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手在哪,我就在哪 林瀛洲,金牌背後的守護神

中午,位在高雄左營的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的運動傷害防護室,桃園長庚醫院的復健科主治醫師林瀛洲風塵僕僕走進來,他剛從桃園趕到,多位運動員已等著他看診。

整整22年,每周四下午,林瀛洲從不缺席國訓中心的門診,身為駐診醫師的他,以運動醫學為一生職志,奧運、亞運、世大運等數不清的國際賽事,他都是隨隊醫師甚至醫療團長,而無數運動員光彩耀人的背後,更有他長期默默治療照護的身影。

林瀛洲是2020東京奧運的醫療團隊召集人,被稱為「護國神醫」的他,投入運動醫學領域已超過20年。
(圖/葉大衛攝)

2020的東京奧運,林瀛洲是中華代表隊的醫療團召集人,但他不認為自己有什麼辛苦。

「這一屆很幸運,沒有太嚴重的傷,而且我出發前心裡已經有底,選手們的狀況都很好,應該會有不錯的成績,我對他們很有信心。 」

三言兩語,道盡他經年累月對選手們狀況的掌握、關切,以及真摯的感情。

瘋籃球的醫學生 想為運動員看病

走上運動醫學這條路,要從大學時代說起。身高183公分的林瀛洲從小就很喜歡打籃球,在讀高雄醫學院的時候還是籃球校隊的一員。高醫校隊實力很強,拿過乙組籃賽的亞軍,「那時很瘋,每天練球好幾個小時,簡直把醫學系當體育系在唸。」林瀛洲回想起來,笑得彷彿回到30年前的大學生。

從小熱愛運動的林瀛洲,就讀高雄醫學大學時不但是籃球校隊的一員,還曾在全國比賽獲取得佳績。
(圖/林瀛洲提供)

因為熱愛運動,後來進入長庚醫院後,林瀛洲決定選擇復健科做為自己的專科,他嚮往「當一個可以幫助運動員的醫生」。因為他深知運動傷害對運動員是莫大損傷,不但只是一時受傷影響運動表現,甚至可能留下一生的遺憾。

當時長庚復健科的周適偉醫師,曾赴美專攻肌動學,是台灣少數專攻運動醫學的醫師,也是左訓中心的駐診醫師。年輕的林瀛洲充滿熱情,主動要求跟隨學長每周前往左訓觀摩學習,1999年,他也獲聘成為駐診醫師,正式進入運動醫學的世界。

早年專攻運動醫學的醫師不多,但林瀛洲早早就立下的志向加入復健科,主動跟著學長與老師四處觀摩學習。
(圖/林瀛洲提供)

和運動員有一樣的TONE 一說就懂

同一時間,國立體育大學徵求駐校校醫,林瀛洲也主動爭取,每周五半天,為運動員學生們看診。學生們對他看診的反應很熱烈,因為他們發現這個醫師不只會看病看傷,而且他「真的懂運動」。

「因為我很喜歡運動,又當過籃球員,很多運動相關的東西,教練或選手們跟我一講就通,我們有共同的tone調,那種感覺是醫學教育沒法教的。」

林瀛洲說,他很享受那種感覺,做為一個醫師,面對的患者不再只是患者,而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同為運動員出身的林瀛洲,跟選手們完全零距離。早期他在左營訓練中心駐診時幫蘇麗文治療時,她還露出頑皮地表情。
(圖/林瀛洲提供)

相對的,體育界也非常歡迎林瀛洲對運動醫學的投入,2001年,大專體總副秘書長黃啟煌邀請他擔任北京世大運的隨隊醫師,林瀛洲很高興的答應了,這是他的第一次參與國際賽事;但沒想到出發前行政人員問他「要住選手村?還是飯店?」林瀛洲怔住了,他反問:「選手在哪裡,我就在哪裡。為什麼我可以選飯店?」

