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見教授的多重角色與貢獻
高明見教授,為臺灣神經外科與雷射醫療的先驅。曾赴東京大學和哈佛大學麻省總醫院進修,掌握前沿技術,並引進三叉神經痛電燒治療及雷射手術技術,被譽為「臺灣雷射醫學之父」。退休後,全心投入腦中風防治與衛教,推動早期篩檢和介入。他也舉辦全國優秀護理人員表揚活動,提升護理品質,貢獻卓著。
高明見教授,為臺灣神經外科與雷射醫療的先驅。曾赴東京大學和哈佛大學麻省總醫院進修,掌握前沿技術,並引進三叉神經痛電燒治療及雷射手術技術,被譽為「臺灣雷射醫學之父」。退休後,全心投入腦中風防治與衛教,推動早期篩檢和介入。他也舉辦全國優秀護理人員表揚活動,提升護理品質,貢獻卓著。
謝瀛華院長,曾在北醫及長庚大學教授老人醫學和家庭醫學,並擔任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副院長暨執行長,創立家庭醫學科。他跨足中國大陸,出任東莞台心醫院執行院長,推動兩岸醫療交流。在血液病中心的貢獻尤為突出,成功進行多次非血緣骨髓移植。他以無私奉獻精神和卓越技術,成為兩岸醫療界的楷模。
過去,宋永魁醫師孜孜不倦於精進醫術,在繁忙的醫療工作之餘,常以繪畫紓壓,用畫布與色彩表達內心的情感與思考,融合了醫學的嚴謹與藝術的自由。現在,80歲的他,將人生的酸甜苦辣化作一幅幅動人的畫作,用鏡頭捕捉與心靈共鳴的石頭眾生相,更透過佛法將包容與放下化作一段段修行的旅程。
林啓禎醫師,台灣著名骨科專家,專攻小兒骨科和步態分析。1987年,他在高燒39.5度時,成功為花蓮慈濟醫院的一名重傷患者進行手術,展現醫者仁心。他在國際上取得重要成就,曾擔任中華成棒隊隊醫,帶領團隊取得奧運參賽資格。現亦擔任秀傳醫療體系總顧問,致力提升台灣的醫療品質與病人安全。
宋維村醫師,台灣兒童精神科權威,也是自閉症關懷的先驅。成立中華民國自閉症基金會,推動自閉症納入《殘障福利法》和《特殊教育法》。致力於提升自閉症教育和社會認知,藉由世界衛生組織CST計畫,服務了全台數百個家庭。其卓越貢獻使他成為自閉症兒童及其家庭的重要支持者,推動台灣精神醫療的進步。
一般人對醫師的認知或認識,總是停留在身上穿著白袍或掛著聽診器,或者使用醫療器材耐心幫病人治療,如果你的周遭沒有醫師好友,也許會好奇醫師們走出了醫療院所,他們的實際生活可以有多精彩呢?本文採訪曾任職於台大醫院北護分院耳鼻喉科的醫師—吳敏如,與大家分享她的生活美學。
對於嚴重外傷、先天性異常或其他原因所造成的顏面及肢體重大缺損,顯微重建手術的設備與技術雖已臻成熟,但美觀及功能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最好的方法是用同樣的組織,修補同樣的缺損。」複合組織異體移植因而成了郭耀仁的夢想,「科學研究迷人之處,就在於人類追求夢想成真。」他笑著說。
從屏鵝公路一路往南迴公路走,偏鄉居民就醫路迢迢。當時恆春沒有神經外科醫師可以及時救命,救護車將傷患緊急送到枋寮醫院時已經沒有生命跡象,謝仲思看了一眼,當場淚崩。「救護車上全都是血,他的身體卻已冰冷,那是才27歲、年紀輕輕剛出道的警察啊……
「我只是個醫學生,根本就不是醫師。那個課程要我跟她聊兩個小時,聊到最後無話可聊,只好東扯西扯。我不會診斷病人、不會開刀、不會化療,我什麼都不會,但病人的卻認為我是最好的醫生。」什麼都不會人家就說你是最厲害的,如果我有某個技藝可以幫助到病人,那不就是perfect了嗎?
台灣機車事故頻繁,他看過一位三十幾歲的男性,「脛骨骨折分一到六級,他是最嚴重的六級,關節面整個炸開,四分五裂,韌帶斷掉,看了好幾家醫院都說骨頭碎到無法處理。」但詹益聖用他發明的技術將骨頭復位、修補韌帶和半月板,病患後來恢復良好,不但重返工作,還重拾熱愛的運動,更和詹益聖成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