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出身清寒的苗栗客家庄稼囝仔,一路苦讀到醫學系畢業,實現幼年從醫救人的心願。
行醫半世紀,他研發新創手術,幫助眼瞼下垂及眼瞼痙攣的病人打開視野,重新看見世界的美好。不只榮獲美國Expertscape網站評選為「世界第一眼瞼下垂專家」的肯定,他又取得成人教育博士學位,將自己所學無私分享。
高雄醫學大學的外科教授賴春生,浸淫於整形及美容外科已逾40載,2022年7月自高醫延齡退休後仍退而不休,除了擔任總統府國策顧問與高雄市政府顧問外,他還持續在診所、地區醫院及醫學中心看診施術,傳承他最熱愛的醫療專業與教育。
賴春生一步一腳印地走出自己的精采人生,如同他用雙腳征服百岳一座座山頭,對他而言,人生七十才開始。
身懷媽祖救人心 立志行醫
賴春生出身苗栗卓蘭農家,家中九個兄弟裡他排行老么。1950年代,鄉下家庭普遍貧窮,醫療資源不僅匱乏,更是沉重的負擔。
「我小時候看過一個鄰居肚子痛,痛到沒有力氣去找醫生,就走了;還有隔壁有一個小朋友發高燒,爸媽不知道是沒有錢買藥還是沒照顧好,最後變成腦性麻痺。」這樣的慘劇在當年俯拾即是,賴春生還在小小年紀就認識到「貧病交迫要人命」的道理,於是暗自決定長大要當醫師,不僅救人,還能改善家裡的經濟狀況。
有了明確的目標,賴春生的課業成績一直名列前矛,卓蘭小學、初中畢業後考上台中一中,之後考取高雄醫學院(今高雄醫學大學),也是家中唯一習醫的孩子。
大學時代賴春生就對外科很有興趣,已故的外科教授郭宗波說過的一席話更啟發了他——
「想要當外科醫師,要具備媽祖婆的心、老鷹的眼睛,跟豹子的手三個條件,也就是要有『眼明手快』的本事。」他便以外科為一生的職志。
外科領域十分廣泛,賴春生當年卻選擇了相對冷門的整形外科。原因是他在彰化基督教醫院擔任實習醫師時,常跟著醫療團隊到社區義診與衛教,看到很多病人因為長期臥床,褥瘡惡化發臭甚至長出蛆蟲,卻沒辦法受到適當的治療。
「看到他們的樣子、聞到那個味道你真的會一輩子難忘,會覺得很不忍心,所以我才決定走整形外科,專攻傷口重建手術。」
整形外科早年稱為重建整形外科,與當前熱門的美容醫學、美容整形手術完全不同,是以治療性的重建手術為主:包括燒燙傷、先天性畸形、腫瘤切除、組織重建、糖尿病足、褥瘡治療等等。賴春生跟隨高醫整形外科林幸道教授,一起為高醫整形外科奠定扎實的基礎,成為南台灣整形外科界的標竿。
神乎其技 只是幫病人多想一點
1980年代前後台灣經濟起飛,高雄工業蓬勃發展,高雄港更有「拆船王國」的美名,但頻繁的工傷意外也隨之而來。燒燙傷、斷指、斷肢……賴春生搶救過的患者早已不勝其數。
他在顯微手術上更有獨道之處。曾經有位20多歲的女性,長髮連帶頭皮不小心被捲入機器中,緊急送來醫院。賴春生透過顯微手術一針針縫回她的頭皮,還巧妙地將傷疤藏在她的頭髮裡,外觀上根本看不出她曾受過嚴重的傷;還有一名男子在作業時不慎切斷睪丸,賴春生巧手幫他接回後,仍具有製造精子的功能。如此神乎其技連其他醫師都嘖嘖稱奇,他卻謙遜地說,「只是幫病人多想一點。」
為求醫術精進,賴春生曾赴美進修燒燙傷技術,返國後救治無數顏面傷殘的病人;因為自己出身的家庭也不富裕,他對貧困的患者更是照顧有加。
有一名來自屏東車城、六十多歲的原住民婦人,因為唇腭裂由女兒陪同就醫。現代的新生兒只要發現唇腭裂,基本上在小時候就會開刀修補,因此賴春生好奇地詢問病人,為何拖延至此才要開刀?婦人含淚說出,因為家裡窮付不起醫療費用,從小她就飽受部落族人歧異的眼光,甚至還被指為祖靈詛咒。她隱忍了一輩子,現在女兒要相親了,本想著躲在山上不出面,但禁不起女兒的哀求,她才鼓起勇氣就醫。