後來他才明白,原來以長久以往台灣代表團的醫療團隊都是臨時成軍,運動員全靠防護員處理運動傷害,除非處理不了,防護員才敢去「打擾」醫師。

林瀛洲認為這種做法必須改革,隨隊醫師有責任全程和防護員一起行動,在北京的那十天,他帶著四位防護員開設了一間運動照護室,隨時為全團80位選手打開大門。他更親力親為,為選手療傷、復健,並提供專業的建議,教他們如何避免惡化,或如何小心運用受傷的部位出賽。

2001年的北京世大運是林瀛洲參與的第一場國際賽事,他隨隊照護80位選手的健康,並跟他們同吃同住。
(圖/林瀛洲提供)

建立革命感情九度出任世大運隨隊醫

林瀛洲的付出,讓運動員、防護員和教練們很興奮,很多人告訴他,原來林醫師真的「跟我在一起」,原來運動員可以跟醫師「這麼接近」。

他也和大家建立起革命感情,每天晚上忙完了,總有教練拉著他去吃宵夜喝小酒掏心掏肺的聊天,視他如相見恨晚的老友,他們從來沒有遇過一個隨隊醫師「跟我們這麼親!」

從此,林瀛洲幾乎成了世大運的固定班底,從2001到2017年,每兩年一次的世大運,他九度出任隨隊醫師,而且幾乎每次都只有他一位醫師,獨自帶著幾名防護員,要照護少則七八十、多則二三百名的體育選手。

除了世大運,愈來愈多的國際賽事都請林瀛洲擔任代表隊的隨隊醫師,包括多次的奧運和亞運。身為運動醫師,林瀛洲更有機會深入選手們的內心世界:「運動員多年來不斷不斷的重複練習,始終如一地做著同一件事,就是為了一個一生的目標─去奧運。」那樣的信念撼動了林瀛洲,也讓他定下了一生的目標,幫助他們可以用最好的身體狀況,去奪得獎牌。

世大運、亞運、奧運……幾乎每場國際賽事都能看見林瀛洲的身影,不論有幾十或幾百位選手,他與醫療團隊都是他們最堅強的後盾。
(圖/林瀛洲提供)

長遠照護 v.s. 眼下奪牌

林瀛洲說,醫學教育教會他,面對患者,除了醫術優先,同樣重要的還有同理心,而他的患者比一般患者的需求更特別,「所以我更要了解他們的心情和需求,他們不但要被醫好,更需要長期的運動照護和支持,維持最好的狀態去比賽。」

因此他不只為運動員思考眼下的傷勢治療,更為他們評估長遠的健康問題和競技實力。就像有的運動員受傷了,但偏偏比賽在即,他就會為他們進行全面的考慮:

每個人都希望他這次拿獎牌,但我想的卻是他的健康、短中長期的治療、勉強上場會不會影響到運動生涯,或是當下要如何用受傷的身體去發揮實力。

像在2018年,曾奪得2016年里約奧運射箭女團銅牌的譚雅婷手掌不慎骨折,偏偏不久後2019世錦賽代表隊的資格選拔就要開始,關係她前進2020東京奧運的參賽資格。

教練帶著譚雅婷非常緊張地找上林瀛洲,希望能盡快治療讓她可以帶傷上場,免得喪失前往東奧的門票。安排了骨科醫師的治療後,林瀛洲還是認為她一定要暫停練習,否則以後掌骨救不回來,運動生涯可能就要劃下句點。

譚雅婷(左二)曾獲世大運、世錦賽金牌,更在2016里約奧運更獲得女子射箭團體銅牌。運動員們若是沒有運動醫療團隊的照顧,任何小傷都可能會影響成績,甚至讓選手生涯止步。
(圖/林瀛洲提供)

要賭上選手生涯來換取奧運的門票嗎?譚雅婷與教練陷入了天人交戰。好在熟悉賽制與國內大小賽事的林瀛洲想到一個方式,建議他們先找射箭協會商量用「徵召」的方式讓她參加世錦賽,他會出具醫療證明讓雅婷能有充足的時間復原。最後,譚雅婷不但保住了健康的手掌順利康復,在隔年的世錦賽也順利地奪下了金牌。

