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邵冰如
初夏天,桃園市復興區的山路上,一輛箱型車緩緩開往山裡的原住民部落,七十歲的老醫師刁惠恩坐在駕駛座旁看著窗外,路旁擺攤販賣水蜜桃的農民向他揮手,高喊著:「刁醫師,今天又來看診了嗎? 來吃水蜜桃喔,我請你,今年的桃子很甜又很大喔…」
刁惠恩搖下車窗,笑著揮手 :「不能讓你們請啦,我們忙完再來買,現在先去看診,前面的阿公阿婆在等。」
刁惠恩是桃園天主教聖保祿醫院的家醫科醫師,也是聖保祿醫院山地巡迴醫療團隊的隨隊專責醫師,他從1999年加入,至今四分之一個世紀,每週兩天上山看診,從四十多歲的壯年到白髮蒼蒼,不論刮風下雨,山崩路斷,總會準時出現在這條路上,為每一個等候他的山區居民送上醫療與關懷。
偏鄉醫療 沒人做的我們來
在多數台灣人口中,桃園市復興區仍然習慣被稱為復興鄉,因為這裡是距離桃園市區非常遠的原鄉,從聖保祿醫院開車上山,單趟就要兩三個小時。尤其是俗稱「後山」的爺亨、華陵等幾個原民部落,居民幾稀,多是老幼弱殘。
和多數偏遠山區一樣,以前復興鄉的居民很怕生病,因為極度缺乏醫療資源,居民騎車或開車下山看病,一趟來回至少要五六個小時,對世代居住在復興山區的泰雅族人來說,生病、受傷最好的處理方式,第一就是「忍」,第二就是家裡有藥「隨便吃吃」。
三十多年前,聖保祿醫院院長沈雅蓮修女很擔心山區居民的健康,她幾度親自到山區探望,決心要把醫療送進部落,即使聖保祿醫院的財力不是太好,但自1992年起,在沈修女的堅持下,聖保祿成立山地醫療團隊。
聖保祿隨後陸續開辦多項山區醫療服務,1992年先在三民天主堂旁設立醫療站,每週三天上山為民眾看病,1997年開始駐診復興區衛生所,提供醫療服務。之後為了部分不方便出門的原鄉老弱婦孺,1999年5月,聖保祿醫院又開辦復興區巡迴醫療,每星期四全天到星期五上午出動巡迴醫療車,載著醫師、護理師和一車的藥品、器材,一路沿著復興區的前山和後山,在19個地點停留,讓居民就近在自家附近看診拿藥。
從復興區山區巡迴醫療開辦的第一天起,刁惠恩擔任起專責醫師,25年不曾變動,他從來沒叫過一聲累,更別說厭倦想放棄,問他為什麼,老醫師淡淡一笑:「山上有需要,就要有人來看看。」
哪裡需要人,我就去哪裡
刁惠恩 1944年生於香港,在香港成長,他說也許是從小的天性喜歡幫助別人,高中時期許願「要做一份能幫助人的工作」,最後決定走上行醫之路,十九歲就來台就讀中國醫藥學院(中國醫藥大學前身)醫學系,雖然香港只承認英國聯邦地區的醫學系學歷,但他沒有想那麼多,只單純認為以後哪裡都可以當醫生,不一定非回香港。
另一方面是因為刁惠恩對台灣很好奇,大學時期也也漸漸喜歡上台灣的人情味,畢業後先到天主教耕莘新店醫院的內科當主治醫師,認識了妻子,在台北成家。
沒多久,刁惠恩的同學告訴他,屏東有一家地區醫院一直招募不到內科醫師,年輕醫師不肯去,新婚不久的他沒有多想,馬上答應。理由很 簡單:「哪裡需要人,我就去哪裡。」
40多年前的屏東人口很少,路上的汽車沒幾輛,醫療資源更少,看診的病人都是勞工和農民,來自大城市的刁惠恩卻沒有任何不適應,他很喜歡台灣偏鄉的純樸的風土民情,即使他不會說也聽不懂台語,但和病人相處很快樂,「因為護士會翻譯。」他笑著回憶
