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燒不退 醫者仁心林啓禎的醫療人生
林啓禎醫師,台灣著名骨科專家,專攻小兒骨科和步態分析。1987年,他在高燒39.5度時,成功為花蓮慈濟醫院的一名重傷患者進行手術,展現醫者仁心。他在國際上取得重要成就,曾擔任中華成棒隊隊醫,帶領團隊取得奧運參賽資格。現亦擔任秀傳醫療體系總顧問,致力提升台灣的醫療品質與病人安全。
林啓禎醫師,台灣著名骨科專家,專攻小兒骨科和步態分析。1987年,他在高燒39.5度時,成功為花蓮慈濟醫院的一名重傷患者進行手術,展現醫者仁心。他在國際上取得重要成就,曾擔任中華成棒隊隊醫,帶領團隊取得奧運參賽資格。現亦擔任秀傳醫療體系總顧問,致力提升台灣的醫療品質與病人安全。
宋維村醫師,台灣兒童精神科權威,也是自閉症關懷的先驅。成立中華民國自閉症基金會,推動自閉症納入《殘障福利法》和《特殊教育法》。致力於提升自閉症教育和社會認知,藉由世界衛生組織CST計畫,服務了全台數百個家庭。其卓越貢獻使他成為自閉症兒童及其家庭的重要支持者,推動台灣精神醫療的進步。
一般人對醫師的認知或認識,總是停留在身上穿著白袍或掛著聽診器,或者使用醫療器材耐心幫病人治療,如果你的周遭沒有醫師好友,也許會好奇醫師們走出了醫療院所,他們的實際生活可以有多精彩呢?本文採訪曾任職於台大醫院北護分院耳鼻喉科的醫師—吳敏如,與大家分享她的生活美學。
對於嚴重外傷、先天性異常或其他原因所造成的顏面及肢體重大缺損,顯微重建手術的設備與技術雖已臻成熟,但美觀及功能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最好的方法是用同樣的組織,修補同樣的缺損。」複合組織異體移植因而成了郭耀仁的夢想,「科學研究迷人之處,就在於人類追求夢想成真。」他笑著說。
從屏鵝公路一路往南迴公路走,偏鄉居民就醫路迢迢。當時恆春沒有神經外科醫師可以及時救命,救護車將傷患緊急送到枋寮醫院時已經沒有生命跡象,謝仲思看了一眼,當場淚崩。「救護車上全都是血,他的身體卻已冰冷,那是才27歲、年紀輕輕剛出道的警察啊……
「我只是個醫學生,根本就不是醫師。那個課程要我跟她聊兩個小時,聊到最後無話可聊,只好東扯西扯。我不會診斷病人、不會開刀、不會化療,我什麼都不會,但病人的卻認為我是最好的醫生。」什麼都不會人家就說你是最厲害的,如果我有某個技藝可以幫助到病人,那不就是perfect了嗎?
台灣機車事故頻繁,他看過一位三十幾歲的男性,「脛骨骨折分一到六級,他是最嚴重的六級,關節面整個炸開,四分五裂,韌帶斷掉,看了好幾家醫院都說骨頭碎到無法處理。」但詹益聖用他發明的技術將骨頭復位、修補韌帶和半月板,病患後來恢復良好,不但重返工作,還重拾熱愛的運動,更和詹益聖成為好友。
《二膽醫官》這本書記錄了沈茂昌在國共對峙的外島生活,沈茂昌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天和指揮官漫步沙灘,看到廈門方向漂來一具嬰屍,他一個箭步上前抱起,經過檢查確認已無生命後,將之安葬在島上唯一的墓地。諷刺的是,那個年代正是紅衛兵捧著《毛語錄》大搞文化大革命,而當天正好是母親節…
「醫師們當初選擇這個職業,一定都有同樣的使命,就是拯救病人生命,」程文俊說,「在這樣的共識下,我上任第一天就跟大家談醫院的走向,不用過去的損益、績效為主要考量,我希望提升品質、專業,跟社會貢獻。」他將長庚形容成一頭巨象,轉身總是會比較慢,「但他終究會轉過來。」
「一次唇顎裂手術只需一到兩個小時,卻可以重建孩子的一生。」賴瑞斌救治過的顱顏缺陷病人,有聽奧選手、疊杯冠軍、醫師、刑警、歌手、跆拳道選手及芭蕾舞老師等,他們在不同領域表現優異,無懼異樣眼光展現自我。「我希望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心中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