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傷口,大大行動 詹益聖,關節鏡孔找自由

三十多年前,林口長庚醫院急診室一如以往繁忙,深夜裡嗚鳴不已的救護車送來因車禍造成粉碎性骨折的傷患。剛開始實習的詹益聖看著傷勢嚴重的患者被推著進入手術室,幾天後居然能拄著拐杖自己走出醫院,他隱隱覺得興奮,感受到骨科手術立竿見影的神奇魅力。

現任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亞洲髖關節鏡醫學會理事長、基隆長庚醫院副院長的詹益聖,不僅是世界髖關節鏡手術的權威,同時也是為國家選手治療的運動醫學專家,手術個案已累積超過一萬例以上,讓運動選手和一般民眾都可重拾運動樂趣,享受行動自如的自由人生。

繼承祖父衣缽 骨科醫師成必然

身形高瘦,頂著一頭中長捲髮的詹益聖,說話時臉上總帶著一抹淺淺微笑,散發出一股名士雅風。詹益聖的祖父也是醫生,在台東池上中山路上開診所,早年醫療資源貧乏,阿公可是內、外、婦、兒都要看。

他還記得半夜常有人因為生產、受傷來敲門;也有不少經濟狀況不好、付不出醫藥費的病人,羞赧地帶著自己養的雞鴨上門抵償,阿公總是微笑幫忙,救人於傷病之中,是大家都尊敬的小鎮士紳。

祖父當然希望兒子能承繼衣缽,可是詹爸爸的興趣並不在此,只好將期待轉向孫子,對詹益聖也是格外疼惜。雖然他自小聰明成績優異,但在郷下的學習環境拼醫學系還是有些困難,於是國小畢業就一個人北漂,寄住在台北姑姑家就讀弘道國中,成了島內的小留學生。他還記得每年寒暑假結束時要回台北,捨不得台東的家人朋友,總是哭得唏哩嘩啦。

之後他考上建國中學,再應屆考上中山醫學系,原本覺得考得不理想想重考,但父親卻跟他說:「念哪間學校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考上醫師執照,好好培養自己的實力去幫助病人。」

中山醫學院鄰近烏日,處於當時台中的偏僻地區,前方除了鐵路,幾棟建築物被一望無際的稻田包圍,彷彿大海中孤伶伶的島嶼,附近的馬路又長又直,同學們平時上下課幾乎都以摩托車代步,交通事故也時不時會發生。

有一天,一位同學騎車發生了嚴重的車禍。「我們聽說他整個肝臟都撕裂了,非常危急,但外科醫生憑著高超的技術把他了救回來。」被外科手術幸運救回一命的同學,讓詹益聖對外科燃起濃烈的興趣。

「小時候我很喜歡拆東西,家裡的收音機、腳踏車常常被我拆了一地,然後再把零件一個個組合回去。外科手術可以把受傷、骨折的人救回來,讓人恢復健康,我覺得很有趣。」他笑著說。

大六時,詹益聖到林口長庚實習。輪訓到急診時,他親眼見到許多車禍重傷的病人,送進醫院時有的四肢已經歪七扭八,有的被撞到粉碎性骨折,但醫師們總能化腐朽為神奇,讓病人們躺著進去,走著出來。尤其是骨科醫師,彷彿就是精通人體結構的工程師,「所以,就決定是骨科了。」於是詹益聖進入長庚骨科至今,一待就是35個年頭。

名師薰陶,科內親如一家人

「我會走骨科,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這裡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每個人都像自己的家人。」詹益聖形容,長庚骨科是國內規模最大的骨科醫療單位,歷經施俊雄、許文蔚、陳文哲、李炫昇、陳力輝、施信農,還有林口長庚名譽院長翁文能等教授們的領導與規劃,打造出良好的制度與氛圍。

