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天,暑熱正熾,振興醫院的走廊上,院長魏崢步履匆匆,眉宇間盡是專注與忙碌。前一天,為了一位心臟病患者,他在手術室整整忙了八小時,幾度處理患者幾乎無法止血的難關,直到天明;此刻,患者終於穩定,魏崢又到加護病房探視患者的狀況,他雖稍微鬆了一口氣,但仍緊盯每一個細節。
「每一個患者到我這裡,都是一次託付,甚至生死交關,我一定要用盡全力醫治,才不辜負他們。」行醫四十餘年,從1988年完成全台首例成功心臟移植,到如今已做過六百例換心手術,即使已是心臟外科的權威,年過七旬的魏崢提起每一次手術和每一個病人,依然慎重謙卑。
「不聰明」的南部小孩苦讀進醫學院
魏崢出生於彰化的軍人家庭,小時候家境並不優渥。他說自己從小就不是聰明的小孩,少年時期就讀彰化高中,成績不過中上,大學聯考考上私立的中原大學建築系,喜歡畫畫的他本來覺得當建築師也不錯,但沒想到同時參加軍校聯招卻考上了國防醫學院。
考量學費全免,可為父母減輕經濟壓力,魏崢選擇進軍校習醫,但他很清楚自己的天資不如人,「我沒有別人聰明,所以只能拚了命的用功,」他說,軍校生涯非常辛苦,醫學和軍事課程同步進行,六年軍校生涯沒有寒暑假,而且全部軍事化教育,管得非常嚴,男生必須理小平頭、日常要出操、平日不能外出,一般大學生常有的聯誼、舞會、郊遊、戀愛…,國防醫學院統統不可以。
面對一切嚴格的紀律,魏崢甘之如飴,心裡只有一個念頭─用功。他說,也許因為南部長大的孩子比較純樸,再加上軍人家庭培養他篤實的性格,玩心不重,所以他很能認同軍事教育的團體紀律和榮譽優先,這樣的潛移默化,對他後來帶領醫療團隊也有很大幫助,面對任何醫療個案或考驗都極重視團隊合作。
不爭,走進心臟外科
苦讀六年,魏崢以同屆第二名畢業,這讓他誤打誤撞走進了外科。原來,當時他心中的第一志願是先進內科,接下來的次專科要選精神科,但無奈內科已被第一名的同學先選走,魏崢只剩外科可選,否則就要下部隊當軍醫。
二十多歲的魏崢,從此在三總外科部當了一年的實習醫師和五年的住院醫師。回憶當年,他笑說「那真是魔鬼訓練營,不是人過的日子」,因為三總外科部的訓練非常嚴,加上人力緊缺,那五年他不曾休假,連周末假期都沒有,但他咬牙撐了下來,日以繼夜的穿梭於病房、診間和手術室。
那時的魏崢才20多歲,白袍下燃燒著對搶救生命的熱情,更充滿探究醫學奧秘的好奇心,每天雖步履匆匆,但在患者生病到康復的過程中,他找到了行醫的成就感,更看見了自己的使命。
住院醫師第三年,魏崢面臨選擇次專科的關鍵,「那時大家都想選一般外科和泌尿外科,比較簡單,而且以後好賺錢。」他說,相對的,心臟外科讓所有人避之唯恐不急,因為難度最高,而且風險最大「容易死人」。
偏偏有一天,他跟著當時的心臟外科俞紹基主任巡房,主任笑著對他說:「就是你了,來加入心臟外科吧!」一向服從命令的魏崢不敢拒絕,從此走上意想不到的心臟外科之路。