學生時代郭宗波教授那句「媽祖婆的心」,一直被賴春生放在心上,提醒自己行醫的初衷。因此他不但全力醫治這名唇腭裂的婦人,還協助解決醫療費用的問題。當術後掀開紗布的那一刻,女兒看到媽媽恢復正常的顏面及笑容,激動得抱著母親痛哭。
「第一次看到媽媽的微笑居然那麼的美……為了我她忍耐到今天才手術⋯⋯」在場的醫護人員都深受感動,連賴春生都不禁紅了眼眶。
醫師病人化 病人醫師化
「醫師病人化,病人醫師化」一直是賴春生奉行的圭臬。他認為一個良醫一定要有同理心,「每個病人都是我的老師。」
「醫師治病不能只看疾病本身,還要深入瞭解疾病背後的問題,包括病人的家庭背景、生活習慣、經濟狀況及求醫動機等等。醫師要多站在病人的角度來思考,如何幫助他們遠離病痛,這就是醫師的『病人化』。」
而所謂的「病人醫師化」又是什麼呢?賴春生解釋,隨著醫學日新月異,資訊也越來越發達,病人也要被教育,甚至主動學習健康知識。畢竟醫師不是神仙,疾病治療不能全靠醫療人員或藥物手術就能痊癒,「病人也有責任要學習相關知識,一起照顧好自己的身體,才能擺脫疾病糾纏。」
在這個前提下,醫病溝通就變得十分重要,醫師必須把艱澀的專業詞彙,轉化為病人聽得懂的話語。
賴春生本身是客家人,在高醫裡常遇到從屏東、美濃等地的客籍病人前來求醫,有些老人家怕醫師聽不懂客語,總是皺著眉頭,用生硬的閩南話或國語陳訴病情。「我一聽到口音知道病人是客家人的話,就會馬上用客家話來交談,他們的表情會一下子從愁眉苦臉變得很開心,好像病痛都好了一半。」
細心入微的賴春生也觀察到,很多病人對「看醫師」這件事有很大的心理壓力。有人擔心醫療費用、有人擔心檢查出不好的東西,而面對穿著白袍、充滿權威的醫師,更多人想說的話、想問的問題都開不了口。「但只要我用他們的語言來溝通,那個緊張、焦慮的感覺一下子就消失了。」
2006年賴春生擔任醫學系主任時,有感於現代接受西方醫學教育的年輕醫師們已習慣用英文寫病歷、論文及演講,對本土語言多半不夠「輪轉」,在診間裡時常跟病人雞同鴨講,便與高醫皮膚科鄭詩宗醫師在學校裡首創「醫療客家話」、「醫療閩南話」選修課程。
他們邀請文化工作者前來授課,讓醫學生學習用在地語言來跟病人對話,這對醫學生將來與病人溝通有很大的幫助,這門課也成為全國各醫學系醫學本土語言課程的濫觴。
眼瞼手術 讓病人睜開雙眼
1990年代台灣錢淹腳目,美容手術逐漸盛行,賴春生也開始接觸到眼瞼下垂及眼瞼痙攣的病人。眼瞼俗稱眼皮,是一塊負責保護眼睛的皮膚,一般人都希望自己有雙明亮的大眼睛,但這其實取決於眼瞼張開的程度。
眼瞼下垂好發於年長者,肌肉退化與皮膚鬆弛造成眼皮覆蓋住眼球的大部分,遮擋住大部分的視野。但還有一群小朋友或年輕人屬於先天性的眼瞼下垂,主因是負責睜眼的「提上眼瞼肌」發育不良,讓眼睛無法順利睜大。
有一位讓賴春生印象深刻的中年男子,他說自己從小就長得一副瞇瞇眼,常被老師誤會上課打瞌睡而罰站,也飽受同學嘲笑、霸凌,長大後求職也不順利。經過賴春生手術後,男子得以大開眼界,恢復正常生活,「這位病人後來捐出一百萬元給醫院成立基金,他希望能幫助眼瞼下垂的病童在成長的過程中,不用受到跟他一樣的疾病折磨跟心理創傷。」
還有一名服裝設計師,隨著年齡漸長眼皮愈來愈下垂,必須靠黏貼膠帶才能撐開,還常貼到眼睛破皮,苦不堪言。他特地從海外返台接受賴春生的治療,術後不但炯炯有神、容光煥發,取得海外工作續約,搭高鐵還曾被站務人員拒用敬老票。賴春生笑著說:「他跟我說他最後拿出身分證解釋了半天站務人員才肯放他走,後來我幫他開了診斷證明書給他隨身攜帶,好『驗明證身』。」
累積了眼瞼下垂的手術經驗後,賴春生挑戰更高難度的眼瞼痙攣手術。他說,在台灣約有四成的眼瞼痙攣病人都曾發生過車禍,因無法預期什麼時候張不開雙眼,所以意外事故特別高。
