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慧與遠見望向未來
文/劉宗元醫師
身為一個進階腹腔鏡手術的先驅者,我很榮幸為宋永魁教授的新書《卅年凝視:內視鏡下的婦產科微創手術》寫序言。我與宋教授的友誼始於1991年12月,當時我應他的邀請,在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和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的「腹腔鏡子宮切除術」研討會中做手術示範教學。在那次旅行中,我也在台灣的其他主要醫療中心講課,包括台大醫院和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兩年後,當時美國婦科腹腔鏡微創手術醫學會(AAGL)董事會主席Jordan Phillips和我再次被宋教授邀請到台灣擔任顧問,並參與慶祝中華民國婦產科內視鏡暨微創醫學會(TAMIG)的成立,這是亞洲第一個婦科內視鏡醫學會!
進階腹腔鏡手術不需開膛剖腹,允許在小傷口下進行腹腔內各種主要的外科、婦科等手術。通過精密的腹腔鏡鏡頭,腹腔內解剖結構和骨盆深部結構可以清楚放大到高解析度的電視螢幕上,讓整個手術團隊都能看見。這種可見性大大增強了困難手術的可行性,而且精確、高效、手術時間短,失血和手術併發症大幅減少,因體細胞肌肉和筋膜破壞引起的術後疼痛變小,更加速了重大手術的恢復時間。
令人驚訝的是腹腔鏡用於診斷的想法在20世紀初(1900年)就開始了。隨著光纖光源的進步和攝像系統的精進,到了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腹腔鏡治療術逐漸吸引到歐洲和美國的一些婦科醫生,並被用於腹腔沾黏分離、切除子宮外孕以及治療卵巢囊腫和子宮內膜異位症。然後在1980年代後期,通過腹腔鏡技術完成子宮切除術和後來的膽囊切除術使其更加蓬勃發展。
隨著1990年代腹腔鏡設備的快速研發和創新,進階的腹腔鏡手術迅速在美國婦科醫生中流行起來。不幸的,我們專科的領導者仍不信任這個創新科技並抱持著存疑的態度,直到千禧年後,他們最終才接受了腹腔鏡這項新技術的優越性。
然而在台灣的1990年代,我們很幸運的是有宋永魁教授這麼一位有智慧和遠見的領導者。從一開始,他就認知到進階腹腔鏡對病人的好處,並深信這將是手術的未來,於是熱忱地向他部裡、台灣的同事推廣婦科腹腔鏡手術。
在本書中,宋教授精心組織並記錄了台灣進階婦科腹腔鏡和子宮鏡發展的重要歷史事件。本書毫無疑問地將成為台灣現代婦科最重要的資產之一,相信它對台灣女性的健康在未來有著深遠的影響。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出發
文/歐朝士醫師
外科醫師,終極目標是希望手術能高效進行、患者術後疼痛減輕、恢復速度快,可以減少術後感染併發症,快速回到原來生活狀況。然而傳統開腹手術傷口大,患者疼痛不適、恢復期長、術後感染率高等問題揮之不去,隨著科技的進步,許多醫學前輩腦力激盪,於是微創內視鏡手術應運而生。
因為內視鏡的發展有機會與宋副院長相識,他的全力支持與多位前輩攜手推展國內的內視鏡手術技術,彼此之間的革命情感牢不可破。內視鏡手術早年便在歐美萌芽,蓬勃發展,加上器械也來自國外,技術發展更加成熟。而我們國內緊隨其後,更有多位前輩名醫將內視鏡手術技術引進台灣,本人亦有幸躬逢其盛,1990至1993年間多次受邀,返台示範腹腔鏡手術。宋副院長並在1993年成立「中華民國婦產科內視鏡醫學會」,積極推廣電視輔助式內視鏡手術以及機械手臂手術。
經過了多年的努力,逐漸開花結果,台灣的微創手術普及率已顯著提升。看到年輕一輩的新進醫者對於微創手術技術趨之若鶩、求知若渴,眾多醫療器材製造商致力於研發兼具品質、操作簡易與高效率的微創外科器械,深感欣慰。
宋副院長的行醫之路,同時也是台灣醫界的內視鏡手術發展史。他將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整理成冊,著成這本《卅年凝視:內視鏡下的婦產科微創手術》與所有後進者分享。宋副院長就像一位親切的長輩,向讀者娓娓道來這數十年內視鏡手術發展的各個重要里程碑,並且也讓讀者們可以站在這位巨人的肩膀上,透過他的視野,展望微創手術的未來!