刁惠恩記得,那時診間常有病人要請他吃檳榔,更多人會帶著自家種的青菜、養的土雞來看病,一直說要送給他,濃濃的人情味在他心裡發了芽,彷彿找到了醫療生涯裡的一方淨土。
1980年代,為了台北的妻小,他在家庭召喚下北返,進入聖保祿醫院服務,擔任家醫科和內科主治醫師,不久後離開聖保祿,在新北的中和開設家醫診所,診所的生意很好,「每天關在小診所的診間裡,雖然收入很不錯,可是很悶,行政作業又繁瑣,很無聊。」 刁惠恩說。
小診所開了七八年,刁惠恩知道自己不是一個開心的醫師,但也不能放棄診所,直到有一天,聖保祿醫院修女打電話問他:「我們要做山地巡迴醫療,可是找不到醫師,你能回來支援嗎?」
一連串的鐘聲在刁惠恩的心裡響起,「我聽到了偏鄉召喚,好高興。」想起當年的那一通電話,他的眼裡依然滿是歡喜。不到一個星期後,在妻子的支持下,刁惠恩收了中和的診所,重回聖保祿。
人生擔心太多就沒意思了
1999年春天,刁惠恩成為聖保祿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更重要的任務是每週兩天的復興鄉山地巡迴醫療。1999年春天,他先帶著醫療專車的司機上山探路,了解山裡各部落的位置,找出適合停車看診的據點,結果發現山路很長很彎,他一開始不習慣還會暈車,部落與部落相距又很遠,路又陡,大雨之後會有坍方落石的風險。
「雖然有一點擔心,但我沒想過怕,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有意外災難和天災,人生擔心太多就沒意思了。」刁惠恩告訴自己,再這樣想下去還不如乾脆放棄,而且醫院也給了他權限,路況天氣如果真的太差,落石太危險就不要去,沒什麼好怕的。
帶著幾分淡然,無限堅持,刁惠恩每週踏上了往復興的山路,25年風雨無阻。
每個星期四上午8點30分,山地巡迴醫療團隊準時出現在桃園市區的聖保祿醫院門口,刁惠恩與護理師清點好準備的藥品、病歷和醫療器材,隨即坐上巡迴醫療車出發。復興山區分為前山和後山,醫療專車要在崎嶇山路開車一整天,到不同村落看診,直到傍晚5點半結束,到聖保祿設在復興鄉後山的華陵醫療站住上一晚。
隔天一早再出發,繼續半天的山區巡診,中午下山回到市區的聖保祿醫院,刁惠恩還要再看下午半天的家醫科門診。
遠征看診非常辛苦,山路長途奔波不說,還要忍受冬天山區嚴寒,夏天會有颱風豪雨甚至土山石流的威脅,但刁惠恩甘之如餄。他淡淡的說:「醫院裡的醫療資源豐富,不缺醫師,但山地有需要,我就要去啊!」
最難忘有一年夏天,颱風剛過,復興鄉往新興部落的山路坍方,四輪的車子過不去,之後整整半年不能通車。刁惠恩帶著醫療團隊不放棄,就讓醫療車停在坍方的路口處,部落的病人徒步走過碎石來看診。有時天氣很熱,陽光很強,入冬之後,又有冷風刺骨,刁惠恩和護理師就站在車旁,看診開藥。山上居民看完病會說:「刁醫師,辛苦了」,但他搖搖頭:「我不辛苦,辛苦的是你們。」
聖保祿的護理師李曉芬加入山醫團隊多年,她說,團隊遇過幾次路斷山崩,改走臨時搭的便道搖搖晃晃, 「刁醫師都會很淡定的說:『小事,我們繼續走』,」那彷彿是一種安定的力量,讓整個山醫團隊有信心,不害怕。
