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關懷

讓逝者安詳,生者不痛

陳榮基,不只是安寧的推手

「不能協助病人安詳往生,才是醫療最大的失敗。」陳榮基希望醫師們將心比心,「如果他是自己的家人,你願意家人受到那麼大的痛苦嗎?」他說服醫師放下執著,有時放手才是對病人好。他設立了台大緩和醫療病房,之後更協助推動「安寧緩和條例」、「病人自主權利法」陸續通過…

Read more

代代傳承,助人最樂

杜英吉,牽領老憨入迦南

「我們到的時候,看到智能障礙的兒子全身沒穿衣服,髒兮兮的滿身屎尿,從豬圈走出來,原來他的爸爸死了,死在家裡,孩子不知道,也不會出來求助……。」這幅景象讓杜英吉久久難以釋懷,「那些無依無靠的憨兒,可以說是社會上最弱勢的一群人,他們連求救的能力都沒有,誰知道他們?誰又會去幫助他們呢?」

Read more

每道眼神,我都希望盡快回應

林易超,將愛宅配到府

花蓮從南到北幅員廣大,不少需要到宅醫療服務的患者,往往還在偏僻山區或原鄉部落。「出門一趟只能治療三個病人,賺健保少少的補助,有時候甚至會虧錢。哪有在診所裡吹冷氣,一個一個治療來得輕鬆。」林易超一語點破現實的困境,「但距離的遠近,不是用里程數就能計算得一清二楚的。」他認真地說。

Read more

跌倒了,再爬起來就好

陳奇峯,搖出熱情「生命勵」

就小兒麻痺患者來說,身體過度使用會產生損傷,不使用會肌肉萎縮、肌少症,甚至人際疏離。「我一直在想,什麼才是適度使用?怎麼使用?」直到他與太太宋立蓉第一次搭上手搖車,只要一用力就能不斷前行。宋立蓉說,「風一直打在我臉上,讓我覺得自己在奔跑,感動到一直哭、一直哭。」

Read more

做足準備,給病人最好的選擇

黃挺碩,用科技守望大基隆

外傷狀況瞬息萬變,我們不只要跟死神搶人,還要告訴死神:「Not Today!」基隆長庚的重大外傷死亡率只有16%,與醫學中心相差無幾,也成了東北角唯一一個重度急救責任醫院。黃挺碩又引入智慧眼鏡、達文西機械手臂等高科技儀器,「我希望把自己準備好,才能給病人更好的選擇。」他堅定道。

Read more

鐵道與衛生所

許乃懿,守護偏鄉兩條生命線

「衛生所與鐵道,看似毫無關聯,但對許多偏遠鄉鎮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生命線!」許乃懿正色說道,台灣尚有難以勝數的「無醫村」,如果沒有衛生所,村民可能要花好幾小時的車程才能就醫。鐵道上的小站雖然載客量不高,也只有普通車停靠,「卻是周遭村莊最穩定、最準確,甚至是唯一的公共交通工具,長者就醫、學生求學,都得倚賴它。」

Read more

不忍見到孩子受苦

黃璟隆,仁心守護兒少

家庭暴力的產生,通常發生在比較弱勢的家庭。「只要大人心情不好,就容易把小孩子當成出氣筒。經濟狀況不好,或者偏鄉的孩子們,更容易遭受不公平的對待。」這些兒少虐待的案例,每每讓黃璟隆看得怒不可遏,他握拳道:「我越來越不能忍受小孩子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他決定做出行動,改變這一切。

Read more

貢獻餘生,不會停止診治失智

曹汶龍,走進社區安老共老

以往在台北看診時,以癲癇病人為主;到了花蓮慈濟,以巴金森氏症為主,癲癇次之。「後來到嘉義大林的感覺是這裡的老人特別多,診間裡幾乎三分之二都是老人。」 尤其失智症的醫療照護資源,在偏鄉地區更顯不足,為了幫失智者及照顧者多做一些事,他走入社區,築起雲嘉地區「一條龍式」的失智照護網。

Read more

把握機會活出自己的人生

李偉強,醫衛最前線的捍衛戰士

921大地震後,身為內科醫師的他臨危受命參與災區援助,阻止傳染病發生。除了醫療義診,他還去幫忙災後復原,替小朋友們上課,安撫災民的心。一股強烈的念頭逐漸在他腦中浮現:「公共衛生政策及行動的力量,原來如此強大、有意義,一次可以幫助很多人,與醫師的臨床工作是以個人為對象完全不同。」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