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文通
圖/林健盛、羅東聖母醫院等
林健盛醫師的童年,住在台北萬華。那時的萬華市井喧鬧、貧窮雜亂。父母從事勞力工作,家境並不富裕,讓他從小立志要改變命運,他告訴自己:「唯有不斷努力,才能突破貧窮。」長大有了能力以後,他特別關心台灣落後的偏鄉部落,用醫療的專業和滿滿的愛送暖給需要的人。
時間拉到林健盛的高中,他考得不甚理想,進了成功高中夜間部。夜間部如同烙印,讓他烙下了比日間部的學生低了一等的自卑與壓力,也因而萌生了重考的念頭。他經常在放學後,看著台北商專日間學生自在地活動,內心為之躁動,開始考慮是否應該轉考專科,為自己鋪一條新的道路。
考進夜間部後的自我掙扎與奮鬥
高一那年,白天無事可做,他找了一份送海報的工作,想賺點零用錢,並減輕家裡負擔。這份工作遠比他想像得辛苦,每包海報重達十公斤,背在肩上,壓得他氣喘吁吁,賺的錢卻不多。疲累和焦慮一度讓他想休學。他走進教務處,辦理休學手續,心裡暗自盤算:或許這樣能重新開始。
當教務主任知道他的來意、看到他的名牌時,驚訝地問:「你可是第三名考進來的,怎麼會想休學?」他訥訥地解釋,夜間部的環境讓他難以適應,但主任斷然表示:「除非家裡發生重大事故,否則不准休學。」這句話像一記警鐘,敲醒了他心:「退縮不是選項,唯一的路就是繼續向前。」
從那一刻起,他開始努力讀書。他不再沉浸在自卑和迷茫,而是決心要選擇一個能真正改變他命運的科系。他瞄準了醫學,儘管夜間部的學生很少有人能考上醫學院,他卻下定決心要挑戰這條難走的路。雖然生物學科經常考得不及格,但他發現,有一所醫學院聯招只考物理,這讓他燃起了希望的火苗。
醫學院的選擇與不懈的夢想追求
這所學校是國防醫學院。但國防醫學院不僅看學科成績,還需要通過嚴格的體檢。命運再次和他開了個玩笑,由於視力沒有達標,他在第一次體檢時就被淘汰了。這次失敗讓他備感失望,但沒有放棄。調整讀書方向,加倍用功,補強天資的不足, 成功進入國防醫學院。這對他來說不僅是個機會,更是責任。入校後,他發現每一個同學都十分優秀,個個是學霸。為了不辜負媽媽的期望,他比任何人都努力, 每天讀書到半夜, 連假日都留在學校看書。憑藉著這份堅毅和不懈的精神,順利完成學業,並在畢業後被分發到三軍總醫院(一級教學醫院)。
雖然畢業時在全班成績排第五十名,但他心中始終有一股力量,驅使著他不斷向上。憑著這股毅力,他最終成為了全國第一位專攻急診醫學的住院醫師。回首在這條充滿挑戰道路的過往種種,他從未選擇退縮,總是迎難而上,堅持不懈。
急診醫學的挑戰與成長歷程
在三軍總醫院,他是第一位接受急診標準訓練的住院醫師,幾乎所有的工作都落在他的肩上。他救了許多人的性命,也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在內科部工作的三年裡,他努力辦了許多活動,但最終只獲得兩次嘉獎,成績平平。後來,他被調到了急診部,這裡的工作性質和過去截然不同。在僅僅一年的急診工作,努力不懈,就得三大功,榮獲寶星勛章。
急診部充滿挑戰,得面對並處理患者瞬息萬變的狀況。當時全台灣的急診室都處於混亂狀態,醫師們輪流值班,科別間的責任劃分不明,常常導致病人被推來推去。直到1998年,衛福部才正式承認急診專科,急診醫師終於成了病人的第一線守護者,負責為病人分診,提供急救處理,這對病人來說是一大福音。
在急診部,他經歷內科、小兒科、外科、婦產科等多領域的訓練,最終成了一位全科急診醫師。