而這個原本有點「逼不得已」的決定,更在多年後,開啟了台灣心臟醫學走上世界舞台的大門。
32歲的心臟外科主任 帶領三總團隊往前衝
硬著頭皮進入心臟外科,魏崢毫不退縮,他深知這一科雖難,工作雖苦,責任雖重,但他很知足的認為自己遠比別人幸運太多,能夠進醫學院、當上醫師,已是意外的收穫,而且相較於同屆同學都下部隊去了,「我能留校當醫師,還有什麼好抱怨呢?還不如好好學習,累積實力。」
魏崢的認真勤奮,師長全看在眼裡,1968年,他剛升主治醫師不久,國防醫學院有一個公費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的機會,在國防醫學院蔡作雍院長的選派與台大洪啟仁教授的推薦下,魏崢遠赴美國留學,僅僅一年十個月,他就取得博士學位返國,決心把最先進的醫學技術和資源帶進三總,救治更多心臟病患。
帶著決心和拚勁,魏崢在三總心臟外科建立起好口碑,他認真對待每一個患者,用心診治,精湛的手術更讓許多飽受心臟疾病之苦的患者重生,不久後他升上了心臟血管外科科主任,那時才三十二歲。
同一時間,心臟醫學正在先進國家快速起飛,心臟移植在外國陸續成功,台灣醫界從1980年代起躍躍欲試,尤其台大、榮總做為台灣教學醫院的龍頭,更積極投入換心手術。
1987年夏天,台大首先進行台灣第一例心臟移植,隨後榮總也進行一例,台大再進行兩例。不幸的是,這四例患者手術當下雖成功,不久之後卻都因為術後排斥或感染而死亡,許多人也對「換心」打上了問號。
但人在三總的魏崢卻有著很強的信心和勇氣,他早已著手投入心臟移植的研究,三總團隊更用豬隻做過換心的動物實驗,非常成功。
魏崢認為,以三總的技術,絕對有能力為患者換心,「手術本身不難,關鍵是要有適合的患者和捐贈者,以及小心術後的排斥和感染。」他說,當時已有很不錯的抗排斥藥物,患者易辨女士和她的家屬也很勇敢的同意一試,更巧的是當時三總收到一位車禍腦死的男性軍人,他的父親願意捐出兒子的心臟,幫助有需要的人,成就大愛。
兩個完全不同的建議放棄?不放棄?
只是當時,捐贈者的心臟收縮狀況不太好,左心室射出率(EF)只有正常心臟的一半,這讓魏崢一度猶豫;他先打電請教哥倫比亞大學的心臟外科主任Eric Rose,對方認為這樣的心臟有風險,移植後很可能失敗,建議魏崢不要冒險。
但魏崢不死心,又打了一個電話給在芝加哥的學長林重遠教授,林重遠是麻醉科權威,對心臟外科也非常嫻熟,他鼓勵魏崢把握機會不要放棄,並建議調整捐贈者心臟的用藥。魏崢依照建議減少強心劑的劑量,努力了一整夜後,第二天心臟功能完全恢復正常。
魏崢非常振奮,立刻進行換心手術,從摘下捐贈者的心臟到完成移植,只花了五十八分鐘,為易辨順利完成心臟移植手術,術後的恢復狀況也很不錯,易辨不久後即出院,魏崢和三總團隊寫下為台灣首例換心後成功存活的紀錄,為台灣的心臟醫學開啟了新紀元。
回首當年,那時魏崢還不到四十歲,面對兩位權威專家完全不同的建議,為什麼他會毫不遲疑,選擇動刀?
