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吧!把醫療送上阿里山! 安欣瑜,在「嘉」尋回心的歸屬

「我不在阿里山,就在往阿里山的路上。」這句話用來形容嘉義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暨部落健康中心主任安欣瑜,再貼切不過了。阿里山鄒族出身的安欣瑜,因為父親罹癌、八八風災,人生轉了個彎。蜿蜒的山路,引領她走入自己的家鄉部落,成為族人信賴的醫師,守護族人健康。

安欣瑜現為嘉義基督教醫院的部落健康中心主任,幾乎把所有的時間投注在改善原住民健康。
(圖/安欣瑜提供)

從小養成獨立自主個性

安欣瑜出生於阿里山鄉里佳村。群山環繞的里佳村總是薄霧瀰漫,而且是全阿里山上最偏遠、最晚開發的部落。初見安欣瑜,水汪汪大眼睛,五官深邃立體。「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這句話,完全印證在她身上。但事實上,她只有一半的鄒族血統,父親是鄒族人,母親是漢族。

安欣瑜的母親來自彰化,當年看到阿里山里佳國小招聘代課老師。滿腔熱血的她,撕下佈告就跑去應徵。殊不知里佳國小太偏僻,結果她邊哭邊走三小時,才終於到學校。後來,她與一名鄒族男子相戀結婚,生下了安欣瑜及妹妹。

里佳村藏在隱密的山谷中,是阿里山最偏遠的地方。小時候道路還沒開通,安欣瑜(前)一家要走三個小時才能抵達鄰村。
(圖/安欣瑜提供)

兩人的愛情故事,在當時保守的台灣社會中,曾引起不小騷動。安欣瑜住在山上,與妹妹度過無憂無慮的童年。可惜好景不常,父母決定離婚,年幼的安欣瑜及妹妹隨著媽媽搬回彰化老家定居。

「當時的家,一切空空如也,就連家具都是阿姨捐贈。」安欣瑜說,媽媽為了一家生計,做過許多工作,包括賣蚵仔麵線、擺攤賣花等,無暇過問女兒的功課和考試成績。

安欣瑜想要去補習,媽媽看了補習費一眼,回說:「妳應該不用花這筆錢,妳自己念就好了。」望著其他同學優雅地彈琴,安欣瑜也吵著要學鋼琴,免費試上兩堂課,繳了一期學費後,媽媽說:「等妳長大,自己賺錢後再學鋼琴吧。」

在鄒族部落裡,常見的深邃五官,和一雙靈動大眼睛,到了漢人社會,卻成為撕不掉的標籤。

「三十多年前的社會風氣很保守,常有街坊鄰居看到我,很大聲的用悄悄話交頭接耳:『那是番仔囝』啦!」

常被投以異樣的眼光,安欣瑜從小就養成獨立自主的個性,努力讀書,學會為自己負責,用實力打破外界對原住民的種種刻板印象。當她考上慈濟大學醫學系時,母親還嚇了一大跳。

家庭環境養成安欣瑜(左二)獨立的個性,從小就不斷被貼標籤的她也努力考上醫學系來證明自己不輸給任何人。
(圖/安欣瑜提供)

父親癌末,人生轉了個大彎

由於母親避談往事,讓安欣瑜離開阿里山後,幾乎與山上斷了聯繫。直到就讀醫學系第七年時,某天她接到父親來電。爸爸在電話中說,嘉義的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透過胸部X光檢查出他的肺部異常。

安欣瑜安排父親到花蓮慈濟醫院就醫,醫院幾乎動用所有科別醫師幫忙,在短短兩天內完成所有相關檢查,第三天開始化療。她的父親罹患小細胞肺癌,有「老菸槍殺手」之稱,因發現時癌細胞已有7、8公分大,無法開刀,只能採取化療。沒想到,父親做完第一次化療,隔天就把所有行李打包好,跳上火車就回阿里山了。畢竟,他還是習慣山上的生活。

