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K
文/傅志遠醫師
「我思,故我在。」這是一句人人琅琅上口的千古名句,談的是人的價值在於思考,因為思考所以存在。
週末有一場學術演講,談的是醫學研究的心得。
過去我有非常多次學術演講的經驗,多半是針對「多重外傷處置」、「骨盆外傷」或「美國外傷資料庫研究」這些我寫過一些論文的主題,講的內容也很細,會提到每篇論文的內容、結果與臨床應用成效。
純粹講「心得」的演講倒是不多。
不針對單篇論文或單一主題,純粹跟聽眾分享自己做研究的歷程,所以我整理了這十幾年來,自己「為什麼要做研究」與「如何做研究」的過程,用講故事的方式來輕鬆地分享。
隨著年紀、職級與經驗,我們常會覺得自己已經知道了些什麼,甚至會狂妄地覺得,自己什麼都知道,在自己工作的領域裡已經無所不知。
殊不知,其實差得太遠了。
若說這二十年的工作經驗教會我什麼,絕不是教我什麼都知道,相反的,越資深越有經驗,越發現自己什麼都不知道~
每一個不知道,就是鞭策自己讀書的時候,若是書裡也沒有答案,就是啟發自己一個寫論文做研究自己找答案發表看法的機會。
我不是眼科醫師,每個摀著眼睛來掛急診的病人都要會診眼科,也曾被眼科醫師抱怨:會診太浮濫。於是,我寫了一篇論文來討論「哪些眼外傷要找眼科、哪些可以第一線醫師自己看」。
全台灣甚至全世界的小兒外科醫師都短缺,要全天候在醫院值班更不可能,那偶爾出現的小兒外傷怎麼辦?於是,我寫了一篇論文來分析「成人外傷醫師是否可以治療小兒外傷」…
還有很多例子….
每一次遇到臨床問題,就再一次證實自己的無知,也唯有保持無知的謙卑,才能讓自己更進一步。
我思,故我在。
我知道自己什麼都不懂,所以我才會一直向前走。
本文經傅志遠醫師授權刊登於《醫學有故事》
原文:我思,故我在
Facebook Comments 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