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變性者靈魂與身體合一 趙湘台,乘風破浪的老玩童

「你看,他是不是比電影明星,更像明星?」台北榮總婦女醫學部特約醫師趙湘台滑了一下手機,找出三年前po在臉書上的照片。

當時他受邀到香港參加朋友的婚禮,只見穿白色休閒西裝的新郎,濃眉大眼、斯文俊俏,不輸電影上常見到的港星。

婚禮在中環一家私人俱樂部 Eaton Club 舉行,喜帖註明賓客穿著要 smart casual(時尚休閒),趙湘台特別剪了一個「貝克漢頭」,兩鬢削薄的短髮,前端翹了起來,看起來活力十足,一點也不像快70歲的人。

趙湘台特地飛到香港參加婚禮,見證個案幸福的這一刻。他照著邀請函中的穿得smart casual,為他的重獲新生,給予最問暖的祝福。
(圖/趙湘台提供)

婚禮請來「香港白色劇團」到場表演,一群穿白色衣褲的年輕人,又唱又跳。新郎在眾人簇擁下和新娘深情一吻,看在趙湘台的眼裡,特別感動,好像自己的兒子在娶媳婦一樣。

「這新郎以前是女的。」趙湘台語出驚人,「但他的靈魂是男的,所以從香港到台灣來找我治療,經過打針、開刀,變成男生,然後娶了女生,邀我到香港參加他的婚禮。」

他打開話匣子,娓娓道出45年的婦產科醫師生涯中,怎麼幫上千名跨性別者實施變性療程,讓他們的靈魂與肉體能夠結合,擺脫生命掙扎的漩渦,從荒涼中走出繁華的風景。

趙湘台是生殖內分泌專家,與北榮團隊一起催生出全台第一位試管嬰兒,完成台灣首次經「輸卵管精卵植入術」,更是變性療程權威。
(圖/葉大衛攝)

誤打誤撞當醫生,催生首名試管嬰兒

「我當醫生,是誤打誤撞!」趙湘台說,他小學中學生長在花蓮,父母都是公務員,家族中也沒人當醫生。當年大學聯考成績不錯,台大除了醫學系外都可錄取。最後選擇進入了創校剛滿12年的台北醫學院。雖然純粹是分數到了才念醫學系,他卻一路讀得很愉快。

當時北醫的校長,是知名的婦產科醫師徐千田,許多學生受他影響選擇進入婦產科。趙湘台起初想走精神科,在市立療養院實習時遇見不少趣事,「有個病人,他一直不敢小便。問他為什麼呢?他回我說:『我怕這尿一放下去,台北市就會淹大水!』,非常令人哭笑不得。」最後因為台北榮總婦產科錄取他,來自花蓮的孩子沒想太多,順著因緣成了婦產科醫生,至今快45年。

加入婦產科後,他很早就決定要從事生殖內分泌相關研究,也因此被選入吳香達率領的試管嬰兒小組,與張昇平、陳樹基、曾啟瑞等人在1985年共同「催生」出國內首名試管嬰兒,為台灣的不孕症治療拉開了序幕。

趙湘台(左一)是北榮試管嬰兒小組的一員,與曾啟瑞(左二)、張昇平(右三)、陳樹基(右一)一起催生出全台第一位試管嬰兒。(圖/趙湘台提供)

身為內分泌的權威,來向趙湘台求子的夫婦門庭若市。但漸漸地出現一群人,他們會一個人默默來到診間,希望他能利用專業,幫他們「回歸到靈魂的自己」。

三歲就清楚自己是誰,不改初衷

「我治療過的變性者,可能多達上千名。」趙湘台的個案囊括各行各業,從老師、政府官員、醫師、商人、網紅、作家到藝術工作者都有,更有不少人從香港、日本跨海求診,他謙虛地笑著說:「可能我在這個領域,算是全球聞名吧!」

而變性者最讓他佩服的,是不改初衷的堅持。

「從三歲開始,他們心中就非常清楚自己是誰,只是不敢講。長大了雖然知道跳出這個漩渦是很辛苦的一條路,但他們也不願讓自己後悔,希望透過醫學技術,把和靈魂衝突的東西去掉。」

「沒人知道,老天為何開了這樣一個大玩笑,給他們一個男(女)孩的靈魂,卻給了一個女(男)孩的身體。他們小時候總有一個夢,在夢中如願都成了男(女)孩,但一覺醒來依然故我。」趙湘台感慨道。