就讀慈濟大學醫學系,讓安欣瑜愛上花蓮,喜歡到處爬山,從事溯溪及潛水等戶外活動。畢業後,她與花蓮慈濟醫院簽約,擔任家醫科住院醫師,甚至決定要在花蓮安身立命,「本來我只想要在花蓮當醫生,過我喜歡的日子就好。」

父親後來轉診至大林慈濟醫院,治療情況原本還算穩定,但突然間有了戲劇性變化,病況變得愈來愈嚴重,經常喘不過氣來。聽到這個消息後,安欣瑜內心五味雜陳。她心想:「很害怕這次沒去陪他,會錯過最後一次照顧父親的機會;又擔心去照顧爸爸,媽媽會生氣。回想自己成長過程中,聚少離多的爸爸也沒盡到照顧女兒的責任,我的人生實在不想因他而改變……。」

儘管內心充滿矛盾,安欣瑜還是決定向院方申請留職停薪3個月,返回嘉義,陪伴癌末父親走完最後人生。沒想到,這個決定讓她的人生轉了個大彎。

安欣瑜從小跟爸爸聚少離多,但在她人生重要的場合卻沒有缺席。
(圖/安欣瑜提供)

八八風災,觸動返鄉行醫念頭

辦完留職停薪手續後,安欣瑜從花蓮搭火車南下,準備經由南迴鐵路返回嘉義。在台東都蘭某家咖啡館時,她邊喝咖啡,邊與父親通話,同時看到電視新聞報導小林村被莫拉克颱風重創,慘遭滅村。

「和爸爸講電話講到一半,突然之間就斷訊了,之後再也聯絡不上。」

安欣瑜回憶說,當時,電視新聞並未報導阿里山的受災情況。後來,她才知道,通往阿里山之路柔腸寸斷,許多族人被困在山上,完全失聯,山上情況一切未知。

抵達嘉義後,安欣瑜心急如焚,到處打聽阿里山的情況,得知山上慘況怵目驚心,許多地方路基被掏空,整整掉了兩層樓。當地青年組成臨時團隊,號召揹物資上山。她跟著徒步將物資揹進部落,只能走到山美村。距離故鄉里佳村,徒步還要兩個多小時,卻因道路全斷而無法前往。

為了失聯的爸爸與村民,安欣瑜毅然拋下一切,背著沈重的物資與村民徒步走回闊別多年的故鄉。
(圖/安欣瑜提供)

安欣瑜坦言,徒步上山救援時,眼見兒時記憶裡的美麗家鄉,如今因風災蹂躪而殘破不堪,一股熟悉又陌生的感覺襲上心頭。

「相隔多年,那是我第一次回到自己的家鄉,一切恍如隔世。原來我去過那麼多地方,卻不認識自己的家鄉。」

她突然感悟:「我完全不認識自己的家鄉。我沿途打聽爸爸的消息,那時候才發現鄒族有很多跟我一樣姓安的人。大家告訴我,我的阿公是誰?我是誰的孩子?那是第一次讓我覺得,我好想認識自己的故鄉。」

喜歡花蓮的安欣瑜,又陷入掙扎:「我到底要不要回嘉義?」然而,眼睜睜看著癌末父親,因當時阿里山對外交通全斷,竟受困山上一個月,才被醫療直升機後送下山就醫。這種煎熬心情,加上距離留職停薪的期限只剩一個月,讓她心一橫,下定決心,「當下我就告訴自己,即使必須賠違約金,也要返鄉服務!我想到阿里山工作,也想陪爸爸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為了陪爸爸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安欣瑜決定回到嘉義服務。她在臉書上寫下:「有時真想埋怨你,讓我的人生轉了個大彎,搬離阿里山後,從沒想過有朝一日會回到這兒來。」
(圖/安欣瑜提供)

其實,嘉義基督教醫院、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長期為阿里山居民提供巡迴醫療,並派家醫科醫師輪流定點駐診。八八風災後,即使道路中斷,嘉義基督教醫院仍每週派一名醫師前往阿里山災區支援看診。

當時,安欣瑜的母親早已回到阿里山上幫人經營民宿。風災後,當年嘉義基督教醫院家醫科主任恰巧就住在這間民宿。媽媽提到女兒也是家醫科醫師,想回嘉義找工作。在此之前,安欣瑜曾到嘉義多家醫院面試,也獲得錄取,卻因捨不得花蓮而作罷。沒想到,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她最終還是落腳在家鄉嘉義。

「我這輩子從來沒想過要回阿里山工作,卻因為父親癌末、八八風災而留下來,」安欣瑜直呼這就是天意!