看診時遇到風雨也一樣繼續看。李曉芬說,一次停車看診時,對面不遠處的山坡上,碎石滾滾而下,病人嚇了一跳,但刁惠恩只抬頭瞄了一眼,然後繼續問 問病人說:「最近胃口好不好?」
還有幾次颱風造成橋斷路塌,嘩啦嘩啦的雨點大到看不見前方的路,落石差點擊中車子。有時路斷了,就由駕駛留守車旁,醫護人員下車步行去原定的地點為居民看診。山醫團隊也曾在週五一早回程下山的路上,因為路斷無法前行,只好掉頭改從宜蘭或新竹繞回桃園,單程一開六小時,回到市區天都黑了。
我們有刁醫師
刁惠恩與聖保祿醫療團隊對偏鄉居民不離不棄,山前山後的居民,早已視他們為最溫暖的老友。
聖保祿山地巡迴醫療專車停留的據點,多半是在路邊,車一停妥,護理師打開後車廂,搬出藥箱、拉出寫字檯,藍天綠地就是診間,一身白袍的刁惠恩掛著 聽診器,就站在路邊看診,腳下還有幾隻小狗靜靜圍著打轉,彷彿早已相熟。
走在北橫公路,隨口問起沿路部落的大人小孩,生病怎麼辦,90%的人會回答:「刁醫師會來看我們啊!」
幾位老弱婦孺圍上來,剛拿出健保卡,刁惠恩已開始關心:「阿嬤,這禮拜血壓藥有沒有按時呷?」濃濃的廣東口音夾雜著台語,一面聽診一面繼續叮囑:「平常要好好呷崩(吃飯)…」
病人們都是刁惠恩的老朋友,他熟悉多數人的健康狀況,說話很慢,慈祥的臉上永遠帶著笑,最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是「冰的、冷的不要吃」。山裡的小朋友天真淘氣,常故意把他叫成「刀醫師」, 或學他的廣東口音。也有孩子說他好像學校的校長,大老遠看到他,會大叫:「校長好!」老的小的笑成一團。
刁惠恩說,相處25年,有些小病人長大了還會打招呼,甚至帶著他們小孩的孩子來給他看病,「看著孩子們平平安長長大,就是我的成就。」
當然,也有老病人讓刁惠恩很牽掛。他說,山上老人多,只要時間允許,他總會跟老人多聊一會兒。有時還會還會走進居民的家裡,尤其是被視為「後山」的幾處部落,非常偏遠,年輕人下山工作,獨居老人很多,每當巡迴車路過老人家門,只要家屬之前曾拜託,刁惠恩會專程下車,進去陪老人聊一聊。
只是順便 不是多做
例如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行動不便,長期臥床,家裡只有外籍看護照顧。十年來,刁惠恩每週四中午一定走進老人家裡,戴著聽診器在床邊為她檢查健康,問一句:「這幾天好嗎?有沒有需要什麼?」或是叮嚀她:「這禮拜血壓比較高喔,不要吃太鹹。」
這些到宅關懷,是山地巡迴醫療服務內容以外的工作,增加了刁惠恩的工作負擔,但他搖搖手:「就是順便而己,我不覺得多做什麼。」接著忍不住補充:「只要居民有需要,我就要去。」
老人家的女兒說起刁惠恩和山醫團隊,有滿滿的感動:「他們就像家人一樣」,不時還送上親手做的糕點,每一口都是深濃的感謝。刁惠恩也說,山裡的居民真誠純樸,夏天水蜜桃、秋天甜柿、冬天春天高麗菜收成時,總是一箱箱送給山醫團隊,不時還會有原住民烤山豬肉請他吃,一直跟他說:「刁醫師多吃一點」。
有些原住民很熱情,酒喝多了會拉著刁惠恩用原民語講個不停,要靠聽得懂的的護理師上前解圍,刁惠恩從來不生氣,只是笑笑:「了解他們就好,他們很善良,沒有惡意。」
