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困境,站上國際 關皚麗,人道醫療實踐者

台灣在國際上時常受到不公平的對待與打壓,外交空間日益萎縮,即便是醫療也是如此。

高雄醫學大學外科教授關皚麗卻無懼任何困難險阻,抱持著醫療平等的大愛,排除重重政治障礙,2022年元月成為國際外科學會(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Surgeons,簡稱ICS)的理事長。她不只是該學會成立88年來首位女性掌舵者,更充滿豪情壯志:「我要做到最頂尖!」

2023年4月,她聯合ICS中華民國總會、高雄醫學大學暨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以及高雄市關心人道援助學會共同合作,在高醫舉辦「人道援助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共有十餘國、約60名海外學者特地飛來台灣參與盛會,更有10倍的專家透過線上參加,讓全球認識台灣醫療的好,與人道奉獻的心。

突破困境為台灣正名

ICS在1925年創立於瑞士日內瓦,是一個非政府機構的國際組織,總部目前設在美國的芝加哥,長期與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等合作,致力於凝聚全球外科醫師和專家學者的向心力;並透過國際間的交流,促進外科技藝的卓越成就;芝加哥還設有一座「國際外科醫學博物館」,記錄外科醫學發展的點點滴滴。目前學會會員計有5000多人,106個會員國遍佈全球,台灣也是其中之一。

早在1944年,中華民國就以China的名義加入該學會,1949年時跟隨國民政府遷台後,1986年正式立案為「國際外科學會中華民國總會」,算是元老級的會員國。

但本應平等的醫療,遇到政治也會轉彎。2011年國際外科學會為了爭取中國加入,一度暫停我國的會籍。隔年不服輸的關皚麗接任中華民國總會理事長,她下定決心,首要任務就是代表台灣爭取恢復會籍。

關皚麗穿梭於芝加哥總部和各大國際活動之間,找機會在理監事會中報告台灣的重要性與未來規劃,積極投入的精神終於打動了各會員國,2013年不但讓中華民國重返國際外科學會舞台,也促成了芝加哥總部在博物館內設置中華民國分館,讓世界看見台灣的外科實力。

外科向來以男性為主體,從加入會員開始,逐步累積資歷、人脈與影響力,才能成為資深會員、委員、監事、理事等。若以理監事每2年改選一次來算,最快也要16年才有機會競選擔任理事長。但身為少數女性會員的關皚麗,卻跨過性別高牆,加入學會僅僅12年就成為理事長。她笑著說:「這都要感謝一場差點被取消的年會。」

2018年年初,原訂的國際年會主辦國突然宣布無法繼續籌備,但時間緊迫,其他會員國代表皆是面面相覷,沒有勇氣承接。關皚麗覺得機不可失,便自告奮勇扛下來。

當時她是台灣神經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有著豐富的醫學會承辦經驗,便以母校高醫大為後盾,部署所需的場地及人力,讓該年的年會在台灣能夠順利舉行,「感謝大家一起幫忙,當年大概有30幾個國家、1000多名外科醫師來參加,是一次很成功的年會。」之後關皚麗順利在理監事會上拿到三分之二以上的選票,成為候任理事長。

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國際間的交流幾乎全部中斷,關皚麗多做了1年候任理事長,終於在2022年接任理事長。她不只是ICS創會以來第一位女性理事長,也是台灣繼已故台大外科教授李俊仁後,第二位中華民國籍的國際總會理事長,是身為世界級女性醫學家的一大榮耀。

能在國際舞台上登上巔峰,關皚麗除了她在國際間充沛的人脈與資源外,其學養俱佳、醫術精湛,以及對人道醫療的熱情與真誠,深孚眾望;她總是一馬當先,號召海內外志同道合的醫界同僚,深入世界各國偏鄉部落行醫,從不求任何回報,而這些都與她的成長經歷,息息相關。

