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威澄
隨著高齡社會的出現,越來越多專家投入其中相關的研究,就目前而言除了醫療藥物或是手術上的研究之外,非藥物的治療、輔療或是介入也漸漸被大家所注意到。目前常見的非藥物治療或是輔療,包括:音樂治療、園藝治療、芳香療法,在國外也漸漸有人注意到娃娃治療(Doll Therapy);然而今天要跟大家介紹的是長輩利用繪本活動,增加生活的樂趣與品質的可能性。對於一般大眾來說,繪本應該是小朋友的刊物;然而,不知道讀者是否也有試著在成年之後重拾繪本,重新體會繪本帶來最初的感動呢?今天筆者將以兩篇日本對於繪本的研究來探討繪本對於長輩的益處以及未來的展望。
如果我們仔細的步驟化講繪本這項活動可以發現,這項活動需要學習如何挑選適合的繪本、如何記憶整本繪本、如何展現書本上的圖片、如何闡述整個故事以及該怎麼樣去表達情緒。而為什麼日本的學者會對"長者講繪本給小朋友聽",這個計畫這麼感興趣呢?
首先,閱讀繪本不需要有高度閱讀習慣的人也能夠上手,如此一來,便可以讓更多長輩嘗試這項活動。第二是,從熟稔繪本的故事到完美的演繹每一本繪本,需要發展出多種技能,因此對於長輩來說是個非常好的繼續學習途徑。最後則是,許多學者認為繪本的閱讀不僅僅對孩童有益,同樣的對長輩來說也是有許多好處的。
Suzuki博士等人(2014)針對社區長輩的繪本故事研究中讓大眾對於長者演繹繪本的活動有著更多的了解。在本研究中找來了58位65歲以上的長者、對於自己的記憶有點擔心但是沒有診斷失智症的長者參加,將其分成兩組(分別為各29人),其中一組參與繪本訓練計畫而另外一組則參與一般健康講座的課程。經過12周的分組活動之後,研究人員在比對前後側之後表示:繪本組的長者在延遲記憶(delay memory)的表現明顯優於另外一組,而延遲記憶簡單的來說及是重新回溯一件事情的能力;此外,繪本的長輩也在執行力(executive function)的測驗上表現優於另外一組。而本研究中最特別的便是,這些參與的長者在研究前測時發現有一部分的人符合輕度知能障礙(MCI),這些長輩經過12周的繪本訓練之後在延遲記憶與執行力的進步比起其他參與者來說更加顯著。基於本研究的結果,讓研究者們對於長者繪本故事的演繹成效更具信心。
Yasunaga博士等人(2016)在其研究中概念化演繹繪本對於長者的好處,分別為三個項目,包括:第一個,長者與小朋友間跨世代的交流。根據Erikson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中,長者的發展任務以”傳承”(Generativity)為相當重要的一環;因此,透過繪本的演繹讓長者將知識、智慧與情感傳遞給下一代。第二點,建立新的社交圈。長者透過繪本的活動建立新的社交圈,不僅僅是與小朋友發展出人際關係,更多是與其他志工朋友或是學校方面的老師等等建立起新的社交圈;許多研究都指出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長者往往會面臨社交圈縮小的窘境,而社交圈的縮小往往會帶來許多負面的影響。總結而言,透過繪本志工的校園活動可以讓長者走出家門,並且拓展社交圈。最後則是終身學習,志工長者需要不斷的學習演戲的技巧,不斷的尋找並且閱讀各種繪本,因此繪本活動提供長者一個機會在熟齡的情況下繼續學習,充實自己。
Yasunaga博士(2016)透過141位長者分成兩組,其中一組進行為期3個月的繪本訓練,而另一組則從事一般的活動(沒有跨世代的交流活動)。經過實驗並且追蹤兩年之後,Yasunaga博士表示參與這個活動後的學童在對於長者的觀念更為友善,而且父母也認為子女所造成的身心靈壓力下降許多;而參與繪本活動的長者也表示他們更願意與小孩互動。這是一篇難得的研究,不僅針對長者的影響去做研究,同時也探討小朋友的變化,最難能可貴的事本研究的餐與人數高達141位長輩,而且追蹤的時間高達兩年,算是一篇相對長時間的追蹤。雖然有關於繪本這項活動對於長輩和受眾的影響研究還不算太多,然而透過越來越多學者投入心力研究之後,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期待"長者繪本"可能會是另外一種輔療。
過去幾年,政府與各種民間單位積極的推展銀髮運動,目的讓長輩多活動保持身體健康;最近漸漸有人關注到銀髮族參與藝術與文化活動。以往許多電視台都會有舉辦給學生的營隊,今年公共電視也有特別舉辦了公視樂齡影像創作營,招募對象為45歲以上對影像創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學習到各種攝影拍攝剪輯等等的技巧。而在一家專門為銀髮族群及產業所開辦的雜誌-安可人生也積極的推廣長輩的藝文活動,不論是參觀美術館、博物館等等,都讓長輩再重新體驗美術課。另外,安可人生雜誌下面的"後青春繪本館"是一個推廣長者繪本活動的計畫,不過有別於前面所述的日本研究,後青春繪本館主要的目標是透過初老來演繹繪本給老老聽。透過初階與進階的訓練,讓參加的學員了解如何運動繪本與長者互動,並且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建立交流與開啟長者的視野。雖然目前該活動的實際成效不明(不論是學員或是聽眾長者),但是至少已經有更多人關注提升長者的心靈與靈性層面,這點倒是非常值得嘉許。
許多輔療盛行於世界各個角落,然而這類的輔療都面臨同樣的窘境便是沒有一個完整的流程、劑量(或是執行次數)等等,因此也導致許多的研究結果效果不彰或是完全沒有差異。雖然許多輔療適應於失智長者,但是筆者認為不管未來是否出現根治失智症的藥物;非藥物輔療絕對仍有它的需求。此外許多藥物的功效主要是症狀治療,但同時帶來極大的副作用,如果非藥物輔療可以達到相同的效果,那麼這類的輔療絕對會更有吸引力。總而言之,我們可以期待非藥物輔療未來的發展;但是不論另用何種模式參與社會活動加強自身的成就感與社會連結都是邁向成功老化的道路。
參考資料:
Suzuki, H., et al. (2014). “Cognitive intervention through a training program for picture book reading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BMC geriatrics 14(1): 122.
Yasunaga, M., et al. (2016). “Multiple impacts of an intergenerational program in J apan: Evidence from the R esearch on P roductivity through I ntergenerational S ympathy P roject.” Geriatrics & gerontology international 16: 98-109.
本文經阿登的老人學筆記本授權刊登於《醫學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