承先啟後,更勝於藍
文/林保良醫師
近年內視鏡的發展不論在相關器械方面或在開刀技術上都有著突破性的進步,除產科的剖腹產手術以外,內視鏡手術幾乎取代了所有的開腹手術。台灣最早的婦產科內視鏡手術開始於1970年代,主要是應用於家庭計畫輸卵管結紮手術方面。1990年代,有先見之明的林口長庚醫院婦產科宋永魁主任,從美國力聘劉宗元教授同歐朝士教授多次回台指導腹腔鏡手術,奠定了台灣腹腔鏡手術堅實的基礎。我個人的專長是子宮鏡,曾在1988年應台灣婦產科總會年會的邀請回台在台北講演子宮鏡,1989年在台大醫院也作同樣講演,但真正的子宮鏡開刀示範是1991年在宋永魁主任的邀請下於林口長庚醫院開始做TCR的示範手術。以後宋永魁主任除了腹腔鏡外也大力推廣子宮鏡,為台灣的子宮鏡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71年美國婦科內視鏡學會成立,1973年日本婦產科內視鏡學會成立,20年後的1993年台灣也成立了台灣婦產科內視鏡學會,雖慢了20多年,但在宋永魁教授等人的努力領導下,青出於藍更勝於藍,把台灣的內視鏡水準推到稱冠全球的地步。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今天宋永魁教授秉承先啟後的精神出版這本《卅年凝視:內視鏡下的婦產科微創手術》,是期待透過這本書能使台灣年輕的一代了解過去創始的艱難,進而擔當發展未來內視鏡的使命。願共勉之。
台灣婦產科內視鏡曁微創醫學會30週年感言
文/宋永魁醫師(創會理事長)
台灣婦產科微創醫學會創立三十年。古聖先賢說:「三十而立」,強調這個學會立足於醫界,並有所成就。在所有同仁支持與持之以恆,持續不斷地謀求改善之下,已達到成熟的階段。
醫療的進步可用「醫方明、工巧明」來表達外科手術的藝術,而其終極目標是希望手術能夠快速、乾淨地切除病灶,傷口小來減少病人痛苦,並減少術後感染合併症或生理功能受損導致恢復期延長等問題,因此除了基礎醫學研究新知外,更需要將新科技轉移到臨床應用。
1990年代科技的進步,尤其在內視鏡影像合成及電燒機,各種器械的科技已經成熟。不斷的被引用到臨床上後,開始了傷口小、手術時間短、廣受醫生及病人喜愛的微創手術浪潮。當時在美國、日本的台灣醫生,他們在這方面也有相當傑出的成就,因此我就邀請他們來台灣推展這方面的手術,進而有了這個學會的創立。
劉宗元、歐朝士、林保良三位醫師,多次回台進行手術示範及學術演講,手把手傳授技術,激起了國內年輕醫師的熱情,一起投身參與微創手術的發展。為了滿足廣大的教學需求,1993年成立了中華民國婦產科微創醫學會,而國內對微創醫學的熱衷,尤其是年輕醫生的積極參與,也促進學會不斷地成長。
回顧30年來經歷。多位理事長卓越領導努力耕耘。
李奇龍理事長
青出於藍。推動教學訓練,積極舉辦大型國際醫學會議,示範婦科內視鏡手術與講學,將我國的內視鏡及微創手術水準提升至世界級,並有很多新創的術式,也為許多國家培育婦科內視鏡人才,比歐美有過之而無不及。2003年李奇龍醫師更成立「亞太婦產科內視鏡暨微創治療醫學會(APAGE)」,走出國際。
林武周理事長
提攜後進,促進會員權益。透過婦產科醫學會與健保局的溝通協調,爭取會員的權利,鼓勵新進會員朝微創手術領域發展,擴大吸引各級醫院的人才進入學會參與會務。林武周任內,很鼓勵會員出國參加國際會議,更鼓勵年輕醫師(住院醫師及年輕主治醫師)於會中發表研究報告,只要投稿的學術論文獲選口頭、影片或海報發表,且為第一作者或指導作者,即頒發年輕醫師一萬元獎金。