出生在山上,成長在平地,安欣瑜(中)曾走遍台灣各地部落、在紐西蘭與毛利人在酒吧中跳Hakka、與加拿大的印第安人一起參加sweat lodge淨化儀式…原以為到哪都能落地生根的她,兜兜轉轉,最後還是在家鄉找到了歸屬感。
(圖/安欣瑜提供)

第一天上山駐診,引來好奇圍觀

嘉義縣是全台人口老化最嚴重的縣市,特別是阿里山鄉,年輕人多半下山工作,只剩下長輩守著土地。即使全民健保已開辦26年,但對阿里山偏遠地區居民而言,就醫之路仍然漫長。他們並非不願就醫,而是到山下就醫,一趟來回時間就要花上3個多小時。少一天上工,就少一天收入。萬一要住院,孩子們都外出討生活,根本無人可照顧,結果小病經常拖延成大病。

2011年,安欣瑜到嘉義基督教醫院服務,接手社區醫療業務,開啟在山美衛生室駐診生涯,每週至少一天,最多四天在山上駐診,並與其他醫師夥伴共同負責阿里山山美、新美、茶山等南三村巡迴醫療。

山下就醫的路太遠,安欣瑜與團隊們決定把醫療送上山。
(影片/安欣瑜提供)

安欣瑜回到家鄉看診,成為部落裡的大新聞。「我永遠記得,第一次看診時,診間外滿滿都是人。」她笑道,因為聽前輩說,衛生室病人並不多,一開始還覺得很納悶,

「後來才知道,他們不是來看診,而是來看我。這麼多熟悉又陌生的人歡迎我,原來我要找的答案就在這裡。過去曾遇到很多問題,我必須要從我出生的地方尋找解答。」

不過,風災後的山路很可怕。有時沒路,只能走河床,突遇風雨還會道路坍方。因此,鮮少有醫生願意冒著生命危險上山看診。那時,安欣瑜從一開始昏昏沉沉,腦袋無法思考,經常會暈車,得隨身備著嘔吐袋,到後來可以在車上看公文,甚至是累到一上車立即秒睡。

一場風雨,就有可能將細小蜿蜒的道路阻斷。但掛念著病人的狀況,醫療團隊還是常常冒著生命危險上山。
(影片/安欣瑜提供)

離鄉多年,她坦言鄒語說得不流利,「當時常有族人跟我說『我很想要生病』,剛開始我都聽不懂,總是要他們別想了,後來才知道,鄒語的『很想要生病』是我有一點生病或不適的意思。」雖然總是鬧笑話,但破破的族語意外拉近和長輩的距離,族人把她當成家人看待,有時來掛號只是為了關心她的近況,有時獵到山羌、果子狸或山豬,則會送給她當伴手禮。

安欣瑜說,山上病人以慢性病居多,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另也會處理急性醫療問題,如蜂螫、蛇咬傷等。她曾遇過一名病人帶著一條蛇來看診,雖然心裡很害怕,表面上還是佯裝鎮定,然後打開來看說:「哦,這是赤尾青竹絲。」

開啟居家醫療,走進病人家中

剛到山上駐診兼巡診時,安欣瑜發現族人因交通不便及自身醫療觀念不足,往往錯過治療先機,「而且他們很會忍痛,在醫師、醫護人員面前,不太敢問問題。」還有許多病人連到醫療站的能力都沒有,都是由家屬代為領藥。