他還記得,施俊雄老師溫文儒雅、教學熱心,脾氣非常好,以前照護病人不到位,學習過程犯了錯,老師也從不大聲責罵,而是耐著性子好好解釋該怎麼做。當時的骨科主任、林口長庚前院長翁文能雖然嚴厲,但也是位好好先生,住院醫師第三年,詹益聖有一次幫骨頭感染壞死嚴重的病患清創,「結果我清得太乾淨,不小心把血管都破壞掉了。」翁文能眉頭緊皺,卻沒有大聲斥責,而是打電話請整形外科醫師來幫忙移植皮瓣重建組織。「這完全不是外科醫生的style,但就是這樣的紳士風格,對我日後手術遇到瓶頸、對學生的教育有很大的影響。」詹益聖感慨地說。

工作之餘,詹益聖很喜歡運動,尤其從小就喜歡球類運動,也經歷過那段半夜起床看中華小將棒球比賽的狂熱時光,自然而然,他也對運動醫學產生了興趣。當時國內對運動傷害的治療和防護不像現在這麼健全,長庚醫院的創辦人王永慶特地從延請美國運動醫學界權威、專精關節鏡手術的王清貞博士回台出任高雄長庚醫院院長。翁文能教授深知自己的學生對運動醫學有著極大的熱情,特別將詹益聖引薦給王教授,他也成了王清貞返國後第一個入門弟子。

1997到1998一年多的時間,詹益聖剛升上主治醫師,正是最忙碌的時期。但他幾乎每週都會搭上一早6:50的飛機到高雄,晚上再搭最後一班回台北,起早趕晚,就是為了向王清貞學習關節鏡手術。「剛開始我一台刀可能要花五、六個小時,後來一小時就夠了。」他說,王清貞老師作風開明,個性開朗,毫不藏私,非常樂意指導學生。「他也是一位紳士,很多手術他都手把手帶著我開,還有教我做研究、發表論文,我一直很感謝他。」

人少的地方,才有機會找到寶藏

臨床技術突飛猛進,學術研究上,詹益聖也積極尋求突破。2000年,他經由推薦到匹茲堡大學骨外科Dr. Freddie H. Fu(傅浩強)門下擔任研究員。傅浩強來自香港,是美國運動醫學界中膝關節治療的翹楚,擅長前十字韌帶斷裂的治療與研究,還曾被票選為全美最好的骨科與運動醫學和關節鏡醫師。「華人在歐美很難出頭,埋頭苦幹外,還必須扛下別人不做的事。」詹益聖說,老師能有這樣的成就,靠的就是經年累月的努力,他自然也領略到老師的精神,把握在世界級大師身邊學習的機會。

孤身赴美的詹益聖,當時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都泡在實驗室裡,在老師的指導下研究突飛猛進,前後發表了兩篇論文,刊登在當時最頂尖的《美國運動醫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內容是找出一種藥物能抑制運動傷害後的肌肉纖維化,使肌肉癒合更好更快,讓運動員可以更快恢復回到運動場上。

之後,詹益聖到佛羅里達參加美國運動醫學年會發表他的研究。這是詹益聖第一次參加國際醫學研討會,他到現在還記得用英文發表研究結果有多緊張、又興奮,那次經驗不但讓他眼界大開,也結交不少全球運動醫學界的友人。

傅浩強十分照顧這個異常努力的小夥子,他告訴詹益聖:「太多人做的領域很難出頭,去做冷門的事,才有機會找到寶藏,走出自己的一條路。」

2002年詹益聖自美國返台後,開始投入少有人做的髖關節鏡手術。2004年,他在北美關節鏡醫學會年會發表台灣第一篇髖關節鏡論文,隔年被刊登在全球頂尖的關節鏡期刊,內容是利用髖關節鏡來確認關節盂唇是否破裂,以解決不易診斷的問題,這也是亞洲第一篇相關的研究。

難忘老師的風範和教導,2015年詹益聖擔任台灣骨科醫學會秘書長時,特地邀請老師來台擔任學會年會的演講貴賓。他也常鼓勵年輕一輩的醫生,有機會一定要出國研習,「生命中總會遇上一些人或一些事,他們讓你明白,原來自己的人生可以變得如此不一樣、那麼精彩。」