龔福財理事長
2012年9月28至10月1日,經由花蓮慈濟醫院婦產科的引介,舉辦「內視鏡大體解剖研習營」。學會安排「大體解剖研習營」時,須遵照儀禮進行。龔福財理事長請來了日本順天堂醫院准教授熊切順醫師,來年會演講並進行高難度的「深部浸潤子宮內膜異位症」手術示範,並鼓勵北部、中部、南部的年輕醫師學習。當時深入鑽研的年輕醫師們,如今已成為這項手術精湛的專家。
顏志峰理事長
美國發生「電動碎瘤器」使用的問題,此事在醫界引發廣泛討論。學會理監事會經彙整科學證據及廣泛意見交流與討論後,發表立場與聲明:婦科內視鏡微創手術的優點無庸置疑。內視鏡微創手術使用的任一器械或技術,容或有疑慮或值得改進之處,但不宜據以全盤推翻腹腔鏡手術之優點。子宮肌瘤在臨床病理的統計,約只有千分之一至三為惡性腫瘤(子宮肉癌)。不宜因千分之一至三的惡性機會,而讓所有的病友一律擴大傷口取出檢體。建議各醫療院所在術前之手術說明書中,列舉不同選項,並載明目前所知之優點及潛在風險,並由手術醫師於術前對病患說明與討論關於電動碎瘤器於術中的使用與否,再由病患於術前決定對自己最佳的選擇。
王功亮理事長
推行達文西機械手臂開刀,不只是因為坐著開刀,省力又舒服。他表示,「達文西機械手臂是AI(人工智慧)產物,十分精準,使用的安全性也比較高。」
黃寬仁理事長
他認為腹腔鏡手術事關生命安全,應有客觀認證制度。國內對許多技職工作都有認證制度,例如對廚師便有廚師證照,而內視鏡手術方面,事關生命安全,卻無認證制度。例如婦科醫師經過完整的訓練,即可成為專科醫師,但開刀的技術,可謂天差地遠,卻無認證;又如婦產科的腹腔鏡手術,只要是婦產科醫師就可以從事;美容手術更是只要是中華民國的醫師就可以做,這樣,對病人的手術安全便無法保障。
張基昌理事長
在疫情中凝聚協會的力量,秉持歷屆理事長的傳承,持續辦理教學活動與國際交流。2022年聯合APGAE舉行國際會議,將國內及亞洲專家集聚在台北,研討婦女泌尿、子宮內膜異位、不孕症、婦癌的微創手術以及人工智慧科技的應用,開啟後疫情時代的國際學術交流。
30年來廠商致力於研發品質優良,操作簡易的器械,將其應用到微創手術上面。比如機械手臂,或者是海扶刀無創消融術觀念的ㄊ引進,使得婦科手術的治療觀念不斷的演變。
由於這些微創手術的引進,改變了台灣婦科手術的方式,比如子宮切除從早期的傳統開腹手術到現在已有60%是以微創手術來完成;至於子宮外孕,更幾乎是用微創手術來執行。在經過長期的病患追蹤評估,各種婦科微創手術的規範也逐漸的形成,如子宮頸癌的微創手術已累積相當多的經驗,初期的子宮頸癌手術也都被微創手術所取代,我們可以期待未來微創手術能取代所有的傳統子宮頸癌開腹手術。
我們深刻認識科技不斷的進步,人工智慧不斷的開發,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產生新的挑戰。但只要秉持以病人最佳利益的基本觀念,應用醫學的專業知識,抱著開放的心胸探索新科技,並持續不斷地向國際學習、交流。不要滿足現狀,以實際行動永無止境地謀求改善再改善,尋求更方便、更安全的醫療技術。未來並期望學會能成立基金會,幫助年輕一代的醫師出國進修或短期訓練,持續地將最新技術引入台灣,確保病人最大的幸福。如此,今後無數的30年將在前方等待我們。
《卅年凝視:內視鏡下的婦產科微創手術》
編者:宋永魁
發行人:台灣婦產科內視鏡暨微創醫學會
出版日期:20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