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文通 照片/陳持平
在台灣當代藝術界,陳持平醫師是一位獨特的存在。他未曾受過學院派的訓練,卻在60多歲後開始以藝術為志業,展現出極具個人風格的創作。他的作品融合了東方書畫的傳統精神與西方現代藝術的奔放筆觸,形成了既充滿情感張力,又富含詩意的視覺語言。今年春季,他將帶來兩場精彩的畫展,邀請觀眾一同沉浸於他的藝術世界。

「春江花月夜」繪畫藝術特展
展覽時間:2025年3月1日至4月15日
展覽地點:台北市長安東路一段8號,典藏咖啡館4-5樓
交通資訊:捷運淡水線或松山線「中山站」下車,經中山站至台北車站之間的地下街,可由R2或R3電梯出口,穿越中山北路,步行約5分鐘即達。
展覽規模:4樓展出19幅作品,5樓展出5幅,共24幅畫作,展現琳瑯滿目的藝術風景。

陳持平2025年春季畫展
展覽時間:2025年3月至5月
展覽地點:玲瓏Sue藝空間(台北市齊東街36號1樓)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五 11:00-17:00(週六、週日及國定假日休館)
交通資訊:捷運忠孝新生站2號出口,步行約5分鐘。
色彩與筆觸:狂野的視覺盛宴
陳持平的作品以丙烯顏料創作於棉麻混紡畫布之上,色彩鮮豔奔放,筆觸大膽不羈。他的創作風格經常被與「野獸派」畫風相提並論。野獸派強調色彩的純粹與強烈對比,不拘泥於透視法則,轉而關注情感的直接表達。像是亨利·馬諦斯、安德烈·德蘭等大師的作品一樣,陳持平的畫作以鮮明的原色構築畫面,色彩強烈對撞,釋放出震撼的視覺能量。

與西方野獸派不同的是,陳持平的創作根植於中華文化。他的作品往往題詩於畫中,結合書法與繪畫,展現濃厚的文人情懷。例如,他在《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中,以狂放的色彩演繹徐志摩詩中的浪漫與飄逸;在《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中,則透過色彩的層次變化來詮釋蘇軾詩句的豪放與滄桑。
除了用色大膽,陳持平的作品還充滿動感。他的筆觸帶有極強的身體性,彷彿是透過繪畫來釋放內在情感與能量。他曾在訪談中提到,繪畫對他而言不只是視覺的創作,更是一場精神與身體的對話。在作品《佐渡島》中,他以飛白技法刻畫山巒的流動感,呈現出山水間的靈動氣息。而在《拉縴行》系列中,他則描繪了勞動者緊繃的肌肉與奮力前行的姿態,傳達出一種生命的韌性與不屈。
詩意與精神的深度探索
陳持平的創作靈感來源廣泛,音樂與詩歌對他的藝術有著深遠的影響。他的詩作《登峰》描述了從黑夜走向曙光的奮鬥歷程,這種精神也貫穿在他的繪畫中。在《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中,他用濃烈的色塊與剛勁的筆觸,勾勒出登山者勇往直前的氣勢,象徵著人類對極限的挑戰與征服。

此外,他對於人類情感的刻畫也極為細膩。在《母親的微笑》中,他以溫暖的色調描繪母親擁抱新生兒的場景,展現生命誕生的喜悅與愛的傳遞。他也多次以德蕾莎修女為題材,如《加爾各答的天使》與《廣施慈愛》,透過細膩的筆觸與深邃的表情,向這位奉獻一生的慈善家致敬。
陳持平的繪畫,不僅是視覺的探索,更是精神的昇華。他的藝術之路起源於職場的失意,但他將內心的情感轉化為色彩與筆觸,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藝術世界。他的作品充滿「勝利」的精神,就像他在《力爭上游》中描繪的錦鯉一般,逆流而上,奮力拼搏。他曾說:「每一次畫畫,都是一次心靈的征服。」
他的創作過程也是一場自我療癒。他將藝術視為情感的出口,透過畫作來釋放壓力、找尋內心的平靜。而這種療癒的力量,不僅影響了他自己,也感染了觀者。他的作品能讓人感受到生命的熱情、奮鬥的動力,並在畫面的律動中找到心靈的共鳴。

陳持平的藝術,不僅僅是視覺的享受,更是一場關於情感、詩意與生命力量的旅程。他的畫作突破了傳統的界限,融合東西方的藝術精神,以大膽的色彩與自由的筆觸,表現出獨特的生命視角。今年春天,透過兩場精彩的個展,觀者將有機會親身體驗這位藝術家的獨特魅力,見證色彩與詩意交織的動人瞬間。
無論是《春江花月夜》繪畫藝術特展,還是玲瓏Sue藝空間的春季展覽,這都是一次難得的藝術饗宴。邀請每一位熱愛藝術的朋友,一同踏入陳持平的藝術世界,感受他筆下的詩情畫意與生命的熱烈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