這類病人長期以來大多由神經內科醫師用肉毒桿菌及抗痙攣的藥物治療,但仍有10-15%的病人無法得到緩解,病人常在診間淚訴無法獨自出門,隨時都要家人陪伴,過著生不如死的日子。曾有名計程車司機罹患眼瞼痙攣,在家老撞牆、撞門,出門則撞車,陷入極度恐慌中。
賴春生查閱全世界頂尖的文獻,發現即使是最新的治療方式效果也不盡人意,於是自行研發出「肌肉原位切開術」,把眼輪匝肌切成幾小塊像豆腐般,讓它收縮的力道和神經都遭到破壞,但仍保留皮下之所有組織,讓外觀不致受到影響。
由於肌肉的再生需要血液供應及神經長期之修復過程,一旦被切成十幾小塊的「豆腐」,想再聯結完整微乎其微,也就不會再發生痙攣收縮的問題。
精益求精 感激病人形塑自己
談起其自創的「賴氏刀法」,賴春生笑說因為自己個性龜毛,「只要遇到困難,就會想辦法解決。」
從最基礎的解剖學及組織學入手,他不斷改進手術的技巧,經年累月愈臻成熟。如今更是已練就火眼金睛,靠著簡單的目測就能知道病癥所在。
他的患者不只遍布各年齡層,2017年賴春生被美國知名網站Expertscape評選為世界排名第一眼瞼下垂(Blepharoptosis)專家後,更多海外患者紛紛慕名而來。
「愈來愈多的困難案例會找上你,不斷挑戰你的極限,所以我告訴自己要有承擔世界第一困難的責任跟勇氣!」
他保持如履薄冰的心態,遇到意想不到的難關時,絕不輕易放棄,總是正向思考,以醫治病人為優先考量,並設法突破障礙,從經驗中學習、修正,精益求精。
「我的行醫初衷是幫助病人,」賴春生說,「但其實是病人形塑了我。」他從病人身上學會了各種治療,包括早期的顯微肢體重建、燒燙傷治療、褥瘡傷口、糖尿病足照護…….到現在的眼臉下垂與眼瞼痙攣治療,每一刀都要精準到位,不能有絲毫差錯。
經過十餘年的努力,累積更多案例後,賴春生陸續投稿國際知名期刊,包括2002年「以隔板皮瓣治療眼瞼上縮」、2009年「復明皮瓣治療嚴重的眼瞼下垂」、2011年「部分肌肉切除術治療眼瞼肌肉異常連症候群」、2016年「使用復明皮瓣治療藥物難治的眼部重症肌無力」及2020年「肌肉原位切開術治療眼瞼痙攣」等,都是全球首度發表,改寫整形外科教科書,為醫界所引用。
新創手術要被國際期刊接受很困難,因為無前例可循,審查委員審查的過程非常嚴謹,不斷提出許多疑問,賴春生笑稱他的論文常「流浪」了一年多才獲刊登。2022年國際頂尖期刊《整形外科年鑑(Annals of Plastic Surgery)》接連接受他2篇新作,肯定他的學術地位達到世界一流水準。
無私傳承 都是病人教會我的
秉持醫學利他的精神,賴春生不斷將手術的經驗與方法發表,留下許多醫學文獻紀錄,並耐心指導學生及年輕醫師,鼓勵他們能以更好的醫療品質為病人作出貢獻。
20年前他擔任高醫大醫學系暨後醫系主任期間,率全國之先進行醫學課程改革,在人本概念下,以器官系統為主,將基礎及臨床課程進行整合,打破過去兩者各自授課的方式。他後來就讀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博士班後,更進一步把成人學習的概念也應用到醫學教育上。
例如,賴春生發現國內的醫學生鮮少發問,就設計了一個術中敎學簡表,包括診斷、麻醉、手術、解剖部位及術後照顧等,來增進師生的對話。
在手術前的刷手時間,他也不厭其煩地先向學生簡述手術內容,術中說明每個步驟的用意與解剖教學,術後再讓學生填寫表格,臨床老師則當場評分解惑。這樣「問題導向、雙向回饋」的教學機制,有助於學生「做中學、學中做」的養成。這項創新教學也成為兩岸醫學院校學習的標竿。
為了培育下一代,2006年賴春生擔任高醫大醫學院院長時,率先推動「客觀結構式入學面談」(OSEI)甄選醫學生,精選具有「關懷鄉土、服務社會、放眼世界」理想及抱負的學生入學;同時舉辦第一屆「白袍典禮」,深化白袍賦予醫師的專業意涵;還指導學生主辦「孔夫子獎」,獎勵教學卓越的老師。
