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和謙醫師
這週末下台中,跟不同團的人聊天、交流、上課,有許多體會與感觸,偏敏感的交流也不少。
其中一點是,與同儕比較收入的議題。
問題是這樣的:
「學生時代,你成績/分數/排名/科系比較好,而從前一直吊車尾的同學/同伴,未來收入/薪資/資產反而比你高上許多、甚至是好幾倍、幾十倍,你會不會心理不平衡?」
標準答案是,會。
同溫層大概不少人都遇過這問題,特別是在「選志願/選科系/選科別」時,若你意圖選擇非主流、與現況不匹配的出路,身邊關心你的親友總會提醒你慎思,並建議你選擇「人多的科系/分數高的科別/行情高的科別」。
印象很深,曾在與一位補習班老師的聚餐上,向他提起台大醫學系畢業,大我四屆的學長 呂冠緯,說他最後放棄從醫,選擇踏上教育之路,進入均一教育平台工作。
老師放下手上的餐具,張大眼、掉下嘴,目光凝視眼前的我,說:
「你千萬不要學他!爸媽一定會很傷心,而且他以後一定會後悔!」
「你怎麼知道呢?」我問。
「你想想看,他爸媽養他長大,好不容易考上台大醫科,拿到醫師證書,現在突然不從醫了。你說有條件去其它領域打滾,混得不好幾年後可以再回來,但你覺得適合嗎?他回來後,他學弟妹都變成他學長姐,而未來 20 年、30 年後,從前表現比他差的同學都當上了某醫院主任、院長了,他卻沒有他們的地位和收入,你覺得他不會後悔嗎?」
雖未曾打從心裡同意過老師的話,但仍將這番話悄悄收藏至今。
如今,與曾同窗 4 年的前室友 Z 相會,光線再度透入塵封已久的記憶密盒。
6 年前畢業後,Z 未選擇留在醫院接受住院醫師訓練,也未取得專科資格,便逕行通往醫美領域發展,成為受僱醫師。
毅然決然選擇與別人不同的路。
我們偶爾聯絡、偶爾交流,得知他需面對與大多同溫層不同的迷茫,一路上也跌跌撞撞,向社會繳了一些學費。
近期他將受僱時賺來的錢,化為經營資本,開了一家醫美小店,轉身成為老闆。
他帶我去他小資而有質感的店裡參觀,分享當前經營狀況後,問起我的感受:
「你會不會覺得,看我現在的樣子與收入,心裡感到很不平衡?」
這問題來得有些猝不及防,自己一時間竟答不上來。
卻莫名聽見從前自己內心的聲音。
「他會後悔?我不這麼看!」我堅定地如此認為,卻從未當老師的面,向老師這麼說。
冠緯學長,是一路以來默默仰望的、偶像級的學長,我從不認為他會後悔,理由很簡單 ── 他很強。
強到能清晰定位自己人生目標,強到足以抵抗外界價值評判,強到能說服甚至感動親友,支持他在無人來到的曠野上,追尋太陽,向前奔跑。
強到奔跑時若跌倒受傷,自己能立刻再站起來,抖落衣褲上的塵土,自我復原後,繼續狂奔。
人人都想成為強者,我也是。
在體系競逐中成為勝利組,站上低風險、高收入位置的人固然厲害,但有的人並未順從社會壓力選擇安穩工作,而有勇氣擁抱興趣,選擇風險高、阻力大的路,我認為這更是令我敬佩的強者。
由於貪婪,所以仰望,我期許自己能跟學長一樣厲害,卻沒有他一半的勇氣。
今天問題出自 Z 之口,意義非比尋常。
我明白這問題的意思 ──
「當知道咱倆畢業出社會至今不過 6 年,而工作以來累資的資產,已經拉出幾百、甚至上千萬的差距時,我是怎麼想的?特別是 ── 當對方是我熟悉的、穿同一條褲子長大(並沒有!)的室友,是那個在班上吊車尾、曾有科目被當,每次考前都會向我要考古題答案的室友 ── 此時此刻,我究竟作何感想?」
我猛地驚醒。
沒問還沒發現呢,說不定我自己才是最想知道答案的人哪。
「好險當初我有借你考古題的答案!未來執照可以掛你那吧?」(大誤)
坦白說,我感受到一種平靜的喜悅。
喜悅,是明白你一路以來的跌撞與艱辛,以及創業經營的努力與壓力。得知熟識的你獲得資本,正朝理想前行,而且目前過得還不錯,實在令人開心。
平靜,是因為結果並未超出自己的認知。醫美行業收入多少,向來內心大概有個底。為一紙專科證書,或為培養進一步的看診能力,選擇留在醫院當住院醫師,就是要當狗、要被剝削,而收入就長那個樣子,這事也不是今天才知道。
我很高興也很感謝,自己內心修煉充足,能感到喜悅而非妒忌。也忽然明白,Z 可能是出於關心,擔心我感到不平衡,於是才主動探問。
隔日上午,坐在旅館床邊的墊子上,拿出筆電,準備晚上演講的投影片時,我又想了一遍:
「嗯…人家都已經飛天了,自己還在當總醫師打雜,現在竟又應學弟妹的邀請接了演講,自假來到異地,早上鬧鐘訂 8:30,起床沒吃早餐就在旅館趕工 rehearsal 呢!」
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已經離當初遙望的學長,更進一步了呢?
本文經陳和謙醫師授權刊登於《醫學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