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影/劉俊輝
COVID-19疫情對全球醫療照護產業造成巨大衝擊,促使醫療院所加速邁向永續的經營生態,不論是面對極端氣候的環境調適因應、新興科技、醫療服務的發現,或是數位轉型及人才發展的挑戰等,著實考驗醫療韌性的展現。
因此雙和醫院與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共同攜手於「亞太永續博覽會」中舉辦「2023醫療永續未來新趨勢」分場論壇。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於開幕致詞中表示,台灣的醫學在全世界非常知名,為了因應2050年淨零政策,現在所有各行各業都朝向淨零而努力。醫療產業佔台灣全部碳排量4.6%,為了達到政府於2030年減少24%的碳排放目標,醫院的能源電力至少需減少3%,雖然是個困難的任務,更需大家一起努力。
台北醫學大學 率先成立永續發展處一級單位
論壇邀請的嘉賓衛生福利部次長王必勝則說,台灣經過三年多的防疫挑戰,每家醫院都開始思考怎樣永續經營,尤其面臨數位轉型、高齡化社會等等問題,都是未來很大的挑戰。在經濟部最新調查中,非生產事業的醫療體系部分是台灣碳排量第三大,約佔總體17%。值得肯定的是,台北醫學大學體系,很早就成立永續發展處以因應未來挑戰。不過衛福部至今卻還沒成立,他表示主管機關更應積極努力,今天回去便責成下屬成立相關任務編組。
台北醫學大學董事長陳瑞杰認為,智慧醫療和永續發展是北醫的兩大主軸,去年他便在中國時報發表醫療永續相關的倡議文章。北醫大雖然是以醫學教育為主,更期許自己成為具社會影響力的醫學大學,已在所有機構底下成立永續發展處,並且都是一級單位。醫療環境的永續,透過全面盤點來具體實現,以整體碳盤查為基準,才能實現醫療永續,在世界上跟國際接軌、跨域合作。
當代的生存決策 不能影響到下一代
在專題演講中,雙和醫院院長程毅君以「醫院淨零永續策略」為題分享經驗。雙和醫院不但是北醫大轄下的醫院,也是衛福部部立醫院,期望發展成為北台灣重要生醫廊道的樞紐。因此早在去年成立永續發展委員會,先確立了8大利害關係人和33個關注議題,才能鑑別風險及衝擊因子而做出因應和調整改善之道。
在減碳的努力上,雙和醫院通過溫室氣體盤查,比照上市上櫃公司規格,成為首台灣首家取得台灣淨零行動聯盟審查「綠級淨零標章」的醫療院所,例如範疇一的碳盤查中,早期麻醉使用的笑氣鋼瓶,也是影響溫室效應的氣體之一,只要改用更環保的麻醉氣體,整體便能減少雙和醫院的碳排量3.4%。太陽能綠電發電,雖然估計只佔總用電量0.87%,但節能必從小地方做起。
在醫院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的計畫中,藥用玻璃罐一個月可以回收3500公斤,作為紅磚塊或者柏油路材料;雙和醫院回收所有PE材質的塑膠製品,製造院內自用醫療用垃圾袋,估計可減碳達5300公斤。永續的其中一個定義,是當代的生存決策,不能影響到下一代,雙和醫院希望所有作為都能符合地球生態系統的資源循環原則,以達成醫療永續的目標。
從Hospital邁向Homespital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院長郭昭宏,則以「運用智慧醫療邁向ESG永續醫療」為題,分享小港醫院推動ESG的歷程。例如小港醫院創建咀嚼大平台,開發咀嚼吞嚥多元平台,研發手持式智能舌壓計,已和不少醫院和照服員簽約合作。小港區長期都是工業區,因此小港醫院為了促進當地民眾健康而進行空污控管,建置空污大數據,透過整合分析而設置智慧健康門診,當預測未來大氣變化可能造成患者身體不適,系統能提前把患者CALL回醫院診治;以病人為出發點的用心,也獲得SNQ國家品質標章銀獎的肯定。
亞東紀念醫院院長邱冠明,以「遠距醫療 數位轉型」為題分享亞東這段時間所做的努力。尤其醫院受到新冠肺炎影響,數位轉型更加迫切也更為必須,從去年開始,亞東透過和微軟等系統業者合作,首創居家醫療和給付的模式。也因為亞東提早對智慧醫院布建和因應,在協助民眾施打新冠肺炎疫苗時,身為獨立醫院卻能施打將近89萬劑疫苗,是全國第2高的量能。亞東也透過AI輔助醫療決策,加入台灣精準醫療計畫,雖是晚期加入者,用藥警示系統卻能在短短半年內,跳出1200則用藥警示,讓醫生能在病人安全前提下更改醫囑。數位轉型越來越重要,運用賦能科技,讓遠距醫療的效能更為擴大,邱冠明從認為Hospital邁向Homespital或許是未來的趨勢之一。
如同北醫大董事長陳瑞杰在論壇最後的永續高峰會談中所說,ESG已經從「幾年前的想要,變成如今的必要」,早和大家生活息息相關。醫療機構必須把危機變成轉機,擬定淨零減碳策略規劃,透過智慧醫院、遠距醫療數位轉型等議題激盪,闢畫醫療產業永續經營的新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