童年戰亂,種下行醫心願

1957年,關皚麗出生於印尼,父母親自中國福建移居此地,當時兩國斷交、關係緊張,關家的六名孩子都無法取得印尼國籍。在醫療資源相當貧瘠的印尼鄉下,排行老四的關皚麗,長大後才知原有二名哥哥都在一歲多即因病夭折,種下她日後從醫的願望。

1965年,印尼發生軍事政變,當地華人無辜受到牽連,當時年僅8歲的關皚麗,跟著家人及鄉親一起逃難,父親的腹部還被子彈擦過,一時血流如注,幸賴略懂醫學的印尼善心人士及時相救,才保住一命。

「小時候我們會去撿破損的燈泡,在裡面裝鹽酸,當做武器自保!」童年戰亂的遭遇,依然深深烙印在她腦海裡。

因為這場排華暴動,學校被迫關閉,關皚麗的學業也中斷了4年,後來初中及高中她都改讀印尼學校,順利完成學業。沒有國籍的她,最後持著羅馬尼亞駐印尼大使館核發的「無國籍護照」,來台就讀高雄醫學院(今高雄醫學大學)。

原本有機會免費到德國讀大學的關皚麗笑著說:「高醫本來不是我的首選,因為二名堂哥都在台灣讀大學,可以互相照顧,才改變心意來台灣。」當時一心想習醫的她,只填了台大及高醫兩所學校,結果依分數被分發到高醫。雖然錯失她夢寐以求的台大,但後來在高醫的發展及成就讓她深深體悟到,一切順其自然,老天自有安排。「失去一個好的,只要努力不懈,也許可以得到另一個更好的!」她說。

全台第一位女神經外科醫師

剛到高醫就讀,關皚麗一開始成績並不出色。「我當時中文程度很差啊!而且南部人習慣用閩南語,我根本就像鴨子聽雷,上課完全聽不懂老師在教什麽,中文課還被當掉!」她大笑回憶當時的窘況,還好有同學的筆記相助,她才得以順利完成學業,之後更一路讀到醫務管理學碩士及醫學研究所博士。

熱愛挑戰的關皚麗,醫學系畢業後決定朝外科發展。在此之前,高醫從來沒有女外科醫師,因此提出申請時跌破不少人的眼鏡,更收到數不清的勸阻。

關皚麗卻不為所動:「我很幸運獲得林永哲、沈柏青、洪純隆及柯成國等老師的接納,尤其沈柏青教授說了一句:『女生可以走外科。』給了我好大的信心。」

外科領域中細分了許多專科,「當時很多老師都覺得女性要兼顧家庭,最好選擇比較沒有急診刀的肝膽外科,或是幕後英雄的麻醉科。」但關皚麗在神經外科實習時遇見了一名命在旦夕的病例,她跟在老師身旁一起經歷長達30多個小時的馬拉松手術,中間幾乎沒有闔眼。最後患者成功挽回性命,她也被神經外科醫師驚人的毅力與縝密的技術深深吸引,下定決心要走上神經外科之路。

受訓過程中,關皚麗說她每一步都走得戰戰兢兢,並沒有因為是女性而受到任何禮遇,當時醫院沒有女醫師專用的值班室,她只能和護理師共擠一室。住院醫師時常要值班,對體力是很大的負荷,她靠著游泳、打籃球,練出一身好體能,與男醫師們一起接受魔鬼式的養成訓練,甚至成了第一個每兩天就值一次班的總住院醫師。

除了體力與膽識外,關皚麗還有著女性的耐心與細膩的關懷,因此受到不少師長與病人的喜愛。但早年指導教授的權威不容挑戰,加上同儕的競爭、隻身在台的孤獨感,讓她也曾萌生放棄的念頭。

但只要一想到:「這是自己的選擇,是要做一輩子的!」她還是咬緊牙根,完成了整整8年的扎實訓練,通過神經外科專科醫師考試,不僅成為全台第一位女神經外科醫師,更是目前唯一的神經外科女教授。

