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有故事編輯部 圖/杜隆成醫師提供
2024年9月底剛獲得今年第二屆「成人之美獎」逆轉人生組優選獎得主—振興醫院美容特別門診的杜隆成主任,日前接受「醫學有故事」專訪,平易近人、侃侃而談自他的童年生活、家庭教育、習醫歷程、醫學素養的歷練,以及對於生活與健康的看法,讓我們意外感受到,杜醫師興趣廣泛、多才多藝看似複雜,但原來一切都是簡單從「心」出發,崇尚自由探索而渾然天成。
陽光庭院的童年:杜醫師的幸福鄉村記憶
杜隆成醫師回憶道:「我是在台南鄉下長大的,那時候我與家人居住在一間日式宿舍,有前庭後院,前庭的大榕樹是平常攀爬,在樹上做白日夢,在地上則是灌肚拔仔的地方,後院有菜園和養著雞鴨的欄舍,四處充滿陽光。」這樣的居住環境讓他在童年時期充滿快樂,在那種開闊的生活空間,和兄弟姊妹左鄰右舍能自由探索與遊玩,感情很融洽。「住在那裡的感覺像時時沐浴在陽光中,當想起這一段童年往事至今仍帶給我滿滿快樂的回憶。」杜醫師以感性的語氣回憶著。
杜隆成的父母親對於子女的教育始終秉持著自由與開放態度,因此他習慣在玩耍中探索學習。杜醫師笑著回憶:「南部傳統的家庭,父親對大哥很嚴格,畢竟長子的身分不一樣;但我是家中最小的,所以印象中的童年幾乎在玩耍中度過,沒有壓力。」這種家庭的開放與寬容,讓杜醫師建立起熱愛自由與不受限的個性。
在鄉下,各種小昆蟲都可以是童年玩伴,他說:「透過抓蟋蟀,學會如何觀察地形地物,設計陷阱與昆蟲鬥智鬥勇,思考怎麼樣才能成功抓到牠們,或者如何讓牠們從藏身的地方跑出來。」他自得其樂地笑道:「其實就是在遊戲的過程中發現與了解問題,並找到解決方案。」
談到小時候成長過程中的另一重要元素,就是棒球。他說:「我小時候很喜歡棒球,老師也鼓勵我加入校隊。」然而,當時年紀小的他卻選擇放棄加入校隊的機會,只因為與其在涼爽的清晨練習打棒球而搞得滿身大汗,更希望自由自在沈靜於校園裡寧靜學習的氛圍。」這樣的選擇讓老師頗為失望,在課堂上甚至因為拒絕加入棒球校隊而被導師嚴厲斥責,我喜歡棒球磨練球技,享受比賽的過程,但是加入棒球校隊不在我的選項之內。但也彰顯出杜醫師自小便擁有自主決斷能力。
溫柔與創意的啟蒙:杜醫師的成長故事
杜醫師特別提到日本籍母親的溫柔教育是他性格養成的最大關鍵。杜醫師帶著情意深深的語氣說道:「母親是我心中溫柔的典範。從小到大,從沒有對小孩們發過脾氣。即使看到我們小孩做錯事,也不會立即嚴厲斥責,反而是很有耐心、有條理地分析事情。母親會一步接一步告訴我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對,希望我能夠真正理解錯誤在哪裡。」溫柔的母教讓杜醫師在成長過程中學會了不斷反思和理解包容,這也讓他培養出冷靜客觀、好好地看待自己的一切選擇。
在這樣尊重與講理的家庭中成長,杜醫師自小便培養了獨立思考和自我決策的本事,對他日後的學業和職業選擇帶來深遠的影響。他說:「我自小就愛畫畫,在大學時期為了宣傳活動,自己設計海報,甚至用畫自畫像的形式去競選重要社團職務。」他笑著補充:「這些也都是遊戲過程中無意間學會的技巧。」回憶起大學時期競選學生會職位,還大膽地在學校的教學大樓牆面掛上自己繪製的巨幅宣傳紅布條,他說:「在當時這算是很具發想、很前衛的宣傳方式。繪畫就是我玩樂的其中一部分,而這種成長的自由感讓我學會如何將自己的創意轉化為行動。」
探索醫療奇蹟:杜醫師的從醫之路
「我從小體驗過的自由學習,讓我有機會在日後追求自己的興趣與專業。」杜醫師回顧這一切,語氣中充滿感恩。他提起從小對醫生這個身分的印象影響了他的職業選擇,他說:「記得有一次生病去看醫生,看到醫師僅透過診斷就能舒緩病痛,這感覺很神奇,像一種奇蹟。」他接著說:「這讓我對醫學產生強烈的好奇心。」
他進入了私立的中山醫學大學,與當時台灣公立醫學院有著很不同的學習環境,讓他得以在自由中探索自我成長。他提到:「私立學校的教學資源較有限,常需要從台北請老師來教課,但這讓我學會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中,自我學習的可貴。」
杜醫師的從醫之路,自從當實習醫生開始時就充滿熱情,他回憶道:「當時在馬偕實習,每一科都有它獨特專業且有強烈興趣學習的地方。」曾一度考慮神經外科,但杜醫師在實習期間卻因背痛,而診斷出患有僵直性脊椎炎,面臨健康威脅的挑戰。這段遭遇讓他重新審視是否適合從事外科這類較耗費體力的領域。但最終,他依然選擇了熱愛的整形外科。雖然身上的疾病無法根治,但學會與它和平共處。他提到這方面的健康管理,其實就是知道何時該休息,以減少病情發作。
