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關係

爸爸不是病了,是老了

告別式後某天,車子還在停車場,但爸爸不見了,手機也不接,我一直懇求神明保佑,最後爸爸總算接了電話。他在陽明山某處,我立刻明白,他是去那裡回憶以前經常與媽媽和好友們爬山吃青菜洗溫泉的日子。看到爸爸孤單的站在路旁,我心痛的把他帶回車上,他一路上都沒說話。

Read more

從母親發現癌症的那一刻,醫病關係瞬間翻轉了

母親原以為只是吃太飽,在2016年4月1日卻發現是腹部被巨大的膽管癌佔據,第一時間聽到這個消息,彷彿是一個擦槍走火的愚人節玩笑。從那一刻起,醫病關係瞬間翻轉了,我從一位執業將近20年的醫師,馬上變成了病人家屬,開始為了母親的病情忙進忙出….

Read more

「我得了癌症,心情不好,有誰可以幫忙我嗎?」——談心理腫瘤照護

記得將近20年前服務的醫院剛開始要設立癌症中心,當時的癌症中心主任覺得癌症病人與家屬的支持非常重要,便要新設一個「癌症心理照護」門診。一開始這個門診門可羅雀,除了我原先在一般精神科門診中看的癌症病人或家屬挪過來這裡看以外,幾乎沒有新就診的病人。

Read more

生命的指導

病人用生命在教我們東西。以前當學生的時候,老師常跟我們說這句話:「病人是醫生的老師,他用自己的身體當教材。」坦白說,年輕的時候聽到這句話,總覺得有點似是而非,甚至有些做作。病人就是病人,有病才來找醫生,並不是特別來教醫生的,醫生幫他治病,也是基於職責,何來的教與受之有?

Read more

病人到底想說什麼?了解病人情緒背後的需求

我在醫院工作其中一項是處理病人意見反應,其中有讚美肯定也有抱怨建議。在讚美部份,都是肯定醫護人員在照顧盡心用心而且親切溫暖;抱怨部分,大約六成跟工作人員的語言表達或肢體動作讓病人感受不佳有關。我察覺到因為攸關「人命」,雙方的標準都比較高一些。

Read more

不敢睡

某天下午,一個中年婦女來掛急診,自訴早上被家中鐵門撞到頭,現在有點頭暈。由於沒有任何神經學症狀、劇烈頭痛或嘔吐,因此初步判斷不需要做檢查,只要持續觀察即可。幾乎每天都會遇到這類「輕度頭部外傷患者」,病人想做檢查,醫師判斷不需要檢查,然後就會出現歧見、抱怨,甚至僵持不下….

Read more

我陪你,我在

從大二護理系加冠典禮後,我真正愛上照顧病人與病人互動的感覺。畢業後的第一站是安寧病房,很多人覺得奇怪為什麼我會選擇生命末期的護理照顧,但現在回想起來,年輕的自己很著迷於與醫療團隊合作,為病人的不適症狀盡一份心力。

Read more

quisan ni amen timadju (排灣語:他是我們的醫師)

我回到台東在家裡與長輩相處時,發現他們常常都不記得自己看的醫師叫什麼名字。由於自己是讀醫的背景,長輩常會把藥物從櫃子裡面拿出來,問我藥物相關的醫療問題。有一次我問其中一個老人家,有沒有在診間向醫師詢問過這些藥物在治療什麼,她回答沒有。

Read more

與妳到永久

「一年了,歲月流逝,卻怎麼也流不掉心痛的那一頁;閉上雙眼,最思念的是他;張開眼睛,最想看到的是他;如此執迷不悟,算不算刻骨銘心。」就是因為愛與不捨,每個人失去另一半的哀傷程度,以及經歷哀傷的時間都不同。但相同的是,都必須經歷這刻骨銘心的歷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