台灣運動治療防護推手

美國的歷練打開了詹益聖研究的大門,但他沒有忘記自己的熱情所在,積極想在運動醫學上做出一些改變。

當時國內對運動傷害的防護制度還不完整,於是他透過醫院,和當時的棒球協會理事長彭誠浩牽線,假日時義務到國內各大專球隊上課,介紹運動傷害該如何處理和防護,並為選手們診察,了解他們的肩、肘、膝蓋的狀況,有問題的就安排到醫院作進一步的精密檢查。

「有小傷就要治療防護,不要變成大傷。更重要的是從年輕時就要有運動傷害防護的觀念,才不會影響運動員生涯。」

2003年,亞洲棒球錦標賽在北海道札幌市的巨蛋棒球場開打,當時詹益聖是棒球協會與棒球國家代表隊的醫療顧問,也隨隊擔任隊醫照顧國手們的健康。中華隊有投手群有在洋基的王建民、西武的張誌家;打者群則有巨砲陳金鋒、彭政閔,各個都是一時之選。

詹益聖回憶,「那時王建民內側韌帶有些輕微拉傷,所以對上韓國隊的狀況沒有很好,還好後來有及時處置,沒有變得更嚴重。」當年王建民還是小聯盟的3A球員,後來升上大聯盟,靠著又快又沉的深卡球連續兩年取得19勝的佳績,如果當時詹益聖沒有發現問題作出處置,或許也不會有後來的「王建民旋風」了。

羽球好手李佳馨,2016年時因為長年征戰導致下髖關節不適,面臨是否開刀治療的掙扎。詹益聖為她詳細解說後幫她動刀,經過半年多努力復健,不僅和王齊麟搭檔勇奪2017年台北世大運羽球混雙冠軍,今年更和葉宏蔚在2023年成都世大運連莊成功,勇奪金牌。她曾在不少場合表達過對詹益聖和長庚運動醫學照護小組的感謝:「接受長庚專業的手術治療與照護後,現在不僅走路很順,連高強度的訓練或比賽,都有辦法應付。」目前混雙世界排名16的李佳馨,很期待未來在國際賽事能有更好的表現。

前世界高爾夫球后曾雅妮也有過同樣的心理掙扎,髖關節疼痛的問題困擾她五、六年之久,原以為只是心理問題,直到有天起床發現腳麻了,趕緊去看醫生,才知有了大麻煩。美國醫師診斷她髖關節盂唇破損很嚴重,必須開刀治療,曾雅妮諮詢過不少人後,發現詹益聖是大家共同推薦的人選,決定返台求助。

開刀前,她心裡其實非常焦慮與害怕,還一度打算反抗不想開刀了,但手術隔天,曾雅妮就發現身體卡卡的感覺完全消失,很快就不痛了。在接受左髖關節動刀後一年半,2023年1月詹益聖再度幫曾雅妮的右髖關節進行手術,期待能徹底解決問題,讓台灣球后再顯雌風。

長庚醫療體系在2014年成立「長庚運動醫學照護小組」,將骨科、復健、神經外科、中醫等十餘個領域的醫療人員一起加入,推動「長庚運動醫學公益計畫」。在王瑞慧董事長的支持下,長庚每年投入超過三千萬元以上照顧國內優秀的體育選手,希望運動員不用擔心運動傷害,在賽場上全力以赴。近年更是向下深耕照顧國高中體育校隊的學生們,對運動界有很深遠的影響。

2021年,長庚再度獲得教育部體育署頒發「體育推手獎」贊助類「金質獎」及「長期贊助獎」雙項肯定,當時擔任林口長庚骨科部部長的詹益聖也說出了心中的期待:「我們希望能讓國內的運動員從年輕開始就擁有正確的運動傷害防護觀念,並於第一時間發生運動傷害時,就給予最專業的醫療資源,避免優秀的年輕運動員因傷影響未來的運動表現與生涯發展。」

