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放鼻胃管

我的第一支鼻胃管,是進院的第三天,放在一位80歲的老阿嬤身上。住院醫師把管子交給我時,貼心地把簾子拉上──對家屬的說法是診療需要空間,事實上是讓學弟笨拙的樣子不被看見。阿嬤雖然意識模糊,但當管子伸入她的鼻腔時,仍能看到她不斷搖晃、掙扎,那抗拒的模樣讓我一度猶豫了…..

Read more

一生懸命,用愛推動特照牙醫學

黃明裕:唐氏症兒子是我的初心

「他們沒辦法來,那就我去啊!」於是黃明裕著手推動外展醫療,讓牙科診療從傳統的醫療設施(醫院或診所)延伸到外展的身障、老人機構和到宅牙科服務。他認為,台灣的醫療資源豐富,卻有成千上萬的失能者無法享有口腔照護,這不符合醫療平權,「我就是路見不平,一定要挺身而出。」

Read more

黃明裕

MING-YU HUANG, D.D.S., Ph.D.

黃明裕,陽光牙醫診所院長,第30屆醫療奉獻獎得主,台灣特殊需求者口腔照護、到宅醫療先驅。堅持「醫療平權」,每週仍拖著近40公斤的器材穿梭於小巷與險梯,將醫療服務與關懷送至特殊需求家庭。

Read more

亢龍有悔

如果外科手術是一門武功,那練武的目的應該是擊敗敵人(也就是疾病),以「取勝」為唯一目的。取勝的方法,倒不一定非得力氣大、內力強,有時候還得用些巧勁策略。

Read more

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老年精神科醫師蔡佳芬教你照顧長輩,不心力交瘁

我很直接地說:「你們沒有考慮要告訴媽媽事實嗎?她看起來很擔心。」兩個女兒同時搖頭,小女兒說:「醫生,媽媽之前很健康的,沒想到一診斷就這麼嚴重,我們怕告訴她,她沒辦法接受,會情緒低落的!我們只希望你可以幫忙,讓她最後這一段路都是開開心心的……」

Read more

Day off、安寧與VIP

白天安穩的病人們,入夜後幾乎是輪番失火:某床高燒、某床開始喘、某床腹痛找不到原因⋯⋯學姊跑來跑去安撫病人,眼睛癢的睡不著的血氧太低的,一會兒抽動脈血、一會兒重放foley,只是在一旁協助的我,似乎也沾上了膿尿的氣味。

Read more

貼近患者生活,才能治好疾病

張德明,在診間點亮溫暖心燈

「好的醫生要和病人共同的語言,要有同理心。」張德明說,醫生不能高高在上,「你如果不能貼近他們生活,就治不好他們的病。」就像他不隨便跟病人說「回去要好好休息」,因為他深知很多病人做的是勞力工作,賺的是辛苦錢,「休息」對他們來說是最不得已的選擇。「要讓病人知道,我和你們是一國的!」張德明說得很篤定,臉上閃過一抹溫暖的微笑。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