隨著醫師職涯的啟航,杜醫師逐漸將目光轉向整形外科。他指出:「整形外科是一個非常扎實的領域,我們需要在顯微手術、燒燙傷修復、頭頸腫瘤等多方面訓練。這些技術打下了深厚的基礎,使他日後在美容外科領域更具自信專業。」整形外科的訓練過程並不輕鬆,但杜醫師特別著重在其中的重建技術,他表示:「整形外科讓我有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可以運用最好的方式為病人重建外觀。」這種創造性的自由和實用性正是吸引他深入此領域的主因,他說:「整形外科就像是兒時的遊戲,解決問題、創造最佳方案。」
杜醫師回憶起當年在馬偕醫院擔任總醫師時,醫療工作強度極高。他笑說:「當時我們的整形外科總醫師,幾乎都是連續兩三天都沒法好好睡覺。」在白天,他隨著主治醫師執行手術,晚上則要應付突發的急診病例。台灣經濟起飛時期,車禍、工業意外和暴力傷害頻繁發生,導致急診室充滿傷患,杜醫師幾乎每晚都徹夜救治,進行顯微手術來接回斷肢、斷指,並修復肌腱、血管與神經。他強調:「雖然很累,但能夠幫助病人重拾健康,是我們整形外科醫師的責任。」杜醫師的話語中充滿著對工作的熱愛,以及對患者的關懷。
成人之美獎:杜醫師為醫者仁心拋磚引玉
今年第二屆「成人之美獎」杜醫師以他在總醫師時期的一個特別案例獲獎,那是一位車禍受傷的年輕女孩,臉部因意外而留下大面積傷口,鼻子骨骼和軟骨完全破裂。杜醫師以高度的專注清創傷口,並重新組合鼻軟骨,以恢復鼻部結構。他回憶:「這個手術過程極為細緻,從基礎處理到縫合的每一步都至關重要。」
術後,女孩給杜醫師寄來一封感謝信,並在《基督教論壇報》上發表了感言。女孩的康復故事深深觸動了杜醫師,這份感謝成為他職業生涯中一段難忘的回憶,也讓他決心持續以最高標準對待每一位患者。
對於以這個案例參賽的初衷,杜醫師說:「我希望向業界傳達一個信息,不是手術規模多大,而是要用心去做好每一台手術。對於患者而言,這也許是他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他期待同仁們能夠以患者的需求為核心,無論在美容外科或整形外科領域,始終保持初心,致力於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與自信心。
打破傳統框架:杜醫師的創新整形之路
經歷超過20年的臨床經驗後,杜隆成醫師決定重返學校攻讀博士,專注於整形外科的深入研究。杜醫師回憶:「這不是一般醫師會選擇的路,但我對學術研究的熱情驅使我去探索更多。」他的堅持和對新技術的追求,讓他不僅在臨床上累積了豐富經驗,也在學術研究上展現出創新精神。
在眼瞼下垂手術領域,傳統上多採用外開手術,但杜醫師偶然發現內開手術的優勢。他說:「偶爾在內開手術的嘗試中,竟然得到了不錯的效果。」這一發現激發了他深入研究的動機。杜醫師指出:「大多數文獻和我的老師都使用外開手術,但我在內開手術上取得的極好癒後成效,讓我想更進一步能在期刊中發表其中的原理,並尋求更深入的應用。」
在研究過程中,杜醫師逐漸發現內開手術的三大優勢。第一,內開手術避免了外部疤痕;第二,病人恢復速度更快,從幾個月縮短到一兩週;第三,更重要的是,內開手術能大幅降低術後眼睛閉合不全的風險。杜醫師說:「由於保留了閉眼肌肉的功能,內開手術後幾乎不會出現眼睛閉合不全的併發症。」透過杜醫師的研究,內開眼瞼下垂手術的技術成果更得到了學界的高度認可。他連續兩年在美國整形外科年會上發表相關論文,並因此被邀請成為學術委員。他說道:「美國整形外科年會的論文通過率只有四分之一,竟然能連續兩年獲得接受,對我來說是莫大的肯定。」
為了推廣內開手術,杜醫師受邀在高雄長庚醫院的美容外科年會上,對許多同行的整形外科醫生們進行現場手術示範,展示這項技術的優越性。他表示:「在整形外科中,大多數人習慣於外開方法,因此大家對內開手術充滿好奇。」透過這次示範,杜醫師成功讓業界同行了解到內開手術的可行性與成效,激勵了更多醫師嘗試並研發改良的手術技術。
杜醫師認為,台灣的美容外科醫師需要具備有深厚的學術基礎,許多醫師對新知的追求熱情高漲,也樂於分享經驗。他說:「我們美容外科對專業的認證要求嚴格,必須在拿到整形外科專科後,再經過三年臨床經驗,才有資格加入美容外科領域。」在這種門檻高、重視學習的環境下,醫師們彼此間的學術討論和技術切磋,不僅提升了整體醫療品質,也使台灣的美容外科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
