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關係

雖然沒有答案,但我會繼續努力

在精神科住院醫師的訓練過程中,反覆學習到的是診斷性會談的重要。儘管生物精神醫學已有長足的進展,精神科醫師要做出診斷,主要仰賴的仍是會談,透過與病人的互動來收集資訊、仔細推敲,並擬定後續的治療計畫。換言之,雖然有診斷準則的存在,但診斷的「工具」,正是精神科醫師本身。

Read more

關於路障日記

我們穿上白袍、掛上聽診器、口袋裡放著幾本手冊,便裝模作樣地在醫院裡穿梭;病患分不清我們與有牌醫師的差別,一視同仁地喚我們大夫,我們也稱職地扮演一個冒牌大夫。然而我們在忙碌的醫療現場便是活生生的路障,無異一個會呼吸的三角錐。這是每一個醫生養成的必經過程,也是段彌足珍貴的時光。

Read more

Boys, be Ambitious!

張重義,縫補小小心世界

「我從來不讓病人選擇你要做什麼手術,這是不應該的。」張重義語重心長地說:「他們不是專業,這等於是把責任丟在他們身上。」他也清楚,父母都是為孩子著想的,即使決定放手,也不要覺得對不起孩子,沒有父母親願意這樣做,醫師和父母會一起堅強並溫柔地陪伴;一起開心,共同悲傷,不留遺憾。

Read more

我也覺得很幸運能認識您

有很少數、很少數的人,曾經讓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你們之間沒有特別發生什麼事情,每次見面就是從一個平凡卻愉悅的幾秒鐘開始,不會特別要解決甚麼天大的問題,他很可能、我猜想,真的只是散步去車站、坐一小時的車來看我而已,然後順便抽抽血、拿一些藥控制病情,約好三個月後再來。

Read more

自動離院

P:「抽血的數字沒有很漂亮,我建議再待幾天,抗生素治療要繼續,過兩天再抽血看狀況。」巡房時我告訴病人還不適合出院。病:「可是我行李都整理好了,明天有事情要去辦耶!」P:「沒辦法,以目前的狀況出院有點冒險,我怕回家沒多久,你就會又再來掛急診。」病:「真的不能出院嗎?出院會怎麼樣嗎?」

Read more

醫病關係應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

A先生是我在台東每個月固定支援看診的一位退休老師,長期患有糖尿病,過去也因為冠心病而放置支架。A老師在診間表現應答自如,談笑風生,更提及退休後參加釣魚社團活動,她的女兒卻在背後猛搖頭,表示根本不是這麼回事。我們因此進行認知功能的評估,也徹底安排腦部掃描,初步診斷是極早期阿茲海默症。

Read more

詐保

兩歲的小弟弟,幾天前在夏令營滑倒,急診同事幫他做了縫合手術後,今天來我的門診拆線。我一邊檢查癒合狀況,一邊準備拆線,這時候我固定的說詞都是:「需要診斷書嗎?」「要,請幫我開三份。」「沒問題。」拆線順利完成,媽媽很有禮貌地問我:「醫生,有個不情之請想麻煩您…」

Read more

醫療服務是沒有終點的旅程

剛升上主治醫師的第一年被指派到內科加護病房擔任專責主治醫師,那時候年輕充滿不服輸的傻勁,每一位我照顧過的病人都是用生命教導我的老師。七月暑假剛開始時,急診住進來一位31歲年輕人100多公斤的小胖,因為肺炎合併急性呼吸衰,插管住進內科加護病房,很快就進展成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Read more

宣布

有一位移工下腹痛,電腦斷層看起來闌尾腫脹,應該是闌尾炎,於是我建議開刀。病人聽得懂中文可以溝通,但是有些和手術細節相關的語句,很明顯她聽不懂。正在我煩惱怎麼樣讓她理解,她拿出了手機:「醫生,你直接對著電話說話。」拜科技進步所賜,Google可以聽懂我在講什麼。

Read more

如何接住墜落的你

在我一路以來的生命中,時會聽說曾認識的人自殺,可能未遂也可能死亡。我閱讀過相關書籍,也曾經一度想要走身心醫學科,但直到我看到報導說明,自殺成功的病人當中,過去幾個星期都曾經於診所、急診或是醫院就醫,雖然不一定是以精神情緒不穩定為主訴,但最少他們曾經離醫護人員這麼近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