從三歲起,小孩子就知道自己的性別認同,若靈魂與身體衝突,他們會想盡辦法消除不屬於自己的部分。
(圖/Photo by Cory Woodward on Unsplash

但在社會刻板印象的壓制下,這些跨性別者不敢說出來,忍氣吞聲無法做自己,拉扯與衝突不斷折磨內心,卻永遠放不下想進行手術,回歸自己靈魂的心願。

趙湘台回憶,以前有個醫學生來向他求助,當時依法需要家長簽立同意書(現已不用)才能執行。家中獨子居然想變成女性,父母大怒,當然不同意!這位學生求助無門,不惜用刮鬍刀將生殖器割掉,最後被送醫院急診。

「聽起來有點毛骨悚然,但這孩子其實平常個性非常溫和,一點也不偏激躁進。」趙湘台說,把和靈魂衝突的器官拿掉,對他們來講非常重要。 家人好不容易同意這名學生進行手術,他在術後卻想放棄當醫生。趙湘台對他說:「你重生後,更不應該放棄從醫,要當其他個案的role model(榜樣),告訴他們跳出漩渦後能活得更好!」他受到鼓勵完成學業,如今已行醫濟世救人。

自我衝突,苦苦壓抑,卻又不被家人理解,許多性別錯置的人會用偏激的方式傷害自己,令人惋惜。
(圖/Photo by Amin Moshrefi on Unsplash

診間內也不乏年長的個案。有名成功的媒體人,為了孩子常住國外,因為孝順回台照顧父母,原本找了泰國的醫生,但因為碰到COVID-19,泰國的醫生介紹他回台灣找趙湘台,六七十歲時才決定求診變性,「一位大叔,戴著帽子、口罩跟墨鏡,在候診區一群女性中坐著,一直被大家盯著看,真的很有勇氣。」

雖然遭到全家人反對與排斥,但他還是義無反顧地抱著希望前來。 趙湘台說,年紀越小,性別的生理差異越小,所以變性手術越早進行越好。年紀大了,骨架、體態都定型後,即便動完手術,往往也沒那麼好看。但許多個案卻仍然堅持,甚至有七十歲的老先生,直到太太過世才進行手術,完成從小當女人的夢想。

聆聽這群變性者的生命故事,在各自人生舞台上一幕一幕的看過去,「事實上,是他們在教我人生,讓我學到很多。」趙湘台感恩地道。
這群人在虛假的面具下辛苦地活著,扮演社會與其他人賦予他們的角色。但無論多大年紀,他們也想作回最真實的自己。
(圖/Photo by Baran Lotfollahi on Unsplash

依法執行變性治療,怎會是「傷天害理」?

如同試管嬰兒剛問世時,曾有「違反自然」的倫理爭議,為跨性別者做變性治療的醫生,也要承受某些極端衛道人士指責為「傷天害理」、「作惡多端」。但趙湘台卻從不在意這些指責,他抱著幫助個案的初心,根據精神科醫生的診斷,依照現代醫學指引、法規幫個案們進行後續的變性療程。

在醫學上,這類人士被稱為「變性慾者」,因身體和心理認同的性別不一致,很希望去除原本的性徵。趙湘台說,他們要先經過兩名精神科醫師診斷,通過鑑定後,再轉到趙主任這裡進行療程,包括服用荷爾蒙,以及實施「性別再確認手術」(Sex Reassignment Surgery,簡稱SRS),即俗稱的變性手術。

男變女的話,需要摘除陰莖及睪丸等男性生殖器,並重建女性性器官。而女變男,則要摘除乳房、子宮、卵巢、輸卵管等器官,且將尿道拉出來讓他們可以站著小便,或更進一步讓整型外科醫生取出腿骨做人工陰莖。

「他們冒著生命危險,歷經這麼多次痛苦的手術,醫師依法用專業完成他們一輩子的夢想,怎麼會是傷天害理呢?」趙湘台為他們抱著不平。

但手術後,並不是就會迎來快樂結局,他們一輩子都要服用荷爾蒙藥物,才能持續讓身體與靈魂的性別一致。而為了讓他們健康的活下去,趙湘台會要求個案完成三件「作業」,再幫他們治療。

三件作業,皆是醫者的關懷

趙湘台的第一個作業,是希望他們回顧過往,寫下自己的生命故事。 他感嘆,他們活得很辛苦,一路充滿挫折,卻都堅持活下來了,甚至比一般人都活得還要精彩。但他們的人生路上,為了父母、親情、社會觀感,仍花了太多時間在疑惑的漩渦中掙扎。

