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生活不失智》新書分享 邀你來健腦
為了幫助民眾理解並應用這些實證方法,臺北市立圖書館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特別舉辦《這樣生活不失智》新書分享會,邀請本書作者——國立台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毛慧芬教授,以及本書協作者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陳俊佑社工處長,與讀者面對面,深入解析如何透過日常習慣來活化大腦、延緩失智。
為了幫助民眾理解並應用這些實證方法,臺北市立圖書館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特別舉辦《這樣生活不失智》新書分享會,邀請本書作者——國立台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毛慧芬教授,以及本書協作者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陳俊佑社工處長,與讀者面對面,深入解析如何透過日常習慣來活化大腦、延緩失智。
「醫師們當初選擇這個職業,一定都有同樣的使命,就是拯救病人生命,」程文俊說,「在這樣的共識下,我上任第一天就跟大家談醫院的走向,不用過去的損益、績效為主要考量,我希望提升品質、專業,跟社會貢獻。」他將長庚形容成一頭巨象,轉身總是會比較慢,「但他終究會轉過來。」
成立台灣第一個心臟衰竭中心,並在林口內科部出走潮、高雄長庚SARS院內感染等危機中扮演重要角色,更在2017年林口長庚急診部集體辭職時,臨危受命接任林口長庚院長曁決策主委,成功留任7成醫師。「同理」與「尊重」,他的管理方式緊緊凝聚長庚每一個人,朝著永續發展的方向前進。
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子,都將被口罩蓋上、被酒精浸潤。新冠疫情是一齣歹戲拖棚的病毒變異大競賽。原本預期疫苗上市、接種疫苗、疫情結束,一切回歸正常。但新的變異株一次又一次出現,我們只能不斷調整目標和行動。本書是一個台灣的流行病學專家,用台灣這片土地的語言所寫。
「老師們的身教、言教會影響學生,學生跟著老師,可以學到老師的行事模式、如何做選擇、決策,還有價值觀的傳承。」吳明賢說:「我們訓練出來的醫師要有高度,處理的是人而不只是疾病,更高層次更是要可以影響政策,讓社會更健康、國家更強壯」。
二○二一年五月中旬本土疫情大爆發,臺灣經歷一場史無前例的硬仗。臺北慈濟醫院傾全院之力挺在疫浪最前線,穿透隔離給予病人愛和關懷,膚慰無法與至親告別的哀慟,也在大疫下迎接新生命,用愛守護每一個病人。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簡稱台灣醫師會)秘書長張必正醫師以〈後疫情時代台灣醫師會的國際參與〉為題,闡述台灣醫療的好、新冠(COVID-19)疫情期間防疫做得好,不僅要設法被世界看到,更要努力確保台灣在全球各種衛生組織的名稱與地位,積極申請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
最近三年,在COVID-19疫情肆虐之下,台灣醫護人員在抗疫、防疫上,都展現了舉世有目共睹的高紀律與高效率,其中的視病如親和仁心仁術,更寫下了許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台灣外科醫學會侯明鋒理事長強調,本次年會的主題訂為「讓台灣醫療的好被看到」,既是彰顯事實,更是自我惕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