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

我只是過客,卻曾經看見戰場

一位肝癌患者固定來急診抽腹水,結果意外驗出陽性,被送到專責病房隔離。隔離期間,病房沒有超音波、也沒有人會抽水,只好透過電話遠距教學。結果病人挨了兩針,下針位置不對也沒引流成功,原就難忍的腹脹還得多捱十天,讓他與太太都滿腹苦水….

Read more

把握機會活出自己的人生

李偉強,醫衛最前線的捍衛戰士

921大地震後,身為內科醫師的他臨危受命參與災區援助,阻止傳染病發生。除了醫療義診,他還去幫忙災後復原,替小朋友們上課,安撫災民的心。一股強烈的念頭逐漸在他腦中浮現:「公共衛生政策及行動的力量,原來如此強大、有意義,一次可以幫助很多人,與醫師的臨床工作是以個人為對象完全不同。」

Read more

守規矩

家:「沒辦法通融嗎?P:「這是醫院的規定,你可以去跟醫院反映,我只是照規定做事。」家:「可是這樣又要再戳一次鼻子,又要再等八小時,還要自費。」家屬繼續抗議。P:「沒辦法,這是規定。出了事你扛不起,如果我放行,那我扛不起。」

Read more

共體時艱,期待明天

「誒!我中了!我中了……啊,醫師你剛剛說什麼?」「蛤,我家裡還有小孩,而且我昨天還跟他玩一整天,沒有戴口罩,這樣怎麼辦……」「醫師,我還有高血壓和糖尿病,這樣確診是不是很危險?」隨著台灣第二波的疫情到來,單日確診數在十天之內突破一萬大關,人心浮動,社會也無所適從……

Read more

護理師如何成為「管很多」的救命專家

2019年我簽下短期合約,加入無國界醫生(MSF)。當時正值拉薩熱高峰期,團隊需要照顧病患的支援人力。2018年,奈及利亞這個區域爆發了一場大規模拉薩熱疫情。許多醫護人員因為無法獲得合適的個人防護裝備,冒著生命危險照顧患者,有些人甚至在服務期間死亡。

Read more

疫情下的醫病關係與溝通

因新冠肺炎疫情的關係,住院病人無法開放親友探病,而照顧者需要採檢確定無感染新冠肺炎病毒才能陪病照護。有些病患因此缺乏親友的探視,甚至沒有家人陪伴住院照顧的病患也較以往常見,有的時候減少了與病人的親屬溝通的機會,所以家屬可能容易產生誤解,或是對病情急轉直下的錯愕及遺憾。

Read more

跨國界白袍紀事:半世紀臺大醫院國際醫療史

臺大醫院從1964年派出利比亞醫療隊開始,參與國際醫療交流已逾半世紀,見證了台灣的醫療外交,如果沒有留下紀錄,可能只是一些人的回憶,但是寫下來,它就成為歷史的一部分。參與國際醫療交流,不只是協助政府達成外交任務、增進台灣能見度,也是善盡作為地球村的一份子。

Read more

天堂

小兒科門診,這對夫婦總是手攜手帶一對兒女來看病。一家和樂融融。不幸,太太得了乳癌。 爸爸生性樂觀,總是一副不以為意的樣子 。終於有一天他發現,他太太要走了。他把一對兒女抱在膝上。開始痛哭。女兒抬起頭問:「 爸爸, 你也和我們一樣傷心嗎?」

Read more

簽床,從 0 到 1

所謂「簽床」,就是將等候入住病房的病人,配對至病房的空床位。向來知悉各科通常由總醫師負責簽床,但一直不覺得簽床是一項多了得的任務 ── 不就是將人塞進洞裡嗎?有人在等床,那如果有空出來的洞,把人塞進洞裡不就完事了嗎?哪要費什麼工夫?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