「既然他們不方便來醫療站,我們就去家裡看他們!」

安欣瑜萌生此念頭,等待契機。2016年2月,健保署實施「全民健康保險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她第一時間向醫院申請阿里山居家醫療。在院方支持下,安欣瑜組成居家醫療團隊,帶領護理師、藥劑師、居家照顧服務員及社工一同上山,主動走入病人家中,為許多臥床、行動不便的患者解決回診不便的問題。

除居家醫療外,安欣瑜與團隊成員還耗時兩、三年挨家挨戶進行家戶健康調查,建檔成資料庫,以便後續追蹤,提供連續性照顧。

「我們會把病人列入納管,若沒來看診,就索命連環Call;找不到本人,就連街坊鄰居、親朋好友也會接到我們的電話。」

看似玩笑話,卻透露出安欣瑜與團隊成員認真的態度。

護理師林芳伃、社工藍素利、志工藥師賴順澤、和司機大哥高重英等等,都是安欣瑜山區居家醫療團隊的戰友,與阿里山的居家服務員們一起照顧山上的個案。
(圖/安欣瑜提供)

居家醫療與長期照顧結合後,更需要仰賴居服員協助。安欣瑜成立Line群組,由居服員每天回報狀況,「我中午吃便當時,常邊看他們傳來病人傷口的照片,邊給予處置建議。」

愛玉是阿里山特產。不少族人得仰賴攀爬高樹,採摘野生愛玉子,藉以貼補家用,但若未做好安全防護措施,不慎失足時,可能導致腦傷、癱瘓,甚至死亡。「大家都說阿里山的愛玉好吃,但在我看來,根本是『血愛玉』。」安欣瑜說,她的居家醫療個案中,就有一名鄒族少年因採愛玉時不慎自高樹跌落,不到30歲就因腦傷失智、脊髓損傷導致全身癱瘓,生活起居仰賴老母親照顧。

在居家醫療尚未介入前,母親開著貨車,一路顛簸數小時,載兒子下山到大醫院回診復健。

「我們團隊開始到他家看診後,媽媽終於可以稍微喘口氣,感覺輕鬆一點。其實就是這樣簡單的回應,讓我覺得居家醫療有存在必要,而且所有辛苦都是值得的。」
阿姨長期照顧臥床的兒子,還要務農賺取生活費,即便申請到了居服員的喘息服務,也毫不休息的繼續工作。
(圖/安欣瑜提供)

居家醫療時,她還會觀察患者的居家環境、生活習慣,找出其他潛在的健康威脅,「大多數老人幾乎都有慢性病,這種疾病無法cure(治癒),只能care(照護)。他們需要整體照顧,藥物只是其中一環。」

例如在巡迴醫療時,她曾遇過一名茶山村的高齡聾啞兄弟。兩人一見到她,頻頻說「每天晚上皮膚都紅癢」,她開了止癢藥也沒效。於是,她與居服員親赴家中查看,結果發現問題出在床墊,「他們家是用草蓆墊,我一翻開,發現裡面都是蟲。」一問之下才知這張草蓆已用了30年都沒換過。雖已超越醫療範圍,但她仍與社工師募資,為病人更換新床墊,皮膚病也不藥而癒。

預防重於治療,提升健康識能

除居家醫療、整合資源外,安欣瑜發現,談及健康促進,必須講求先預防,提升健康識能,才能真正解決問題。根據她長期觀察,山上許多孩子都吃錯食物,高澱粉、高熱量,蛋白質和鈣質攝取不足,結果很多人年紀輕輕就有肥胖、糖尿病等問題。

以前,她在山上做營養衛教,以富含蛋白質的雞肉為例。病人卻說:「安醫師,我每天殺雞很累耶,總不能叫我天天殺雞來吃吧?」患者一席話,讓安欣瑜開始想辦法,也體悟到建議食物攝取,要考慮到可近性,有些食物在山上買不到,必須仰賴菜車、肉車、魚車或牛奶車等行動專車來解決。因此,她深入社區,與菜車、早餐店和小吃店合作,標示哪些食物是高熱量、高蛋白質,並在部落雜貨店貼上各種健康標語。