但隨著急診部資源的重新分配,引發其他科別的不滿,醫院內部也因此產生一些爭議。此外,急診部經常面對病人的投訴,病患不滿處理不當,這些問題讓他的壓力倍增。即便如此,他仍然堅持在三總急診室奮鬥了十年。
振興醫院:從零到一的急診發展
十年之後,他決定換個跑道,離開三軍總醫院,轉而前往台北振興醫院。當時,振興醫院的急診室幾乎空蕩蕩的,他是這裡的第一位急診主治醫師。在振興醫院22年的歲月裡,他從每天僅有三十五位病人的窘境開始,一步步帶領著急診室成長,直到病人數量提升至一百三十人,也建立了一個完整的振興急診醫療團隊。
「為什麼選擇離開振興醫院?」他坦承:「人在某個階段總會遇到瓶頸,需要新的挑戰。」於是,他轉到宜蘭羅東聖母醫院,開啟了他人生的下一段旅程。
在全台各地的急診室工作時,他觀察到急診的工作模式非常清晰,時間分配明確,不必加班或開會,讓他覺得這份工作充滿特色。作為科部主任,他可以與科主任們協商處理許多事務,這也讓他有時間參與院外的活動。從小參加童軍的經歷,讓他對活動的規劃充滿熱情,特別是如何營造活動氛圍。
小豆子醫生的醫學營教育使命
在偏鄉孩子們的心目中,林健盛是搞笑的「小豆子醫生」。「小豆子」的名號源自於他從小參加童軍活動,幽默逗趣、深得孩子們喜愛。每逢寒暑假,他都會帶著一群醫護志工,跋山涉水前往宜蘭深山的小學,為那裡的孩子們舉辦兒童醫學營。透過塑膠袋製作的巨大消化道、親手指導孩子們製作石膏模型,這位孩子王以遊戲的方式,引領他們以遊戲方式進入醫學科學,教導基本的健康知識與急救自救技能。
自2007年起,林健盛發起了偏鄉兒童醫學營,並將其視為一項長期使命。這份對原鄉的熱愛與奉獻,讓他從教育走向健康照護,15年來,他風雨無阻地深入偏鄉,從幫助幼兒到關懷長者,無一不盡心盡力。他總是微笑著說:「付出讓我快樂。」而原鄉的孩子們,也因為他的無私付出,獲得了幸福與希望。
林健盛對偏鄉的孩子有著深切的憐惜。在這些孩子們的世界裡,隔代教養的現象普遍,許多孩子甚至穿著不合腳的鞋子,生活條件的差距令人心疼。儘管偏鄉不乏課輔營隊,卻缺乏醫學與科學相關的教育資源。林健盛不僅要面對繁重的臨床工作,還得騰出時間來教學,這對他和志工團隊來說都是一項挑戰。但每當看到孩子們渴望學習的眼神,他與志工們的使命感便更加堅定,決心為這些孩子們打開醫學的大門。
累積多年的經驗,林健盛與團隊創造了豐富的「寓樂於教」教案。他編了一首CPR歌曲,讓孩子們唱著歌就能學會急救;用12公尺長的塑膠袋模擬消化道,讓孩子體驗食物在腸胃道消化的旅程,甚至使用醋來模擬胃酸、用阿摩尼亞來模擬便秘。孩子們還可以觀察青蛙心臟跳動,並學習傷口處理,透過這些生動有趣的體驗,醫學變得不再那麼深奧與遙不可及。某次颱風來襲,正好課程進行其中,家長告訴他,這是孩子第一次祈禱颱風來不要放假,因為他們不想錯過營隊的精彩課程。
兒童醫學營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改變小孩成為醫師,但林健盛深知,這項活動能在孩子心中播下醫學夢想的種子。尤其對原住民的孩子來說,醫療是一份穩定且高收入的工作,還能返鄉照顧族人健康。多年來,許多參加過醫學營的孩子,立志成為醫師或護理師,並成功考取醫護專科學校,成為醫院裡獨當一面的護理師,也能回鄉照顧自己的族人。
前排左一是宜蘭大同鄉南山國小校長陳季寧。
偏鄉遠距醫療的開創與實踐
兒童醫學營只是公益的起點。近年來,林健盛更致力於偏鄉的整體醫療服務,運用遠距醫療技術,提供長者們營養、復健與中、西醫保健等課程…‥。從急診室的生死救援,到偏鄉的醫療教育與服務,林健盛用他的一雙手,不僅救人於危難,也在偏鄉土地上灌溉遠距醫療希望的種子。
