌和單一酒廠威士忌的區別:「調和威士忌就像交響樂,各種樂器一起協奏;而單一酒廠威士忌則像小提琴或鋼琴的獨奏,每個細節都非常講究。」
陳醫師還特別喜歡帶有歷史沉澱的威士忌,他說:「我喜歡那些經過歲月的酒,像是待在橡木桶裡12年、25年的酒。這種歷史感讓我感到特別有趣,就像一些歷經多年才磨練出的手術技術一樣。」透過這段對話,我們可以看到陳醫師如何將品酒與他在醫學領域中的追求聯繫起來,兩者之間的共通點在於對細節的精確掌握與對歲月積累的深刻理解。
追求極致與國際視野
在長庚醫院的時光中,他見證了台灣整形外科的國際化。「長庚的整形外科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醫師學習,有些甚至成為歐美知名醫院的專家。」陳醫師指出台灣在整形外科領域的國際地位,許多韓國醫師也前來台灣求學。其實很多台灣人都不知道,「韓國雖然整形手術知名,但許多技術仍需向台灣學習。」 如今的陳醫師,不僅擁有豐富的醫學技術,更以過往的藝術天賦賦予每個手術新的生命。他將外科精準技術與藝術細膩結合,秉持著不斷求進的精神,對患者的需求和美學追求保持高度敏銳,透過手術精雕細琢出最自然的結果。「整形外科是藝術與技術的完美結合。」
陳宏彰
HUNG-CHANG CHEN , M.D., Ph.D.
陳宏彰醫師,整形外科專家,以藝術之眼精雕醫療之美。出生於彰化,自小對藝術充滿熱忱,後進入中國醫藥大學,最終選擇整形外科,專精顯微重建及眼周手術。陳醫師曾在美國Johns Hopkins醫院進修,回國後結合AI技術創新醫療應用,榮獲國家新創獎。憑藉精細技藝與藝術品味,他在整形外科界樹立獨特風格,追求自然之美,並致力推動台灣醫學進步與國際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