「我就是想再努力一下,不放棄。」他很堅定:「任何手術都有風險,每一次的術前狀況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患者的生命不能等,身為醫生唯有用盡全力,用專業去克服各種狀況,更要有勇氣去嘗試,把握一絲一毫可以搶救患者生命的機會。」
更讓他感念的是,「那位捐贈者的名字叫做王心一,有心,也有一,有如冥冥中的巧合,為我們創造台灣第一個換心成功案例。」30多年過去,「王心一」三字,始終牢牢刻在魏崢的心上,因為那代表的不只是一次成功的手術,更是台灣醫學史的重要里程碑,也象徵著魏崢獻身心臟醫學背後的勇氣、決心、與始終如一的初心。
內外壓力大雖千萬人吾住矣
盡力、專業、勇氣,年輕的魏崢,寫下了台灣醫學史上的傳奇。但在迎來成功之前,除了棘手的醫療難題,魏崢更承擔著很多來自「人」的壓力。
當時位居醫界龍頭的兩大醫學中心都失敗了,外界根本不看好三總能成功。畢竟三總資源和財力都遠不如他們,醫界很多人等著「看好戲」,不相信年輕、輩份不高的魏崢可以成功。 只是魏崢有著軍人的鋼鐵意志,他堅定信念,不去在意外界的風風雨雨,一心一意只想敲開「換心」這項全新的醫學領域之門。更重要的是他認為身為醫者,一切都應以病人的健康為最大前提,「只要我們成功了,後面就可以帶領更多醫師跟上來,讓更多心臟病患者有重生的希望。」
醫界明星不迷失,分享傳承不藏私
第一例換心手術成功後,魏崢帶著三總團隊接連又進行多例換心手術,幾乎每例都成功,領先其他大型醫院,魏崢成為台灣心臟手術的權威名醫,許多飽受心臟疾患之苦的患者,抱著滿心期待到三總向魏崢求助。
1990年,魏崢獲選全國十大傑出青年,不滿40歲,已是醫界閃閃發光的一顆星。
明星的光環和掌聲雖迷人,魏崢卻不曾迷失。他說,行醫的初衷不是為了「當名醫」,而是應以病人的利益為優先,讓更好、更強的醫學技術造福更多人。
他積極參與醫學會論壇,分享自己的經驗,也積極傳承,希望能讓更多年輕的醫師學會更好的技術,未來幫助患者。
一開始,醫界難免有人對他的「不藏私」存疑,甚至有人懷疑他在學會報告的藥物使用劑量有所隱瞞而不敢追隨,但魏崢憑藉著精湛的技術和真誠的態度,說服了愈來愈多人,他認為醫者不能存有「搶病人」的心態,總是說:「醫學成果不該只有我和三總獨享,我們分享出去給大家,讓病人到其他醫院也能接受最好的治療,不是更好嗎?」
此後數年,台灣的心臟醫學逐步起飛,在各大醫院的努力下,換心手術的成功率不斷提升。
再度挑戰自己人工心臟創世界紀錄
同一時間,魏崢也深知,明星光環只是一時的,醫學持續進步,做為醫師,一定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他抱著謙卑的心,持續學習更新、更強的技術,「每一天,我要挑戰的是自己,要比昨天的自己進步,而不是去跟別人比」。
1994年,魏崢轉任振興醫院外科部主任,領軍心臟團隊在振興成立心臟內、外科,在心臟醫學的領域裡邁開大步前進。隔年為一位來自美國的華僑患者植入台灣鄭國材博士自製的人工心臟,讓患者平安渡過兩週的危險期後,成功地進行心腎聯合移植,創下了世界第一起用人工心臟過渡到心腎移植的成功紀錄。
但因當時人工心臟心尚未申請衛生署(衛生福利部前身)的人體實驗,振興醫院與魏崢本人都各被罰了十六萬元。
面對處罰,魏崢毫不後悔,「人命關天,患者已經快不行了,又一直等不到適合的心臟捐贈,連在美國的墓地都已買好了…」他說,仔細評估各種風險後,他決心放膽一試,而事實證明他的抉擇是對的,這位患者後來回到美國,健康存活十九年。
最溫暖的醫病關係 感謝魏爸爸
像這樣被魏崢從鬼門關前搶救回來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一年一年增加,其中更有許多心臟移植病人多年來固定回診,和魏崢建立了深厚情誼,每次到診間看到他,有如家人相見,親切的魏崢也成了病人口中的「 魏爸爸」。
