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

同理的載體

作為醫者,我們總被教導著要去同理病人,要「視病猶親」、「感同身受」,將眼前正在受苦的陌生人視為自己的親人,用自己的身心去感受他們的疼痛,但我們真的做得到嗎?要如何將一個見面五分鐘的病人當作至親,又如何在從來沒有親身體驗此病症的情況下去感受對方的不適?

Read more

同理尊重,從「心」溝通

程文俊,逆轉危機的永續管理學

「醫師們當初選擇這個職業,一定都有同樣的使命,就是拯救病人生命,」程文俊說,「在這樣的共識下,我上任第一天就跟大家談醫院的走向,不用過去的損益、績效為主要考量,我希望提升品質、專業,跟社會貢獻。」他將長庚形容成一頭巨象,轉身總是會比較慢,「但他終究會轉過來。」

Read more

程文俊

WEN-JIN CHERNG, M.D.

成立台灣第一個心臟衰竭中心,並在林口內科部出走潮、高雄長庚SARS院內感染等危機中扮演重要角色,更在2017年林口長庚急診部集體辭職時,臨危受命接任林口長庚院長曁決策主委,成功留任7成醫師。「同理」與「尊重」,他的管理方式緊緊凝聚長庚每一個人,朝著永續發展的方向前進。

Read more

從一個沒有名字的病開始:新冠疫情,人類的奇幻之旅,終結與再出發

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子,都將被口罩蓋上、被酒精浸潤。新冠疫情是一齣歹戲拖棚的病毒變異大競賽。原本預期疫苗上市、接種疫苗、疫情結束,一切回歸正常。但新的變異株一次又一次出現,我們只能不斷調整目標和行動。本書是一個台灣的流行病學專家,用台灣這片土地的語言所寫。

Read more

為醫療診脈,開人文處方

吳明賢,醫者俠客行

「老師們的身教、言教會影響學生,學生跟著老師,可以學到老師的行事模式、如何做選擇、決策,還有價值觀的傳承。」吳明賢說:「我們訓練出來的醫師要有高度,處理的是人而不只是疾病,更高層次更是要可以影響政策,讓社會更健康、國家更強壯」。

Read more

疫情下的醫療場域

維持了三年的疫情,總算最近隨著疫情穩定、疫苗施打率普及,以及充足抗病毒藥物的投予,一些相關防疫政策漸漸地放寬,過去這三年為了防疫所帶來的不便終於可以放鬆一點。回顧過去這三年因著疫情影響,大家習慣多年的醫療現象也有了重大的改變。

Read more

讓台灣醫療的好被看到

張必正醫師:三管齊下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簡稱台灣醫師會)秘書長張必正醫師以〈後疫情時代台灣醫師會的國際參與〉為題,闡述台灣醫療的好、新冠(COVID-19)疫情期間防疫做得好,不僅要設法被世界看到,更要努力確保台灣在全球各種衛生組織的名稱與地位,積極申請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

Read more

年度外科盛會在高醫大

讓台灣醫療的好被看到

最近三年,在COVID-19疫情肆虐之下,台灣醫護人員在抗疫、防疫上,都展現了舉世有目共睹的高紀律與高效率,其中的視病如親和仁心仁術,更寫下了許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台灣外科醫學會侯明鋒理事長強調,本次年會的主題訂為「讓台灣醫療的好被看到」,既是彰顯事實,更是自我惕勵。

Read more

COVID-19 疫情與防疫,如何影響醫療品質?

── 臺北榮總安寧病房總醫師收病人住院經驗分享

「您好,請問是xxx的女兒嗎?我是臺北榮總安寧病房總醫師,我姓陳。」「是,陳醫師您好!」「您好,我們病房有收到同意書,得知您媽媽先前有想要申請入住安寧病房,這通電話是想通知您,今天我們病房有空出一張床,不知若明天安排您媽媽入住,是否ok?」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