後來因緣際會,「醫生馬上看」執行長徐克宇(Michael)跟他提了想去偏鄉服務的構想,這點燃了林健盛醫師內心的新動力。他與Michael及多位醫師一起推動這個項目,選擇從羅東聖母醫院開始,連結偏鄉地區的文健站,推動遠距衛教。「未來的醫療體系必須涵蓋遠距健康教育與照護,才能真正改變偏鄉地區的醫療困境。」林健盛的實務經驗讓他有如此深刻的體會。
透過不斷的努力,他在醫療路上持續突破,推動著一個又一個創新計劃,不僅改變了自己的人生,也改變了無數病患的命運。
擔任副院長後,他開始深刻地理解醫院的運作模式,並思考如何在傳統保守的背景下,讓聖母醫院轉型。當時正值醫院成立七十週年,他抓住這個契機,與董事長和院長做了多次討論,提出成立遠距醫療中心的構想。這個計劃早在兩年半前就已經浮現,但由於疫情的影響,讓這個構想更加具有迫切性。
這個遠距醫療中心的主要目標有兩個:首先,是要延續聖母醫院服務偏鄉的傳統使命。靈醫會的使命是用醫療傳播福音,那裡有需要、就去那裡。林醫師發現目前部落的整體壽命都少於都會區10歲,原因在於貧窮與就醫不便,所以就小病忍到大病。隨著科技的進步,遠距醫療成為延續這一使命的最佳方式;第二個目標,是改善政府推行的巡迴醫療模式。雖然政府每週派遣醫生至偏鄉巡診,但醫生只能在特定的幾天內提供服務,無法做到每日或24 小時的醫療支援。
林健盛醫師認為,透過遠距醫療,可以顯著提高醫療的質與量和覆蓋範圍,病患不需要出門,只要利用手機,就能隨時與醫生進行視訊連線,快速解決醫療需求。這不僅能讓偏鄉居民得到及時的醫療服務,還能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實現醫療服務的綠色永續發展。他形容這個計畫,是將原本依賴陸地的「巡迴醫療」升級成「空中支援」,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讓醫療照護不中斷。
他強調,遠距醫療的推動需要先從基層做起。於是,他在聖母醫院內成立一個專門的小團隊,從偏鄉的衛生教育開始,逐步推動這項計畫。起初,他決定將遠距之愛公益聯盟的秘書與遠距醫療中心的秘書合作,讓兩個團隊的人員可以手把手的互相支援,輪流處理工作,確保計畫的穩步推進。
推廣偏鄉醫療服務的初步成果
從最初羅東聖母醫院的試點開始,這個遠距醫療計畫逐步擴展到全台各地。從24個站點,增加到48個、66個,最終成長到40個穩定的站點。但當發展到這裡時,他們遇到了瓶頸,如何突破現有的模式,成為了新的挑戰。
正巧,他的一位公共衛生系的老同學陳南松,剛剛被調任為南投衛生局局長。於是他向這位同學建議,可以在南投推動遠距衛教,尤其是針對偏鄉地區的醫療資源不足問題。他耐心解釋,南投的衛生所與文健站雖然都在他的管轄範圍內,但師資不足,加上偏鄉交通不便、下雨天等問題,使得講師很難到達。即使講師到了,也需支付昂貴的交通、住宿與講課費用,讓整個過程成本過高。
他建議複製羅東聖母醫院的遠距醫療模式,這樣既能大幅減少成本,又能提高服務範圍。同學聽了他的建議後,立即行動,短短幾個月內,就將南投的衛教站從40個擴展到401個據點,共約9千多人可同時上衛教課程!讓南投成為全台推動遠距醫療的領先地區。他欣喜地指出,這也完全契合南投縣長許淑華提出的「永續南投」的願景,遠距醫療正是ESG永續發展的一部分。
南投的成功經驗讓他信心大增,其他縣市的衛生局也開始前來取經。有一次,他接到苗栗獅潭鄉的電話,起初對方擔心這是一場詐騙,並不願意接受服務。他透過人脈聯繫到當地衛生所的主任,經過詳細的簡報後,當地的發展協會理事長們都大力支持這項計畫,甚至呈報給苗栗副縣長,讓整個推廣順利展開。
