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文學

巧手精雕 陳宏彰,藝術品味結合美容整形醫學

陳宏彰醫師,整形外科專家,以藝術之眼精雕醫療之美。自小對藝術充滿熱忱,後進入中國醫藥大學,最終選擇整形外科,專精顯微重建及眼周手術。陳醫師結合AI技術創新醫療應用,榮獲國家新創獎。並憑藉精細技藝,在整形外科界樹立獨特風格,追求自然之美,並致力推動台灣醫學進步與國際交流。

Read more

“穿著白袍的天鵝”

吳敏如,工作與生活美感

一般人對醫師的認知或認識,總是停留在身上穿著白袍或掛著聽診器,或者使用醫療器材耐心幫病人治療,如果你的周遭沒有醫師好友,也許會好奇醫師們走出了醫療院所,他們的實際生活可以有多精彩呢?本文採訪曾任職於台大醫院北護分院耳鼻喉科的醫師—吳敏如,與大家分享她的生活美學。

Read more

策展國寶交趾陶,推廣捐贈骨髓

林昶仲,追尋台灣人文價值

林昶仲在醫學中心工作超過二十年,同時也是台灣國寶交趾陶的策展人。這位充滿台灣人文味的醫生,現職是高雄榮民總醫院核子醫學科。身為核醫專科醫師,林昶仲在虛歲50歲生日的那一天,許願成為一位專業的工藝策展人,決心要透過展覽,讓台灣國寶交趾陶被更多人瞭解、被世界看見。

Read more

從「換手」到「變臉」

郭耀仁,奇幻的「醫」想世界

對於嚴重外傷、先天性異常或其他原因所造成的顏面及肢體重大缺損,顯微重建手術的設備與技術雖已臻成熟,但美觀及功能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最好的方法是用同樣的組織,修補同樣的缺損。」複合組織異體移植因而成了郭耀仁的夢想,「科學研究迷人之處,就在於人類追求夢想成真。」他笑著說。

Read more

屢敗屢戰,勇往前行

范綱維,吹奏國際橋牌金曲

亞運橋牌決賽一共有6圈,前3圈台灣隊一路領先。第4圈被對手反超,以30:39落敗。第5圈,他們又以38:17痛宰對手,再度超前……比賽結束,台灣隊勇奪金牌,眾人當下歡聲雷動。想起一路走來經歷的苦澀,范綱維強忍住內心的激動,直到走出會場才淚流滿面……

Read more

縫合人生,永在征途

林高田,骨科醫師玩出人生「錶」態

「打斷骨頭顛倒勇」的林高田說,他很樂觀看待自己的挫敗,也曾花時間研究《失敗學》。發現面對失敗,最好的解藥就是從中記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進而找到對的方法,做對的事情。他常以自身經驗鼓勵年輕學子,不要因一時的挫敗而放棄,只要設定目標,專心投入,就有機會扭轉劣勢、出人頭地。

Read more

為醫學埋首,因文學流浪

帥賢斌,飄撇帥一生

「當今醫療現在最大的問題是,病人失敗,但醫師成功。」他深信在救命的關鍵時刻,不能容許任何妥協的空間。當面臨抉擇時,他始終認為,醫者應要選擇那些能讓病人重獲新生的治療方法,而不是為了保全自己而選擇安全的道路——至少自己行醫至今,都是走在這條道路上。

Read more

照顧最困難的傷口

湯銘哲,實踐以「人」為本的醫學

「美國的老師把學生當朋友,台灣的老師和醫師很有權威、高高在上,學生不敢問問題,或是問題太多反而挨罵。」愛思考、愛發問的湯銘哲回想自己的求學經歷,才發現原來是台灣傳統的教育觀念,讓自己總是被貼上問題學生的標籤。「這件事情改變了我的一生。我要成為這種老師,鼓勵支持學生要有自己的想法。」

Read more

脫軌了,也能繼續向前

蔡伯鑫,給懼學孩子被理解的可能

一位病人經歷幻聽、幻覺、多重人格,甚至多次自殺未遂……她苦笑著說:「事情就是從糟糕變成難以理解。」蔡伯鑫盯著她的雙眼回答:「沒關係,我們重新讓這件事情變得一點一點能被理解。」幾次回診後,病人在診間崩潰落淚:「可以不要放棄我嗎?我真的好想活下去。覺得這話很蠢,但我真的想活得好好的……」

Read more

用鏡頭記錄南北兩極

朱建銘,走一條較少人走的路

我們常說「地球只有一個」、「大家要重視生態保育」,其實最好的生態保育教育,是引導學生走出戶外、帶領民眾欣賞生態。為什麼喜歡極地旅行?「應該是大自然的魔力吧!那空靈、潔白、寂靜的世界,對他有莫大的吸引力,想想看,一個人躺在那裡,是多美的享受,當他去越多次,越看越深入,就越欲罷不能。」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