享譽國際,患者遠道而來

治療過上萬例個案,詹益聖雖然沒有刻意宣傳,仍受邀來自到世界各地的邀請,前往示範關節鏡手術或演講,也有不少民眾遠道而來指名求助。

2018年,他到印尼巨港演講,會後有位女士步履蹣跚地走近,拉起褲管露出明顯變形的膝蓋,詢問他有沒有辦法治療她的雙腳?詹益聖見她雖然有些年紀,但精神狀況不錯,評估後回道:「只要能到專業的醫院換上人工關節就能改善,不必擔心。」

半年後,林口長庚的國際醫療中心突然接到一通來自印尼的越洋電話,說想來台灣找詹醫師進行手術,原來是這位曾有過一面之緣的女士。她說,印尼醫療資源不均,大家通常習慣去馬來西雅檳城看病,但她一直記得詹益聖仔細親切地回答她的各種問題,最後下定決心來台灣找他開刀。四個多小時的手術,改變了這位女士的變形膝蓋,詹益聖一直記得她的開心笑容,也叮嚀患者回印尼後要好好復健。

不只印尼,還有來自中國、澳門,甚至加拿大的病患特地來台灣找詹益聖治療。住在上海的樊先生喜歡踢足球,卻在一次練習時傷到左腳膝蓋,痛到無法走路;幸好妻子是台灣人,馬上安排先生到長庚讓詹益聖診治,檢查發現是左股骨關節面外傷性軟骨損傷併外側半月板破損。經由關節鏡手術治療,樊先生術後三天就能出院,現在可以繼續從事他最愛的足球運動。

熱愛跳舞、瑜珈的萬女士住在加拿大,兩年前在跳舞時意外傷到髖部。但她的症狀在加拿大要排隊數年才能開刀,私人醫院的費用更是天價,她只好習慣「慢活」,去哪都謹慎緩慢的移動。她在網路上查到詹益聖的資訊,並與他越洋視訊會診,疫情結束後馬上迫不及待地飛來台灣治療。詹益聖用內視鏡修補好萬女士的髖關節盂唇軟骨撕裂傷並磨平壓迫的骨刺後,她只經過拐杖輔助行走兩個星期,三個月後終於重拾她喜愛的高爾夫球、瑜珈等活動。

對此,詹益聖也只是平靜地笑了笑說這沒有什麼,不論是國手還是民眾、國內亦或國外,他都一視同仁地給予平等的治療與照護。因為享譽國際的醫術和成就,詹益聖在2022年獲選為亞洲髖關節鏡醫學會理事長,2023年更將每年一度的學術交流大會拉到台灣舉行,希望推廣更多國際交流,讓台灣不只能靠晶片,也靠著醫療在世界上發光發熱。

首創脛骨平台骨折精準微創復位手術

除了放眼國際,詹益聖也著眼台灣重要的骨折傷勢診治。因為台灣機車多,根據統計,國內的脛骨(小腿骨)骨折案例有三分之二是車禍造成。詹益聖解釋,膝關節是由上方的大腿骨(股骨)和下方的小腿骨所構成,脛骨平台就是脛骨承接股骨端的關節平面,脛骨平台骨折是嚴重機車事故中最棘手的創傷,因為承受劇烈撞擊,導致膝關節脛骨平台粉碎性骨折、移位同時合併軟組織受損;在基隆長庚和林口長庚,每年約收治120例脛骨平台骨折的病人。

為了解決這個棘手難題,詹益聖與台灣科技大學高速3D列印研究中心林上智教授研究團隊合作,發展出「膝關節鏡輔助脛骨平台骨折精準微創復位手術」,利用手術前中後的精準定位,透過3D列印技術,製作一次性手術引導板,提高固定鋼板的裝設精準度,再加上膝關節鏡手術技術,讓傷口最小化、準度最大化。藉由膝關節鏡將關節內的骨折復位,也可同時治療合併發生的軟組織損傷,病人的癒後及滿意度9成以上,術後感染率下降到3.3%。

