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九九三年,為搶救血液疾病患者,醫學專家及政府單位請託「慈濟」成立骨髓資料庫,證嚴法師真誠呼籲慈濟人走上街頭勸募建檔。迄今,欣逢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成立三十周年,全臺灣唯一也是非公立的造血幹細胞資料庫,持續提供全臺三十七家、海外一千一百四十九家醫院尋求配對。
獲獎無數的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資料庫現有超過四十六萬名志願者建檔,完成骨髓及造血幹細胞捐贈與移植近六千五百例。
感恩全臺近萬名慈濟志工陪伴捐受髓者,付出無求。未來,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與志工團隊仍將努力創造救命行善的循環,為全球血癌病人尋找重生的曙光。
髓緣有愛 生生不息
文/釋證嚴(佛教慈濟基金會創辦人)
血濃於水,愛更濃於血。只要有愛,就有助人的力量!
近來我常提起,人人都要盤點自我生命的價值。回顧過往,某個瞬間發起的一念心,雖然是剎那間的想法,但確認方向是對的,就可以開始往前走。如果再稍微停頓思考一下,瞻前顧後可能就會失去已經對準的方向,所以對的事情,做就對了。
三十年前(一九九三年元月),臺大醫院陳耀昌教授陪伴血癌病人溫文玲小姐及曾經做過骨髓移植的病友,相偕來到花蓮本會。陳教授告訴我,要在臺灣呼籲「骨髓捐贈」非常困難,負擔也很重,要走很長的路。
慈濟曾經幫助過臺大醫院第一個骨髓移植的個案,案主是很有為的青年人。雖然治療花費大約要一百萬元,但想到這麼大好的生命,能得到幫助,就有一線希望。我去看這位病人,恢復得很不錯,但他配對到的是兄弟姐妹捐贈的骨髓。當時,臺灣人還無法瞭解「骨髓捐贈,無損己身」,因此很畏懼。醫學界開會討論的結果,一致希望慈濟能出面呼籲「骨髓捐贈」,建構臺灣的骨髓資料庫。衛生署也表達希望慈濟幫忙,各大醫院都願意配合。
捐髓對人體會不會有傷害?我問得很清楚,專家說就像捐血般,骨髓能再生。我再問一輩子能捐幾次?他們說只要不是每個月捐,可以不只捐一次。只是抽血檢驗的經費負擔很重,每一筆約要一萬元,費用的負擔是一大問題。尤其要有兩萬人以上,才能成立資料庫,這由任何機構來做都很困難,若能由慈濟出面呼籲,或許就有轉機。
不過,要開拓一項志業,突破這些困境,所投入的經費和力量,都比預期的龐大。有些關心我的人,警告我不可以做;因為建立骨髓資料庫,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要配對到很不容易,就算配對上了,也不一定會答應捐髓。但我認為,生命不是用金錢數字所能比擬;生命是無價的,所以還是決定要做。
佛陀教育我們,要尊重生命,還要付出愛。大自然界蠢動含靈都有生命,何況是萬物之靈的人類呢?無數血液疾病患者在等待治療,若醫療上無法突破,大好生命就走到盡頭。若能呼籲海內外慈濟人一起推動,應能突破醫療上的一大難關,提昇臺灣的醫學技術與救人機率,因此就很大膽的承接這項工作。
同年十月十二日外出行腳,第一站來到臺東,志工聽到師父有一個心願「想成立骨髓資料庫」,就開始啟動。一路從臺東而屏東、高雄,接著由南往北,各地慈濟人一呼百應!慈濟人有一個觀念,只要是師父說的,絕對相信;因為師父不會為了救一個人,而犧牲另一個人的健康。
十月二十四日,慈濟人在彰化八卦山義賣園遊會,開始第一場骨髓捐贈驗血活動。從此各地慈濟志工接續舉辦,就這樣不辭辛勞、不畏晴雨,持續勸募建檔三十年。現在回過頭來看,我自認「很大膽」,但也很佩服自己。當時社會大眾只知道血癌很難治癒,還不清楚什麼是「骨髓捐贈與移植」。仗著醫學專家的智慧,加上慈濟人的努力,一點一滴累積愛的力量,終於把骨髓資料庫建立起來了。