嘉基山區醫療團隊在山美永久屋雜貨店、新美黃金階梯和茶山早餐店都有設置健康小站,不但可以測量血壓血糖,還有許多關於慢性病的衛教訊息,教大家從根本改善健康。
(圖/安欣瑜提供)

追根究柢,解決健康不平等問題

「我更想知道的是,為何部落裡會有這些健康不平等的情況?我可以怎麼幫助他們?」

安欣瑜觀察到山區偏鄉醫療資源不平等、山區高齡獨居長者等現況,並直指原鄉部落普遍存在健康不平等問題。這也是世界衛生組織十分重視的議題。

環境、經濟、地域、族群、性別、貧窮、居住、教育、職業等因素,都可能造成健康不平等。她說,一個人不健康,不一定是知識不足,而是因為沒錢就醫、路途太遙遠或社經地位低。原住民健康不平等,還牽涉到文化敏感度。

返鄉行醫後,安欣瑜致力於原住民健康研究,希望將自己所學貢獻於部落社區。近年來,她更發揮追根究柢精神,希望從根本解決問題,以徹底改善健康不平等現象,而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於是,在忙得團團轉的日子裡,她選擇再進修,北上就讀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班,期能將最進步的醫學觀念,送到部落每個角落,替山區醫療點一盞燈。「解決問題不能只看表面,要深入了解病人遭遇的問題,才能鼓勵他們愈來愈重視健康,」安欣瑜述說近年來行醫過程中最深的體悟。

安欣瑜不但攻讀公衛研究所,也常去各地演講,分享山區照護的現況與困境、原住民族簡介、文化敏感度等議題,讓大家對健康不平等的狀況有更多認識。
(圖/安欣瑜提供)

醫病也醫人,守護族人像家人

安欣瑜深耕原鄉醫療與衛教,十二年如一日,期能突破現行健保醫療架構,以人和家庭為中心,結合健康促進、居家醫療及長期照護,做到部落整體照顧。「我們做的不只是巡迴和居家醫療,還有長照、健康促進、微型日照等。從預防層面做起,逐步搭起社區整體照護網絡。」她扳起手指一一細數手上的專案與工作項目。身為嘉義基督教醫院部落健康中心主任,她不只關心族人的病痛,也照顧他們的心情與生活。

返回里佳的這趟旅程,安欣瑜找回了自己的歸屬感,也決定翻轉醫療的不平等,讓族人們也能找回健康。
(圖/安欣瑜提供)

在偏鄉推動全方位醫療,過程雖艱辛,卻甘之如飴,「因為守護的族人,就像家人、朋友。」安欣瑜坦言,偶爾也會想要放棄,但內在平靜很重要,所謂修身齊家平天下,聽起來或許老掉牙。可是,不管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先照顧好自己和家人,行有餘力,才能照顧他人。

「我並不是在做很偉大的事情,我只是在自己能力以外再多做一點,這樣才能夠持之以恆。」

回「嘉」生活不知不覺已逾12載,族人的關懷與愛護,交織成一張綿密的大網,讓安欣瑜心甘情願留下來。在她心中,到阿里山行醫,學會真正做一個醫師,也找回自己和家鄉的連結,「如今,阿里山已經是我待最久的地方,也是我終於找到歸屬感的地方。」


安欣瑜

HSIN-YU AN, M.D.


慈濟大學醫學系畢業,目前攻讀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班。現為嘉義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與部落健康中心主任,同時負責健檢及減重門診。

2009年八八風災時與住在阿里山上的父親失聯,參與救援隊徒步上山運送物資。感於山區醫療資源不足,決定留在嘉義照顧山區居民健康。

長期在阿里山巡迴醫療、駐診及居家醫療,希望能突破現行健保醫療架構,以人和家庭為中心,結合健康促進、醫療和長照,做到部落整體照顧。

Facebook Comments Box

Related posts

入於圍棋,出於醫學

周德陽觀照全局、洞徹未來 

見證台灣肝臟外科發展

李伯皇,台灣醫療活字典 

從「換手」到「變臉」

郭耀仁,奇幻的「醫」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