賴春生也常帶學生到戶外教學,體驗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他還成立「醫學教育發展基金」,募款資助師生參加國內外醫學教育活動。北京大學醫學部曾派遣12名老師到高醫觀摩課程改革的成效;2011年北大醫學部100週年,賴春生還受邀特別演講,講稿獲刊在北大醫學部百週年紀念專刊上。
2022年5月,賴春生指導醫學生及年輕外科醫師發表論文共239篇,其中PubMed可搜尋到的SCI論文有222篇,論文被引用的次數高達1,941次,並且每年都受邀到國內外重要的國際學術會議或大學發表專題演講,從學術專業到臨床服務病人,其研究創新與敎學傳承不僅在台灣乃至全世界都有很大的貢獻。
2023年3月台灣外科醫學會年度大會特別頒發「教學典範獎」表彰賴春生行醫近50年來的貢獻,他謙虛地笑著說:「這都是病人教會我的!」
踏穩每個腳步 翻越一座座高山
一路走來,賴春生的人生境遇宛如攀登高山,一山比一山高。
他的休閒嗜好就是登山,至今台灣百岳已征服90座,他總是踏穩每個步伐,努力向前邁進。幾年前他到中國大陸旅遊,脊椎板突然斷裂,當下左腳完全無力,緊急提前搭機返台,經過半年的手術及復健才完全康復。
「我對自己的身體要負責」,賴春生認為,爬山可以跟自己的身體對話,只要身體某一部位出現病痛,就要反思是否善待自己的身體?這場大病後,讓他對大自然更加謙卑,每年和山友至少爬二、三座高山,藉此訓練肌肉及體能。他的爬山哲學是,攻百岳只是激勵自己的目標,更重要的是攀爬過程,就像寫論文之前須查閱相關文獻,「研讀過程比寫論文更重要」。
已屆「從心所欲,不踰矩」之齡的賴春生,一生獲獎無數。難得的是,從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碩士到博士,共獲得六個傑出校友獎。他謙虛地說:「並不刻意追求獎項,榮耀卻在不知不覺中到來。」
他育有三名女兒,其中大女兒賴雅薇及二女兒賴昕隄,都步其後塵,成為整形外科醫師,一門三傑為醫界津津樂道。他對女兒的要求甚嚴,在課堂上從不假辭色,「爸爸對其他學生還有一點客氣的包裝,對我則是連包裝都省了⋯⋯」
現任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委託高醫經營)整形外科主任的賴雅薇,在父親的榮退紀事上回憶,幾年前她當總醫師時,有次自認傷口縫合不錯,但賴P看了一眼直接動手拆了,只因差了0.1公分,不顧一旁還有其他醫護人員,當眾讓她難堪。
「妳差了0.1公分,重縫只需花一分鐘的時間,但對於患者,那可是一輩子的印記!」嚴父的教誨,讓她銘記在心,時時惕勵自己。
退休是人生重要的轉折,賴春生一本「吸收知識、應用知識、創造知識」的終身學習態度,繼續服務病人,貢獻其專長。「病人豐富了我的醫療知能,我則回報以精進的謙卑」。
春風化雨,生生不息,這就是許多病人、同業及學生敬重的「賴P」。
賴春生
CHUNG-SHENG LAI, M.D., Ph.D.
世界知名整形外科大師、醫學教育家、登山家。曾任高雄醫學大學副校長、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創院院長,以及高雄縣立鳳山醫院院長。
出身苗栗農家,九位兄弟中排行老么,因鄉下醫療資源不足,抱著想救人的心念從醫。不忍見到褥瘡病人受苦加入整形外科,在燒傷治療、肢體重建、糖尿病足等各大領域皆有貢獻,並在眼瞼下垂/痙攣術式上屢做突破,被收錄至整形外科教科書。
20多年前即以人本概念進行醫學教育改革,培育英才無數,春風化雨,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