兩千多年前,佛陀在《無量義經.德行品》說道:「於法內外無所吝,頭目髓腦悉施人。」不論血液或是骨髓、肺、肝、心、腎、眼角膜、骨骼等,一切都可以布施。骨髓與器官的捐贈、移植,印證佛法所說的境界,是可行、可說、可做的踏實道理,也是慈悲行善的最高境界。這是行菩薩道的大乘佛法;非親非友,愛入骨髓,這種清水之愛,如湧泉長流。
感恩慈濟人用信心成就,但病人配對到之後,要如何圓滿捐贈?也要依靠慈濟志工鍥而不捨的聯繫。曾有志工好不容易找到捐贈者搬家後的地址,卻吃了「閉門羹」。他們不放棄地守候在門外,耐心勸說。有時會因家屬不理解而被罵,也有志工被家屬用掃把趕出來;其中冷暖辛酸難以言盡,但志工將挫折視為修忍辱行的道場。感恩這群人間菩薩為了救人,總是意淨心誠,堅定道心。
在人世間要做對的事,不只是負擔沉重,路途也很坎坷。慈濟走過半世紀,每一項志業,都是出自於一念「不忍」之心,艱難建立;只要看到有人因此得救,就很歡喜。過去一切一切的辛苦,也有價值了。總之,凡是該做的事,堅持去做就對了,這就是慈濟人共同的方向。 期盼各界有緣者,透過此書得以領略,臺灣的骨髓捐贈是多少人愛的付出。是志工們用愛鋪路,以真誠實意搭起橋梁,教導人間共造愛與善的循環。「髓緣之愛」的生命工程,慈濟會一直延續下去。感恩捐贈者與家屬,感恩志工與醫療團隊與骨髓中心同仁,集合眾人之力,完成捐髓救人的任務。即使在新冠疫情期間,依然沒有停歇,堅持完成救人的任務。感恩的事情說不完,感恩人人都是菩薩;共同用心為生命,編織起希望的世界。
無量從一生 創造生命希望
文/林俊龍(佛教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
與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的緣分,從一九九三年成立時就開始,一轉眼,中心已成立三十年。資料庫的登記數,從零開始,到現在已超過四十六萬筆,真的是「無量從一生」!
回首來時路,必須感謝臺北醫學大學前校長閻雲教授,以及保羅.寺崎教授(Dr. Paul Ichiro Terasaki),他們都是當年推動骨髓捐贈的助力。
一九九三那年我還在美國執業,負責設立慈濟在海外的第一家義診所,位於南加州洛杉磯郡阿罕布拉市的「慈濟義診中心」,當時閻雲教授在加州的希望城國家癌症中心(City of Hope National Medical Center)工作,他的專長是血液腫瘤科,如果當地慈濟志工遇到弱勢居民或來到義診中心的是罹患癌症的病人,我們就會轉給希望城請閻雲治療。
一九九三年底到一九九四年,慈濟骨髓資料庫運作初期,沒有自己的基因實驗室,無法自行檢驗,每位志願者的十西西血樣必須空運到美國做檢驗,閻雲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寺崎教授熟識,說明慈濟以私人機構之力籌辦國家級骨髓庫的大愛,讓寺崎教授的實驗室不僅願意接案,每一筆血樣也只收取一半的檢驗費。也非常感謝初期華航及長榮航空免運協助空運驗血標本至美國檢驗的義舉。
閻雲教授是享譽國際的癌症專家,在我一九九五年回臺灣服務之後,感謝他接手美國慈濟義診中心,他在美國時就推動亞裔人種的骨髓配對,也幫助慈濟骨髓資料庫的成立。
除了感念當初敦促中心成立的所有專家、學者與醫界前輩之外,還要特別感謝在臺灣各地區協助捐贈的醫師們,不管是慈濟人醫會成員或是合作診所的醫師;他們長期投入驗血活動的事前宣導、捐贈中的白血球生長激素施打、或是捐贈後的健康追蹤等等任務,無不圓滿盡心。
而最重要的,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相較於其他國際骨髓資料庫,配對成功後有頗高的捐贈比率,特別要感謝所有的慈濟骨髓捐贈暨關懷小組的志工團隊;為了成就每一場驗血活動,為了幫助陌生的血液疾病患者,他們不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