「從漩渦中跳出來很不容易,但不跳出來又會後悔。」趙湘台說出他們的心聲。

「生命這麼短暫,未來又是這麼美麗。」趙湘台要求他們把自己掙扎、奮鬥不懈的故事寫下來,跟過去的自己和解,也鼓勵其他的父母,讓他們支持自己的孩子。

趙湘台會出三個作業給個案,並叮囑他們一定要好好完成。
(圖/葉大衛攝)

第二,要坦承告訴趙湘台怎麼過生活。他會耳提面命,用藥後需要注意什麼事項,「男人命短,女人變男人要用男性賀爾蒙,也可能會命短。」像抽煙、喝酒、肥胖等,都會增加荷爾蒙使用者的冠心症跟新陳代謝症候群的發生機率,「告訴我你們如何過日子,才不會讓我開的荷爾蒙危害你們的健康,讓我成了謀害生命的幫兇。」他嚴肅地說。

第三個作業,他要個案告訴他性生活的情況,才能教他們如何保護自己,遠離性病。趙湘台說,性是人生很正常的一部分,但變性者的性生活又很特別。例如男變女,若沒錢或不適合動手術,只能打女性荷爾蒙,肚臍以下還會是男的。他們可以愛上男人,但也不乏有人變性後愛上女孩子,成為同性戀,讓問題更複雜。

坐在診間,三個作業讓每位個案對趙湘台敞開心胸。

「聽他們說出人生中的困難,你會覺得非常感動,也覺得自己遇到的辛苦跟他們相比起來算不了什麼。」他真誠地說,背後充滿著對個案們的關懷。

不用手術也可變更性別,但社會壓力依然無解

在台灣,法律規定要接受變性手術後才能變更身分證的性別,但政府正在研議不用手術就可變更性別的可能。具體的條文雖然還沒通過,法院卻已先有判例。

2019年,有名身體是男性,性別認同是女性的跨性別者小E,向戶政事務所申請免手術將性別更改為女性,被拒絕後提起訴願、行政訴訟。法院2021年判她勝訴,認定變更性別登記時,需先摘除性器官的規定,嚴重侵害身體健康權、人格權與人性尊嚴,違反憲法比例與平等原則。當事人後來選在「國際跨性別紀念日」變更性別登記,為台灣跨性別者的人權寫下新頁。 但變性者面對家庭與社會壓力,卻依然大到無法想像。像在歐美,宗教團體反對得很厲害,甚至有人在手術後過兩天又反悔想變回來,只因承受不住周遭的眼光。但已拿掉器官不可能再變回去,非常麻煩。

台灣是亞洲第一個同婚合法化的國家,對特殊族群的人權議題也走在前面,但社會輿論與世俗的壓力還是讓這些少數族群無法自由的呼吸。
(圖/Photo by Greg Rosenke on Unsplash

而在台灣,雖然很少聽到變性後又反悔的案例,但許多變性者的配偶,也一起承受了許多社會壓力。趙湘台舉例,曾有名公務員已經娶妻生子,但孩子念小學後,他向太太坦白:「我要變回我靈魂原本的女孩。」太太雖大受打擊,仍同意老公變性,一起來門診。

但老公開始服用女性荷爾蒙後,太太卻反悔了。因為當兩人參加孩子學校的懇親會時,所有人的眼光都像是在說「他們好奇怪」。趙湘台只能好言相勸,要他穿得中性一點就好,不要讓另一半為難。

「其實男變女變性者她們內心都很簡單,手術前原本總被稱呼為先生,會希望別人喊她一聲小姐,當她收到『某某小姐收』的信件,或小孩子稱讚她漂亮時,往往高興得久久不能自已。」趙湘台說,

「所以即使不用冒險經歷手術就能換證,得到法律承認,但我的個案們都還是很想動手術,讓肉體與靈魂的性別更一致。」
不只變性者,伴侶與孩子也會受到社會上的異樣眼光,將他們壓得喘不過氣。
(圖/Photo by Danie Franco on Unsplash

視病如親,趙老爹剪貝克漢頭逗樂眾人

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許多人因此成為趙湘台一輩子的朋友。像是香港個案結婚,特別發帖子邀請他參加婚禮;而他招牌的貝克漢頭,則是由一名女變男的個案,帶著一名女伴在診間幫他剪的。

「當時街上都還看不到這種髮型呢!」趙湘台回想,起初看到鏡中的自己,哇地一聲,沒想到會剪這樣。他將照片放上臉書,沒想到獲得熱烈的回應——有人誇他「看起來好像個貝比!」還有病患說,原本和老公吵架,看到趙醫師的新髮型心情都好了,饒過老公。

燦爛的笑容搭配紅極一時的貝克漢頭,已經成為趙湘台的標準造型,待在他身邊心情瞬間都好了起來。(圖/趙湘台提供)

「人生翻個筋斗、瘋癲一次又何妨?」趙湘台笑著說,一個小改變,就能讓自己開心起來,也讓周遭蕩起歡樂的漣漪,何樂而不為?