他看過一位三十多歲的男性病人,「脛骨骨折分一到六級,他是最嚴重的六級,關節面整個炸開,四分五裂,韌帶斷掉,在新竹看了四家醫院都說骨頭碎到無法處理。」詹益聖說,很多傳統開刀方法會造成骨折癒合不良,「骨頭正常就像水泥地板一樣,堅硬的不好更動;但骨折復位就像地板塌了一個大洞,要先把水泥敲開,把地基往上頂到正常高度再固定,難度很高。」但他用這項技術將骨頭復位,並修補韌帶和半月板,病患後來恢復良好,不但重返工作,還重拾熱愛的運動,更和詹益聖成為好友。

詹益聖團隊這項技術已取得台灣專利,經有廠商技轉成功;案例不但登上2018年的關節鏡期刊雜誌,研發成果更得到2021年國家新創獎與2022年國家新創精進獎、2022年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很多脛骨骨折車禍傷患是正值盛年的年輕人,是家庭的經濟支柱,因為脛骨骨折帶來的行動不便及癒合不佳等問題,透過這項手術技術大幅改善,直接改善個人及家庭生活品質。

一「骨」作氣,兼顧高齡化社會到來

不斷在骨科運動醫學領域精進的詹益聖,2018年出任林口長庚骨科部主任;因為傑出的髖關節鏡技術,2020年他更接任長庚「手術技能訓練暨研發中心」主任。2021年擔任長庚運動醫學中心主任;2022年7月升任為基隆長庚醫院副院長。

「就像飛行員受訓時使用的模擬飛行訓練器一樣,我們有一個VR的擬真手術訓練室,還可以提供學員線上學習。除了幫助國內的醫師有更紮實的訓練,也能吸引外國醫師來台學習。」

在基隆長庚,2023年7月啟用了東北部第一個複合式手術室(Hybrid operation-room),不必移動麻醉中病患去他處進行X光攝影,手術更精準、安全、還可縮短手術時間。詹益聖說,這種一站式的複合手術室很像一把大型的瑞士刀,同時擁有多種功能;基隆長庚雖然被歸類為區域型的醫院,但擁有醫學中心等級的設備、人員與技術,就是要讓大基隆地區70萬民眾,不必非要跑到台北去人擠人,就能享有同等級的醫療品質。

基隆的民眾多為中老年的銀髮族,超高齡社會的結構在此十分明顯。

「老,是我們共同面對的未來,一定要提升自我照顧的能力,尤其是要保留住行動能力。」

詹益聖強調,年輕人的關節問題大多是因為運動或意外傷害造成,老年人則是長年累積不適造成退化或傷害,問題時常更加複雜,一定要透過精準的診斷才能找出解決方法。

他建議:「關節當然還是自己原裝的最好,有疼痛的情況不一定非得要置換人工關節,有時候透過適當的肌力訓練運動就能改善。但到了四、五十歲,有關節症狀一定要及早處理,才不至於老了以後影響行動能力。」

「我現在才知道,原來走路不會痛是這種感覺。」一位病患這麼說。

面對高齡化社會的來臨,詹益聖透過研究、透過開創新技術、透過醫學會提出全國或地區的大小計畫,照顧全台民眾的健康。他秉持著自己的專長,數十年如一日地在關節鏡中持續修補每個台灣人的人生,不論是運動選手或是一般民眾,都能在自如的行動中,找到自由。


詹益聖

YI-SHENG CHAN, M.D.


運動醫學治療專家,現為基隆長庚醫院副院長、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理事長、亞洲髖關節鏡醫學會理事長。

成長於台東池上,受祖父期待而北上求學從醫。因外科手術立竿見影的感動而加入骨科,赴美深造學習微創內視鏡手術,回國後長期投入國內運動醫學治療防護的推廣,棒球國手王建民、世界球后曾雅妮、羽球好手李佳馨,以及上萬位民眾都曾受惠於他的治療,重返運動場,取回行動自由與健康。

Facebook Comments Box

Related posts

用心傾聽,溫暖陪伴

陳乃菁,失智照護不孤單

入於圍棋,出於醫學

周德陽觀照全局、洞徹未來 

見證台灣肝臟外科發展

李伯皇,台灣醫療活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