魏崢更欣慰的是,一路看著許多兒童心臟病人順利長大,有人從三歲到四十三歲,當了他四十年的病人,還有人後來成了他的乾女兒和乾兒子。
「這個今年四十歲,我幫她換心時才二十歲,現在是我乾女兒,健康活潑的不得了啊…」「這個是李秀英,換心到現在三十年,是亞洲存活最久的換心人…」。魏崢隨手滑開手機,一張張和患者合影的相片裡,醫病雙方的臉上滿是笑意與溫馨。
在魏崢心中,患者的健康,是他一生最深的寄託。行醫四十年,看到數以萬計的病人從奄奄一息到重獲新生,總令他很感動,也是他最大的成就感。
他說,尤其有些病人求診時還會自述之前已看了好幾家醫院,「找上我,可能已是他們最後的希望,做為醫生,當然要幫他們拚一拚!」即使做了大半生世俗眼中的名醫和明星,但一說起病患,魏崢眼中依然閃過強烈的責任與熱情,一如當年那個剛進心臟外科的年輕醫師。
肩負著病人深切的期待,魏崢坦言壓力很大,更不諱言醫學畢竟有極限,難免有救不回來的患者。他最難忘多年前曾收治一個心肌症的八歲小女孩,非常乖巧可愛,面對艱辛的治療從來不哭不鬧,醫護人員都好心疼她,偏偏等不到適合的心臟捐贈,最後還是離世。
即使事隔多年,魏崢說起女孩依然唏噓:「那麼懂事的一個孩子就這樣走了,真的讓人好難過…」
治軍嚴厲 團隊合作是成功關鍵
面對這樣的失敗或挫折,魏崢總是期許自己和旗下團隊必須更努力,只要是有希望、有機會的患者,就應全心全力的救治;面對失敗的案例,也更要認真檢討,找出不足之處,下次改進。
尤其長年身為醫學團隊領舵人,不論是當年帶著三總團隊執行手術,或是如今身為振興醫院的院長,魏崢始終堅信,醫療是團隊戰役,一場成功的手術絕不是只靠一位主刀醫師,而是來自整個團隊全體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
他對振興醫師的要求更是嚴格,心臟醫學中心高度強調團隊紀律與合作精神,以患者的利益為最優先考量,醫師之間一定要相互合作與學習,不能存有私心。
振興的團隊每月還會舉行檢討會議,為了訓練同仁在國際舞台上的表現能力,魏崢要求全程以英文進行,凡是當月不成功的手術或治療案例,負責的醫師必須提出檢討和說明,其他成員一起參與討論,提出建議和改進方案。魏崢說,即使是他自己也會有失敗的案例,「我一樣要拿出來報告,檢討自己做不好的地方,和大家分享經驗,避免再次犯錯。」
他更大手一揮說:「這沒有什麼,沒做好就該檢討,這樣才會進步,其他的病人才會有希望。」
視明星光環如幻影 患者第一
從1988年的第一例心臟移植開始,魏崢至今已主持過六百例換心手術,其他心臟相關手術更是數以萬計。七十歲的他現在每週仍主持四、五檯的心臟手術,技術純熟穩健,判斷更是精準犀利,是許多年輕醫師心中「神一般的存在」,更是「永遠的明星」。
而在魏崢心中,所謂明星,周遭的一切光環不過只是幻影,身為醫者,一身白袍所散發的光與亮,其實來自患者的健康和笑容;而明星的背後,更有著四十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勇氣和決心,那才是白袍下最珍貴的資產。
魏崢
JENG WEI, M.D., PH.D.
台灣心臟移植權威,現為振興醫院院長。
魏崢出身於軍人家庭,從小家中並不富裕。自認不是天才的他,苦讀考上國防醫學院,並以優異的成績留校擔任助教。被俞紹基主任看中其不怕吃苦的個性,挑選他進入心臟外科。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後,回台沒多久後接任三軍總醫院心臟外科主任。
1988年完成台灣首例長期成功心臟移植、1996年完成亞洲首例全人工心臟移植,之後並對其進行心腎聯合移植手術,成功救回病人生命。現已完成超過600例心臟移植手術。
魏崢重視團隊合作,毫不藏私的將治療心得與同儕及學生們分享,以病患健康為最優先。並組織換心人協會,時常舉辦登山健行活動,鼓勵心臟移植病友能保持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