而不只變性的個案,許多婦女也認定了趙湘台,非他不看。

有位客家老太太,久久會從苗栗來北榮看他一次門診,數年如一日。每次她都會從紅巾布包巾中,拿出一包「台酒紅麴餅乾」送給趙主任,老太太堅持見面送禮古派人情世故。

還有在金山種地瓜的婦人,每次來門診就送他一大袋自己種的的地瓜。「門診結束,我走著走著,提著那一帶地瓜,還要停下來換手,幾乎都提不動,心裡有點不捨,婦人是什麼樣的堅持,提來的…?」

被這群可愛的病人圍繞,趙湘台時刻提醒自己要將心比心,站在他們的角度來看問題。而這樣真誠互信,彼此關懷的醫病關係,正是醫學人文中最美的一抹風景。

趙湘台跟他的患者互相關心,親密得就像一家人。病患有任何問題都能找到他,但更常關心他有沒有好好吃飯、不要太忙。
(圖/趙湘台提供)

堅持好好過日子,年逾七十衝浪、風帆、潛水樣樣來

即便醫師的生活忙碌緊湊,但許多人卻不知道,趙湘台也是個熱愛運動的「老玩童」,更是一位少見的帆船選手。

「我不只念書、工作很認真,玩的時候也很拚命!」他笑著說,在花蓮長大的他,從小就熱愛運動,尤其喜歡徜徉在海裡,還曾嚮往當個水手。五十幾歲時,有次朋友邀他到澎湖玩,山水灣海灘初次接觸到風帆,從此一頭栽入,樂此不疲。

後來因為加入福隆風帆俱樂部,結識寶物鑑定專家秦嗣林等一群同好,南征北討,甚至遠赴大溪地 Borabora、東加王國…。十幾年前福隆風帆的七個人,去到琉球合資購買一艘帆船「Azur」(西班牙語「藍色」,是當年西班牙公主 Christina 結婚時,母后送她的禮物)。每年都會駕船參加「琉球王朝盃帆船賽」,除了繞島賽,還有24小時接力賽,要關掉引擎,三天兩夜從琉球一路開回基隆。

趙湘台年輕時曾嚮往當個水手,最後卻當了醫師,30年後峰迴路轉,再度操起船舵馳騁在海洋上。
(圖/趙湘台提供)

趙湘台說,很多醫生從早到晚忙著看診,反而疏於照顧自己,健康亮紅燈。所以他在中年後更注重運動養生,沒看診時就往海邊跑,年逾七十仍衝浪、風帆、潛水樣樣來,不輸年輕人。不管天氣多冷,他幾乎每天都會到圓山俱樂部游泳,也常到林口打高爾夫球。 臉書上也常見到他東奔西跑,與朋友相聚,享受美食與美酒。

「玩耍勿萌老態,生活須具童心!世界之大,值得我們努力去探索!見過那麼多困難的人生,更應該要堅持好好的過日子,才對得起珍貴的人生!」他認真地說。

不論身為醫者或是身為一個人,趙湘台這位老玩童將繼續乘風破浪,讓個案與自己都能用力活出生命的精彩!


趙湘台

HSIANG-TAI CHAO M.D., Ph.D.


婦產科名醫,生殖內分泌權威,變性個案治療超過1000人。

花蓮出生長大,從小親海,立志當水手。參與北榮試管嬰兒小組,催生出台灣首名試管嬰兒後,又完成台灣首名經「輸卵管精卵植入術」誕生的寶寶。關懷弱勢,投入性別認同障礙與變性人治療,讓他們靈魂與肉體不再衝突。

熱愛帆船運動,與友人一起合購二手帆船「Azur」,常乘風破浪參加比賽。貝克漢頭為其招牌造型,讓患者與周遭的人看到皆會心一笑。

Facebook Comments Box

Related posts

用心傾聽,溫暖陪伴

陳乃菁,失智照護不孤單

入於圍棋,出於醫學

周德陽觀照全局、洞徹未來 

見證台灣肝臟外科發展

李伯皇,台灣醫療活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