這些孩子很辛苦,也很可憐。努力那麼多年,一切的目標往往就是為了一面金牌,即使受傷了,再痛也不肯放棄。

邊說邊搖頭,林瀛洲的眼中充滿不捨。為了不讓選手們的努力化為流水,他不只要求自己要守護他們的健康,還要用同理心幫他們找出解決方案,讓他們可以隨時征戰上場。

「運動員的道路非常孤獨,十幾年的努力都是為了場上的那幾分鐘。」林瀛洲希望能幫這些孩子們保持在最佳狀態,讓努力獲得應有的回報。
(圖/葉大衛攝)

2008北京奧運與蘇麗文並肩作戰

正是因為這份同理心,許多運動員和林瀛洲之間建立起了強大的革命感情,更成為了好戰友。

「林醫師懂我,在我受傷時,不會只叫我要休息,因為一休息就會退步。他會幫我想辦法,練沒受傷的部位。」前奧運跆拳道選手蘇麗文正是其中的代表。在左訓中心照顧了蘇麗文很多年,兩人原本就如同親密戰友,默契滿分。2008年的北京奧運,蘇麗文狀態更是處在巔峰,有奪金的實力。

不幸的是,第一場比賽時蘇麗文就被對手踢傷了左膝,負傷下場。林瀛洲連忙上前為她檢查,但才摸到膝蓋內心就頓時一涼——前十字韌帶斷了。他不敢告訴她,強忍著不捨先幫她做好緊急處置。

他很想跟她說:「不要比了,妳不能比了…」但蘇麗文咬牙忍痛,雙眼直直盯著林瀛洲,眼底傳來的意思沒有半分猶豫:「我一定要比,林醫師你要幫我。」

林瀛洲帶她到場邊的小房間,關上門親自拿起了防護墊,告訴她哪些動作可以做,哪些不能,並叫她用受傷的腳用力踢,看看還有多少威力。

「結果她一出腳,我這麼大一個人就往後飛出去。」

沒料到傷腿還有這麼大力氣,林瀛洲揉著發麻的雙手,把勸阻的話吞回去。他了解她不可能放棄,在所有教練都反對的情況下,仍苦笑著同意蘇麗文繼續上場比賽,但跟她約好:「如果一上去連丟兩分,我們就棄權。」

沒想到蘇麗文一上場竟先連得兩分,接著她不斷跌倒在地,連跌了11次,卻仍不斷爬起來再踢,即使痛到臉上全是淚,仍不肯放棄。最後她雖然與銅牌擦身而過,但當教練揹她下台時,全場響起如雷的掌聲。角落裡的林瀛洲早已淚流滿面,但當他一回神,發現全場觀眾不分國家,都跟他一樣哭成一片淚海。

「這是運動員們一生的目標,所以他們都會拚到最後一分力氣。」事隔多年,林瀛洲仍然紅了眼眶。

我從他們身上學到,那種永不放棄的韌性和強大的心理素質,所以才想竭盡所能地幫他們完成心願。

現在的蘇麗文已退休,開心經營自己的事業,但和林瀛洲多年並肩作戰的情誼不曾間斷,他們假日常相約爬山、騎單車,始終是好朋友。

蘇麗文康復後,依然常跟林瀛洲相約一起運動,健身房、馬拉松、騎車、爬山……革命感情讓兩人的友誼長長久久。
(圖/林瀛洲提供)

被譽為「羽球王子」的王子維,也是林瀛洲平常一起運動的好朋友。王子維曾在自己的臉書上公開說林瀛洲是他羽球生生涯轉捩點的重要貴人,他是2013年東亞運時認識林瀛洲,那時他因之前在歐洲比賽時傷了右手腕,心想「死定了」,但沒想到第一次見面的林瀛洲為他針灸,竟然就不痛了。「從此我一試成主顧客,有大大小小的傷痛時,都會第一時間去請教林醫師,因為我最信任他!」

王子維時常在網路上分享「進廠維修」的照片,背後一定都有林瀛洲的身影。
(圖/林瀛洲提供)