杜醫師不僅致力於內開手術的發展,也將其延伸至一系列相關手術,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美觀效果。例如,手術後自然形成雙眼皮,或是進一步進行額頭的內視鏡提拉手術,讓患者的臉部更加立體。他強調:「從基礎醫學的理論到臨床實證,這一系列的相關手術得以實現,使治療效果更符合患者全方位的需求。」
從武術到音樂:杜醫師的心靈修煉與健康之道
杜醫師的青春期充滿了運動與挑戰,棒球和空手道是他人生中的兩個重要元素。回想起大學時期,他提到:「我小時候就是玩棒球,後來加入了空手道,這讓我學到很多不只關於武術的東西更是心術的修養而且這種精神更可以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他在東方武術研習社中深耕,並最終取得空手道黑帶。「空手道不僅是力量的展現,更是一種心境的鍛煉。老師常說:「學武的目的是要平靜內心,而不是打敗他人。」習武的經歷對杜醫師的人生觀產生了影響,他分享:「當我遇到困難時,我會想,如何用冷靜的方式克服它,而不是直接放棄。」這種不畏困難的修為,讓他在人生的不同領域都能保持冷靜,無論當下是面對挑戰或是遇到挫折。
王博正醫師空手道八段,現任台中市醫師公會理事長。曾任2000一2008年WKF(世界空手道聯盟。技術委員會 亞洲代表委員。)
在工作壓力與繁忙的醫學職業生涯中,杜醫師找到了另一種放鬆的方式,那就是彈吉他。他說:「最近比較喜歡彈古典吉他,它幫助我保持平靜。」音樂成為他紓解壓力的工具,他坦言,儘管彈奏技術乃在精進中,但音樂能讓自己沉浸其中,進而達到心靈的放鬆。
身為一名醫師,杜醫師深知健康的重要性。目前,他選擇以游泳作為主要運動方式。由於脊椎炎的問題,不再從事過於激烈的運動。「游泳對我來說是最好的選擇。」他強調,身體的健康和運動的選擇應該視個人的身體狀況相適應,而非一味追求強度。
家教與仁心:杜醫師的溫暖行醫之路
杜醫師對家庭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他分享道:「我非常感謝我的父母,尤其是母親的教養,讓我從小擁有足夠的自由去探索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他的母親來自日本,這樣的文化背景使得家庭的教育方式具有獨特的韻味。「我父親是一位非常紳士的人,他的行事方式對我有很大的影響,而我母親則是以愛的方式來指導我,讓我學會如何以愛為本去行事做人。」說到母親,杜隆成醫師感激的滴下眼淚。
作為一名醫生,杜醫師對美容外科有著深刻的見解。他認為:「美容外科不僅是外貌的改善,更是一種內心的關懷與支持。」這種對人的關注來自於他對自己家庭和成長過程的理解,他認為,只有了解人的內在需求,才能真正提供有效的醫療服務。
杜隆成醫師的執業信念,從他對每一位患者的付出中展現無遺。他分享道:「無論手術規模大小,對每位患者而言都是一件重大事件。這可能影響他們的一生,因此每一次手術都應該全力以赴,提供最佳的治療。」這份心意貫穿了他的行醫生涯,無論是面對困難的身體重建手術,或是改善患者的面貌及部分外觀修復的挑戰,他都以同樣的熱情投入。
善待生命的真諦:杜醫師詮釋了醫學的溫度與力量
杜隆成醫師的故事是一個充滿哲理的自我探索過程,他的體育背景、藝術創作、音樂愛好以及對父母的感激,都深刻影響了他作為畢生行醫的生涯。在這條漫長之路上,杜醫師學會了如何平衡自己的身心,並將這些生活哲學融入到他對病人的關懷,讓每一位接觸他的病患都感受到溫暖。這種以仁善為本成人之美,為生命訴求的理念,體現了醫病有情,人間有愛的真諦,也成為他在業界深受尊敬的原因。他的經歷提醒我們,醫者的初衷在於善待每一位患者,並盡全力讓他們重拾健康與希望。杜醫師的故事不僅看到追尋自我價值與生命意義、技術上打破框架勇於突破,更是醫者仁心的典範。
杜隆成
LUNG-CHEN TU , M.D., Ph.D.
杜隆成醫師是振興醫院美容特別門診主任,榮獲第二屆「成人之美獎」逆轉人生組優選獎,展現醫者仁心。他在自由且開放的家庭教育下,培養出獨立思考與包容的特質。杜醫師從馬偕醫院的嚴格訓練,到開創內開眼瞼下垂手術技術,持續在整形與美容外科領域追求創新,並獲得國際認可。同時,他致力於醫學技術傳承,善用專業為患者提供自信與希望,完美詮釋了醫療的溫度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