幾千個日子下來,刁惠恩發現偏鄉的健康情況逐漸改變。他說,早年山區貧困,娛樂少,山上一冷,原住民就愛聚在一起喝酒,因此以前常看到痛風,這是由於醫療不方便,很多居民長期忍耐而讓尿酸在體內積出痛風石,有些病人的痛風石甚至像乒乓球一樣大大,痛到無法工作。
後來山醫團隊花了很多心力對居民衛教,教他們調整生活和飲食習慣,這幾年痛風的病例逐漸減少,降尿酸藥拿得少了,讓刁惠恩很欣慰。
但近年偏鄉人口快速老化,獨居老人多,刁惠恩說,老人家比較不重視健康飲食,三高等慢性病比較多,洗腎的病人增加,「我很擔心,更要常常來看他們。」
服務最需要的病人
從年輕時穿上白袍的那一天起,刁惠恩便有一種非常堅定但簡單的信仰,「醫師的天職,是優先服務最需要的病人,偏鄉和遙遠都不是我的考量。」他說。
刁惠恩對長途跋涉、露天看診一向甘之如餄,他說自己熱愛醫療工作,在山區25年,從來不覺有什麼困難,只要「真心想做這件事,真心對待病人,什麼都可以克服。」語氣中盡是雲淡風輕。
他也說,20多年前剛走進山裡時,唯一不適應的是語言,早年他的廣東國語碰到老人家的台語或原民母語,要靠年輕人在旁翻譯,如果真沒辦法就比手劃腳,後來有了會說泰雅族語的護理師加入團隊,加上他也練就了一口台語,唯一的問題也解決了。
刁惠恩也深知偏鄉的資源不如平地,很多居民的生活條件並不好,他很慶幸聖保祿醫院是一家堅持「醫療傳愛」的天主教醫院,把山地醫療視為使命,面對貧困病人,也絕對沒有分別心。
就像每次上山看診時,居民只要出示健保卡,都能免掛號費看病,但總是有人會訥訥的問:「忘記帶健保卡,可以看嗎?」
刁惠恩說,其實他明白這些居民大多是因為經濟困難積欠健保費被停卡,但他一定會讓他們看病,也從不多問,就直接讓對方欠卡,也不預收押金,頂多交代一句:「沒關係,下次要來補卡。」
但多數人事後不會補卡,山醫團隊從不刁難,也不追討。刁惠恩還是老話一句:「他們就是有需要,才來找我們…」李曉芬則是苦笑說,沒辦法申報健保給付的,「當然是醫院自行吸收,財務處很習慣我們這樣了。」
32屆醫療奉獻獎
聖保祿醫院山地醫療團隊的付出,讓偏鄉居民感受到溫暖與愛,外界也看見這長年累月的奉獻與付出,2022年聖保祿醫院山醫團隊獲得32屆醫療奉獻獎的團體獎。
面對榮耀,刁惠恩非常低調,他說自己不過是做本來應做的事,「沒有什麼,就是運氣好。」不急不徐的口氣依然淡泊。聖保祿醫院山地醫療團隊榮獲第32屆醫療奉獻獎團體獎,象徵對偏鄉醫療無私奉獻的肯定與嘉獎。
他更說,這分工作帶給他的收穫 遠勝於付出,因為山上的風景太美, 春天的櫻花、秋天的楓紅,還有居民濃濃的人情之美,都是他行醫生涯中最大的幸福 。
他也許下心願,上山看診的路還繼續走,「只要我的身體可以,就要一直一直做下去。」
刁惠恩
HUEI-EN DIAO, M.D.
刁惠恩醫師,香港出生,台灣中國醫藥學院畢業,現任桃園聖保祿醫院家醫科醫師,並擔任山地巡迴醫療專責醫師。自1999年起,他每週兩天奔波於復興區原住民部落,無論風雨無阻,堅持為偏鄉居民提供醫療服務。以其無私奉獻和對病人的關懷,刁醫師深受山區居民愛戴。2022年,所屬的山地醫療團隊獲得第32屆醫療奉獻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