從故鄉為起點 國際人道援助

踏入國際人道醫療援助的契機,則要從關皚麗的故鄉印尼說起。45歲那年,她在高醫取得教授資格,正好印尼泗水的大學邀請她返鄉演講,她就從講課開始,逐步走進印尼偏鄉,並從診療開藥,做到外科治療與技術傳承。

20多年下來,關皚麗的義診愈做愈大,從跨科、跨校到跨國際的團隊合作。有別於一些名醫到國外示範手術,或是把海外醫師帶來台灣教學的做法,她則是自組團隊走進海外的偏遠村落,向不計其數面臨生存威脅的人們提供救援,足跡遍及6大洲、20餘國。

每次號召海外義診,關皚麗都會獲得熱烈的響應,印尼、蒙古、波蘭、巴拉圭、墨西哥、瓜地馬拉……各國的外科醫師都挺身而出,陣容時常多達30餘人。目的地幾乎都是在窮鄉僻壤、沒水沒電的深山或離島,甚至是武裝衝突的動盪地區。

「這些落後的地方,因為缺乏醫療照護,很多人輕病變重病,兒童營養不良衍生的健康問題更多。」

這群無國界醫師們攜手合作,帶著醫藥衛材與糧食,前往當地施醫給藥、進行手術。有些病情嚴重的要後送到鄰近的都市治療,但都市的手術室相對台灣也顯得很簡陋,有的沒冷氣,有的甚至從沒啟用過,手術前醫師們還要充當清潔工先打掃一番。「每場手術都開得滿身大汗!」關皚麗大笑,語氣中卻透著濃濃的滿足,「還有一次停電,只能克難地靠手機微弱的燈光照明才能開刀。」

還有一個讓關皚麗印象深刻的案例,是2016年她在印尼一個叫做Ambon的小島上,為一名水腦症小朋友進行腦脊椎液引流手術(Ventriculo-Atrial Shunt)。「這個手術在台灣已經很少見了,但在很多偏鄉地方的居民還是會把這些病童當作異類,不知道這其實可以治療,對當地來說是個很重要的示範。」團隊不只是開完手術就不聞不問,在2018與2020年共回訪了兩次,當年的水腦病嬰,已成為活潑可愛的小男孩了。

助人的成就感,讓關皚麗和夥伴們即使再辛苦,也都甘之如飴。

Taiwan can Help 國際援助不間斷

關皚麗每年出國義診、開會的次數至少15次,她感謝台灣ICS的夥伴們,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逐年添購近百萬元的腹部超音波、眼科等檢查儀器,致力為全球的弱勢族群提供緊急的醫療援助。

她所服務的高醫大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也在她的牽線下走出南台灣,參與非邦交國的「國際外科人道醫療援助」,深入亞澳、非洲與南美洲,改善偏遠地區醫療匱乏困境,服務人數超過1.4萬人次,成為全球唯一獲頒「國際外科學會世界總會—人道醫療貢獻獎」的醫療團隊。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期間,世界各國幾乎封閉國境3年,海外義診被迫中斷。但關皚麗和台灣ICS團隊依舊扮演國際人道醫療領頭羊的角色,透過網路號召ICS會員們舉行視訊會議與學術研討會,讓身處疫情困境中的醫界互相分享成果。

深知台灣外交困境的關皚麗,過去已連續多年透過ICS名義參與WHA年會,2019年她更是幫高醫爭取到全程觀看WHA年會視訊會議,讓台灣可以即時掌握全球疫情重要決策及發展趨勢。這份在疫情中實踐「Taiwan can Help」的精神,也讓她獲頒2020年第5屆「國際醫療典範個人獎」,及2021年「外交之友貢獻獎」。

之後她也沒有停下腳步,匯集了公私部門的資源與人力,在2021年8月募得14萬美元,指定使用於印尼染疫的醫護人員;同年11月將10萬個口罩與5千件防護衣,排除萬難送到非洲的索馬利蘭;2022年5月再募集5萬歐元,透過波蘭ICS援助戰火中的烏克蘭民眾。疫情解封後,關皚麗更迫不急待於2023年1月底飛往墨西哥與瓜地馬拉義診,一償2022年因疫情而臨時喊卡的海外義診心願。