和盧彥勳一起出道

網球一哥盧彥勳也是林瀛洲的好朋友,更是他口中最讓人感動的「大孩子」。

林瀛洲笑說:「我們兩個算是一起出道的。」原來,2001年他第一次擔任世大運的隨隊醫師,那時盧彥勳才18歲,也是第一次參加國家代表隊,非常青澀。

在林瀛洲眼中,當年的盧彥勳很乖,很有禮貌,是個非常nice的年輕人,後來日漸成名,成績越來越好,仍常常找他討論身體的照護和復健。而20年來,看著盧彥勳從出道、成名到退休,從青澀的大男孩到為人夫、為人父,始終是個謙虛有禮、高EQ的運動員,最重要的是他「非常無私」。

「網球一哥」盧彥勳與林瀛洲一起在2001的世大運踏上國際舞台,他在2021年東奧後退休,兩人一起拚搏的這20年,是林瀛洲非常難忘的一段回憶。
(圖/林瀛洲提供)

林瀛洲解釋,因為網球是個人型的競技項目,明星級的運動員難免比較自我,「但盧彥勳從來不會,即使他已被稱為一哥,但他一切以大局為重,絕不會放大自己的立場。」長年跟隨代表隊征戰國際,林瀛洲看過太多明星運動員的形形色色,盧彥勳始終是他最稱讚的運動員。

林瀛洲更記得,2005年盧彥勳有一回臨出國比賽的前一天,還為了腳踝受傷,一跛一跛專程趕到他家請他處理,並請教他如何在比賽時因應腳傷。林瀛洲感慨的說,運動明星背後的辛苦,都是觀眾或球迷看不到的,「尤其20年來,一路看著他大小傷不斷,卻始終挺著,真的很心疼。」

孤單漂泊的船需要碼頭

像盧彥勳這樣的選手還有很多,林瀛洲說,早年剛投入運動醫學時,他發現很多頂尖選手長年的訓練、出國比賽,其實非常孤單,因為沒有醫療團隊照護他們,受了傷回台後也找不到管道和資源,「就像一艘艘漂泊的船,回家後沒有碼頭可以停泊,可以依靠。」

也因此,20幾年來,林瀛洲懷抱熱情,為台灣的運動醫學奔走與奉獻,當有醫師選擇開業賺取更多收入時,他依然堅持著這條「做公益」的運動醫學之路。為了協助更多的運動選手,他更花了7年歲月取得師大體育系的運動生理學博士,學習運動員的營養、心理、生物力學等專業,只為了提供選手們更全方位的照護。

「只有治療是不夠的。」深深感到自己的不足,林瀛洲花了7年的時間攻讀博士學位,希望能在運動力學、心理學、營養學、藥物諮詢上,給予選手們最適合的建議。
(圖/林瀛洲提供)

幾千個日子的努力,林瀛洲為台灣的運動醫學走出一條新路,越來越多醫師一起投入這個領域,全力打造運動員堅實的醫療後盾,得到更好的照護,也讓台灣的選手們逐漸沒有後顧之憂,可以更專注的投入訓練和比賽,有更好的成績。

2014年,長庚醫院更啟動運動醫學照護計畫,投入醫療團隊成立「運動員整合照護小組」,整合骨科、復健科、中醫科、神經外科等十多個相關領域的資源,一起來為運動員做好治療、復健和日常防護。同時更大舉投入經費,每年投入3000萬元以上經費,贊助約二三十位台灣的頂尖運動員,為每人配置一位防護員,就如隨身保母一般,提供一對一的照護,讓他們隨時可以得到最細緻的醫療照護。

長庚在頂尖運動員的照護上已默默耕耘了許多年,投注了無數的資源與人力,都是為了打造最好的環境,助選手們奪得勝利。
(圖/林瀛洲提供)

身兼長庚運動醫學團隊副主席的林瀛洲說,放眼全球醫界,罕有醫院願意投入這樣大手筆且全方位的運醫照護,但長庚認為企業的社會責任不是出錢養選手而已。

「我們身為醫師,運動員既然是我們的患者,就該為他們打造最適合的醫療照護環境。」林瀛洲說得很堅定,一字一句,也正是醫者最純粹、最原始的心念。
戴資穎在長庚運動醫學團隊的照護下時刻保持著良好的狀態,為台灣贏得許多榮耀,林瀛洲也無時無刻在場邊守護她。
(圖/林瀛洲提供)

