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為人師

(圖/123RF)

文/ 洪邦喻醫師

成為不分科住院醫師後,我們開始要在臨床獨立,處理一線主訴和緊急狀況。除了執行醫療業務外,我們這群還在成長的菜鳥醫師,卻有了不一樣的身分:一方面我們是持續學習的「學生」,一方面也成為了帶領後輩的「老師」。在身分轉換的此刻,記錄一下在醫院裡初為人師的心情,提醒自己莫忘初衷,在醫療上不愧對病患、在教學上則能成為學弟妹的榜樣。


第一週來到安寧病房時,有位肝癌病患主訴腹脹不適,身體檢查後懷疑是腹水造成。

主治醫師告訴我,可以帶著學生去床邊抽腹水。剛好照顧他的實習醫學生是我認識的學妹P,我便讓她自己動手,做第一次的腹水抽吸。我一邊備物,一邊教她引流腹水的步驟;可紙上談兵容易,到了床邊馬上就遭遇了困難。

我先是用超音波照了病人的腹部,發現無論是換邊、側躺、變換姿勢,都看不太到腹水。請了學姊前來,她掃完告訴我們某個點的積水較深,可以從該處進針;我有些猶疑,但學姊很快標記好位置,並讓P接手準備放液。既然如此,我便硬著頭皮繼續,看著學妹按照步驟備物、鋪單、下針。針頭成功進入,黃色的腹水隨即緩緩流出,但推軟針時病人身子一縮,P便不慎將手上的針給拉出。方才還湧出的腹水戛然而止,我暗叫不妙:軟針尚未到位、硬針已經拉出,這一針失敗了。我請她稍微拉動外露的軟針,看是否能多少引流一些,結果徒勞無功。我們告知病人結果,他面色微慍,拒絕再讓我們再扎一次。

因為病人的不滿,讓我也跟著煩躁了起來。走出病房,我告訴P她有兩處做得不好:一是推針時右手要扶著病人固定支點,這樣他即使縮起身,針位也不易改變;二是軟針要推到底才可拔出硬針。剛說完我便意識到自己口氣過於指責,又道歉說這是我該事前提醒的、這個錯誤很多人都會犯,要她放寬心。可焦慮的感覺揮之不去,回報學長姊時又解釋了方才的過程,彷彿這樣就能讓自己好過一點。

隔天,P傳了訊息給我:「其實昨天我有點自責,要是我有成功把腹水抽出來,就不會讓你壓力這麼大。希望事情能順順利利地解決,不要讓你為難,辛苦了!」

我的心情複雜,一方面欣慰於P對這次經驗的重視,一方面也感到有些抱歉:作為一個教學者,我應該更從容不迫一些,不該讓學弟妹承受我外顯的情緒。我誠實地回覆她:第一次教學的確讓我感到緊張,甚至比我自己做還緊張!因為我不夠有信心,從一開始就認為腹水量不足,使我抱持著「就讓別人試試」的想法,而非主動示範給從未操作過的學妹看。當我把成敗完全交給她的手氣時,結果就不在我的掌控下了,難怪我會如此焦慮!教學相長,這次我指出了P操作上的錯誤,她也讓我看見了自己的缺失,我們都學到了教訓;唯病人白挨了一針,心情大概不好受,接下來幾天我便勤加關心,算是一點小小的彌補吧。

回想起我在大五實習時,帶我第一次抽腹水的學長也是戰戰兢兢,看到我鋪單過程不夠順暢便緊張兮兮,立刻戴上無菌手套過來協助。當時我覺得他大驚小怪,現在卻能同理他的心情:對學生而言是練習,對住院醫師來說卻是醫病關係的一次挑戰。學生失誤了,是住院醫師來收拾殘局,包含不著痕跡地安撫病人、頂著壓力重新操作、或是事後給予回饋,而這些都講求經驗與溝通能力。萬一再次失手,病人會痛、會抱怨、會質疑你不專業,更糟的是出現後遺症。病家的信任需要時間累積,但不信任可以出於各種理由,在認知到這份責任後,不禁對過去帶我的住院醫師們湧起一股敬意。


家醫部規定,到安寧病房輪訓的醫學生需要與一位病人對談,在了解病患及家屬的需求後,撰寫一份全人照護的報告。這禮拜我帶到的是一位學弟,在討論過適合的人選後,我便帶著他到王阿姨床邊、介紹他的身分和目的,讓他一人在那裡獨自問診。

隔天一早,阿姨竟然在查房時向主治醫師抱怨,說學弟的問話讓她想到死亡將至,整晚情緒低落、輾轉難眠。阿姨點名「住院醫師帶來的實習醫師」時,我總覺得自己做了對不起她的事;更糟糕的是,當她發現學弟也在現場時,反而向我們連連道歉,說是自己太敏感、給我們添了麻煩不好意思。當天我多探視了她幾次,但她感性上無法接受自己的病情,我也不知道該如何碰觸她脆弱的內心,才不會讓她再受傷害。

後來我才知道,病患家屬對學弟的冒失十分生氣;他們要求日後前來問診的醫護人員,都要先讀過病歷、完整交班後再來與病患互動,以免刺激到阿姨敏感的心緒。為了安撫他們,我還向社工師與心理師請教,並向家屬再次致意,才讓他們得以釋懷。事後我翻閱學弟的報告,寫得相當詳細、對病患的心情也有深入了解,但正是這樣反覆探索的過程,讓阿姨再次憶起那些痛苦的往事。如同他報告完獲得了主任的稱讚,我想他的認真無庸置疑;然而在成功的對談之後,卻造成了家屬的不諒解、以及團隊成員的困擾,反而該說是失敗的醫病關係了。

社工師在晨會後告誡我們的這句話,如同當頭棒喝:

「每一次的醫病互動,都要搞清楚這是滿足病人的需求,還是你自己的需求?」

關係的建立,是長期良好互動下的累積,絕不是一次會面就能一蹴可幾。我們是來幫助病人的,必須以他們的福祉與感受為優先考量,這點我將時時謹記在心。

本文經洪邦喻醫師授權刊登於《醫學有故事》

原文:歪萬日記1:初為人師

Facebook Comments Box

Related posts

作為醫者,何其有幸

不婉轉

偏鄉醫院的研究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