在澎湖,這項計畫也有了進展。澎湖衛生局長是他老同學的妻子,得到了她的全力支持,將遠距醫療服務落實到了偏遠的澎湖群島。截至目前,這項計畫已經在全台設立超過401個遠距醫療站,讓更多的偏鄉居民從中受益。
除了推動遠距醫療,他們還積極投入健康促進的工作,特別是針對偏鄉地區的長者。他們邀請全台知名講師,透過網路進行健康課程,內容涵蓋肌肉酸痛、膝蓋不適的復健方法,甚至還有控制糖尿病、預防中暑等議題。這些課程既實用又深入淺出,長者們學習後可以立即在家中實踐,效果顯著。
每當看到老師帶領長者們一起做運動時,林健盛醫師心中總是充滿欣慰,這些全國同步的課程,運用最少的資源,卻達到了最大的效果。隨著課程的擴展,林健盛醫師也開始專注於一些更具針對性的主題,如體能訓練、血糖控制與減重等,讓長者們不僅能學習,還能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健康的習慣。
在這些衛教課程之外,還進一步推動照護服務,透過募款購置多功能健康監測設備,這些設備能測量血壓、血糖、膽固醇等指標,並將數據即時上傳到雲端,讓醫生能及時查看,發現異常時會立即聯繫長者。這項遠距照護服務,幫助了無數長者及時發現潛在的健康問題,進一步提高了醫療服務的質量。
視訊醫療推動過程中的困難與堅持
然而,推動視訊醫療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受到技術、政策與民眾接受度的限制。比方說,有些人習慣使用LINE視訊,但由於缺乏加密技術,並不符合醫療服務的需求。他們選用了醫生馬上看的系統,這套系統具備錄音、錄影功能,並與健保系統相連,確保病患的隱私與安全。
他回顧一路走來的種種挑戰,從急診醫學轉到社區醫學,再到如今推動遠距醫療,他感到既感動又充滿成就感。遠距醫療不僅僅是技術的創新,更是打破偏鄉醫療資源不平等的重要途徑。正如他所相信的,這項計畫將繼續改善偏遠地區的醫療服務,讓更多人得到應有的照護。
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各項醫療照護方案,其中一個重要計劃是每年撥款一千萬元給予醫院,用於照顧特定區域的居民,並推廣視訊醫療。這項計畫的目標在於建立一個完整的照護網絡,讓醫療資源得以更有效地分配和運用,也提高醫療服務的整體質量。
對於遠距醫療的潛力,他深知目前還未被充分發掘。許多人對這種模式了解不深,甚至對它的運作機制感到陌生。在他看來,這其實是一個簡單且非常有效的系統。遠距醫療的核心在於運用大數據技術,將龐大的醫療資料有效整理,並用於改善病人的健康管理。目前,他已將這套系統應用於偏鄉和離島的公益服務。對他來說,這不是一個營利的計畫,而是一種服務他人的使命。
服務是林健盛醫師的第一目標,接著是藉由這項創新服務來引起媒體的關注,進一步推動醫療界的改變。特別是在離島推行「口袋醫師」的概念,不僅能解決當地居民的健康問題,還具有能夠吸引更多關注的極大新聞價值持。
「這一條路是必然要走的未來,即使現在是獨行,終究會是眾人隨行。」林健盛醫師的目光望向遠方,豪氣道來。
林健盛
Chien-Sheng Lin . MD .PhD.
林健盛醫師,國防醫學院畢業,現任羅東聖母醫院遠距醫療中心主任。他成長於台北萬華,童年生活困苦,卻激發出他對醫療的熱愛與堅持。他不僅是急診醫學專家在急診室拯救無數生命,還積極推動遠距醫療及偏鄉兒童醫學營,致力於提升偏鄉醫療資源,讓更多人受益。他的信念與行動,為台灣醫療帶來了深遠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