長年努力開枝散葉還要向下紮根

漂泊的船,有了堅實可靠的碼頭,林瀛洲和長庚的努力,也一步步開枝散葉,繁花朵朵綻開在選手們的賽事表現上。東京奧運中華隊榮獲12面獎牌,創下歷史單屆最多獎牌紀錄,其中便有半數奪牌選手是長庚運動醫學小組長期照護的運動員。

王齊麟、李洋在奪得金牌後,特地跟林瀛洲分享他們的榮耀,感謝長庚運動醫學小組這些年來對他們健康無微不致的照護。
(圖/林瀛洲提供)

林瀛洲更驕傲的指出,在頂尖運動員照護的領域上,台灣現在已經做得非常好了,但他並不因此自滿,下一步他想得更遠:

如今這批頂尖運動員的照護模式,能不能複製到第二代?他勾勒著心中的藍圖:台灣必須有下一個李智凱、下一個戴資穎,我們要趕快在基層的選手身上,建立同樣的照護模式,提早為下一代做好準備。

於是林瀛洲帶著長庚團隊又有了新的目標─向下紮根計畫,遴選適合的國高中體育校隊和體育班,把醫療資源往下灑,出動醫師、防護員,定期前進校園,為剛萌芽的運動人才提供醫療照護和衛教。林瀛洲更開心地說,現在更連藥師、營養師也一起進來了,大家都充滿熱情,要提前為台灣下一代的頂尖運動員奉獻力量。

「要向下紮根,才會有下一個李智凱。」為了不讓優秀的年輕選手因傷而埋沒,林瀛洲將目光放在年輕一代,希望運動員不再出現斷層。
(圖/林瀛洲提供)

走一條不一樣的路 運動員給我的更多

從菜鳥實習醫師開始,林瀛洲憑藉著熱情與執著,走上了冷寂的運動醫學之路,30年的努力下來,如今沿途已碧草如蔭。他認為自己很幸運,

雖然走了一條和其他醫生不太一樣的路,卻始終做著自己喜歡的事,讓運動和醫學結合,更重要的是他親眼見證許多運動員不為人知的努力,看著他們流汗與拭淚,每一次都深深敲擊他的心。

「很多人都以為是我幫助運動員,其實他們給我的更多,收穫最多的是我自己。」

站在長庚運動醫學合照護小組的辦公室裡,林瀛洲一一細數頂尖運動員留下的簽名和感謝信,他笑得淡定又謙遜,正彷彿他知道,運動醫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無需自滿,更將永不停歇。

貫注全部熱情,陪著運動員們一起大哭大笑,林瀛洲在運動醫學這條路上從來沒有一絲後悔。他露出滿足的笑容,並承諾會永遠守護選手的健康。
(圖/葉大衛攝)

林瀛洲

YIN-CHOU LIN, M.D., PH.D.


長庚運動醫學團隊副主席,2020東京奧運醫療團的召集人,常被稱為「護國神醫」、「金牌守護神」,也是最懂運動員的醫師。

年輕時為籃球校隊,同為運動員的他,為了幫助選手走上運動醫學領域。自2001北京世大運擔任代表團隊醫起,經歷過世大運、亞運、世錦賽、奧運等20幾場國際賽事隊醫,治療超過500例國手重返運動場。

率領長庚運動醫學團隊,秉持「以選手為中心」的核心理念,整合骨科、復健、營養、心理照護等資源,讓選手們能在場上全力以赴,是金牌背後的無名英雄。

Facebook Comments Box

Related posts

入於圍棋,出於醫學

周德陽觀照全局、洞徹未來 

見證台灣肝臟外科發展

李伯皇,台灣醫療活字典 

從「換手」到「變臉」

郭耀仁,奇幻的「醫」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