夫妻同心 默默行善

從醫40多年來,關皚麗開過的手術超過1萬檯,包括腦部、脊椎以及神經相關的疾病,她無不親力親為,年輕懷孕時還挺著大肚子為病人開刀,經常一開就是十小時。現已經66歲的她,仍保有良好的視力,沒有近視或是老花,拿起手術刀依然眼明手快。很多人問她吃了什麼大補帖?她笑著回答:「保持心情愉快!」

自稱無神論的她,尊重各種宗教信仰,自己每次上刀前也都會在心中默念,祈求老天保佑手術順利。「上天借我的手來做這件事,希望上天給我力量,把病人治療好

這位揚名國際的傑出女性,背後有位默默支持的另一半。為了關皚麗一句:「老師說女醫師就該嫁給醫師。」先生放棄原本在機械領域的專長,重考醫學系,如願當上骨科醫師,不求聞達在雲林一處小鎮行醫外,也繼續攻讀醫學博士班。

兩夫妻的共同嗜好是騎馬,20多年前兩人曾在三光航運張文溫董事長的協助下,先後在高雄觀音山、左營承租馬場,替腦性麻痺兒童進行復健治療服務以及舉行學術研討會,幫助腦性痳痺、小兒痳痺等病童學習如何透過馬術運動來協調全身肌肉,矯正坐、站及行走。

2022年關皚麗再度發揮其影響力,結合高雄教育界耆老黃良華博士、高醫退休泌尿科醫師黃俊雄等熱心人士,共同發起成立「高雄市關心人道援助學會」,繼續貫徹關心弱勢族群及人道援助的目標,落實醫療義診、衛生教育、教育支援與助學、慈善公益等服務。讓愛心不只送到海外的窮苦偏鄉,也默默溫暖目光所及的人。

持續為台奔走 永不止息

自烏俄戰爭起,國際政治情勢愈發險峻。身為WHO合作組織的國際外科學會頻繁受到關切,將台灣在國際外科學會官網改名為「Taiwan, China」。面對這樣的考驗,愛國心切的關皚麗,憑藉當年爭取恢復會籍的勇氣,再度積極為台灣正名奔走。

「挑戰現實,也挑戰自己!」是在戰亂中長大關皚麗的人生寫照。她常自我期許,只要有意義的事,不管再大的困難,都該義無反顧,勇往直前,並笑稱自己是「關關難過關關過」,「歷經大風大浪,已練就刀槍不入!」

「醫療無國界,台灣醫療在國際深獲肯定,十多年來篳路藍縷以超強的行動力走遍世界六大洲,服務超過1萬人次、200多場示範教學手術,我們用醫療交朋友,也為台灣的外交盡一份心力。」

對於即將登場的「人道援助十周年學術研討會」,關皚麗深深寄予厚望。這是她理事長任內最重要的一場國際學術研討會,期待為台灣再度發聲。而到年底理事長任期屆滿後,她仍會持續到各國義診,發揮人道救援精神,「讓更多人認識台灣!」她堅定地說。


關皚麗

AIJ-LIE KWAN, M.D., Ph.D.


現任國際外科學會(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Surgeons, ICS)首位女性理事長、高醫大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主任。

出生於印尼,幼年遭逢排華運動顛沛流離,完成高中學業後來台就讀高雄醫學大學,並於畢業後加入外科,憑藉過人毅力完成訓練,成為台灣第一位女性神經外科醫師。

多年來投身國際人道援助,足跡踏片全球,並透過醫療結交朋友,代表台灣加入WHA會議,幫助台灣於國際上發聲、正名,實踐Taiwan can Help的精神。

Facebook Comments Box

Related posts

用心傾聽,溫暖陪伴

陳乃菁,失智照護不孤單

入於圍棋,出於醫學

周德陽觀照全局、洞徹未來 

見證台灣肝臟外科發展

李伯皇,台灣醫療活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