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醫師,在醫學中心工作超過二十年,同時也是台灣國寶交趾陶的策展人。這位充滿台灣人文味的醫生,是高雄榮民總醫院核子醫學科的林昶仲醫師。
身為核醫專科醫師,林昶仲在虛歲50歲生日的那一天,許願成為一位專業的工藝策展人,決心要透過展覽,讓台灣國寶交趾陶被更多人瞭解、被世界看見。後來受聘台南學甲慈濟宮的葉王交趾陶策展總顧問,策劃了名噪一時的「天與地的交會──國寶葉王 VS.當代吳榮」展覽,一步步築夢踏實。談起此段因緣,其實是他認識台灣歷史人文與傳統價值的自我省思、自我追尋與自我認同歷程。
民國62年出生的他,適逢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家住台南官田──前總統陳水扁的故鄉,但從小就在高雄市鼎金國小讀書,一直被認為是成績很好的學生,所以很容易接受教育體系給的任何東西,覺得老師教的、課本寫的,都是對的。國中、高中讀位於台南柳營、已停招廢校的私立明星學校鳳和中學,高中選第三類組,歷史地理幾乎都不用上,在大學之前就是一般所謂的「好學生」。
從醉心大中華傳統到想像的幻滅
念大一那年,新黨崛起,他瘋狂地支持新黨,覺得一定要「回去看看偉大祖國」──從小課本裡寫得那麼美好的中國。「大一寒假,如願去了一趟桂林,給我很大的衝擊,明明書裡寫得那麼好,到了卻發現,事實不是如此。環境非常髒亂、生活非常落後,比台南鄉下還糟糕,甚至當地還流行吃狗肉、娃娃魚。」
由於大部分讀醫學系的同學傾向支持台灣本土,相處久了,他慢慢發現自己從小到大學校教的知識、老師灌輸的信仰,好像都有問題,有種被欺騙的感覺。醫科六、七年級需要到醫院見習和實習,因此,學校選大四升大五的暑假畢業旅行,以參訪姐妹校的名義去了趟日本,因而見識了日本的精緻文化與社會進步,也因此喜歡上日本,為深入研究日本文化,認真學習日文,日語檢定2級合格。畢業後當醫生,經濟較寬裕,出國旅遊的目的幾乎都選日本。
林昶仲還一度想到日本進修,甚至在那邊待幾年。有一回和他那台灣籍、先生是日本人的日文老師聊及日本的種種好:「有那麼多精緻文化……,你們為什麼還要回台灣定居?」她卻說:「日本是一個曖昧的民族,他們不會跟你說是或不是、要或不要,學日文不難,但要聽得懂裡面的涵義,才是最難的。我根本受不了日本。」她舉例,日本同學跟她說有空可以來家裡玩,有一次剛好在同學家附近,於是打電話告訴同學他想去她家坐坐,那位同學下來,面露不慍之色,勉為其難地帶她到住家附近一家咖啡廳聊天,「日本咖啡文化為什麼盛行?因為大家都不會讓你進到他家嘛!」
日本人的文化,跟台灣人不一樣。比如去分租套房,假設有十間房間,新租戶每一間都要去打招呼、送禮,重點不是要如何跟鄰居好好相處,而是一種儀式感、形式上的禮貌,等不租了要離開,還要挨家挨戶去謝謝人家的照顧。這些送禮、道謝的所謂鄰居,有的根本不認識、互不往來,「但就這麼詭異,太虛偽了!」
從嚮往日本精緻文化到自我的覺醒
去了幾趟中國和日本之後,林昶仲開始反思自己文化的根,驚覺台灣有很多傳統的戲曲和藝術,比如布袋戲、歌仔戲、廟宇建築、工藝,乃至於各種民俗活動,其實長期都是被貶低的,因為中國歷史的改朝換代,舉凡服裝、禮儀等所有的東西都要重新來過一次,日本的皇民化、國民黨的復興中華文化,也沿用這種手段。「到京都、奈良,日本友人會帶你去看清水寺、東大寺,因為這是他們的文化、他們的驕傲,那台灣呢?中正紀念堂或故宮?於是我們傳統精緻的布袋戲或歌仔戲,後來就慢慢沒落了。台灣很多好的傳統藝術被消滅掉了!」
林昶仲明瞭台灣人與日本人的不同之後,轉而想鑽研自己的文化,因緣際會發現交趾陶跟台灣有非常獨特的連結。 2015年文化部認定台南學甲慈濟宮的葉王交趾陶是國寶,這是一個非常具有時代意義的大事,因為認證國寶有很嚴格的標準,而林昶仲也從自我追尋中找到了認同。
葉王交趾陶的技藝傳承從中國閩粵地區輾轉到了台灣,就好比一顆種子到了台灣以後的落地生根、萌芽開花──吸取中國養分,成為台灣獨特的交趾陶文化和藝術。
於是,林昶仲發願推廣葉王交趾陶國寶。推廣過程發現知識的不足,因此報考台南藝術大學高階藝術管理碩士在職學位學程(EMAA)。也因為這一段的學習之旅,他了解到日本的近代陶瓷史及其技術的落後,日本人到台灣,發現交趾燒如此的鮮豔,要讓陶瓷鮮豔多彩是很困難的,從唐三彩到明朝青花,到了明末才有所謂的青花鬥五彩,難怪1930年日本人舉行「台灣文化三百年記念會」,將葉王標舉為台灣三百年來的製陶名匠。
交趾陶來台三百多年,早期多由唐山師傅主導製作,奠定台灣交趾陶工藝的基礎;
清朝中後期的葉王,是台灣本土交趾陶藝師最早有紀錄的。葉王本名葉麟趾,原籍福建漳州平和,清道光6年(1826─ 1887年)出生於嘉義民雄。作品署名葉王,後世尊稱王師。葉王的作品,在人物形體上既寫實又能充分表現生命感;在走獸上威勢生動不失詼諧;在花鳥博古主題上展現精緻的文化內涵。
葉王作品多分布在嘉南地區,目前學甲慈濟宮和佳里鎮興宮的建築仍留存完整的作品。慈濟宮的交趾陶是葉王於1860年左右所製作,曾於1980年時多次遭竊,久尋不獲,直至2003年才由財團法人震旦文教基金會輾轉從海外收購回台,無條件歸還給慈濟宮。慈濟宮為防再度遭竊,特別募集資金設置「葉王交趾陶文化館」,將大部分葉王的作品卸下,恆溫恆濕保存在文物館內。
葉王交趾陶 成為慈濟宮最大亮點
慈濟宮收藏葉王交趾陶作品249件,全台最多,其中「加冠、晉祿」、「合境、平安」、「胖、瘦羅漢」三組六件交趾陶,因最完整、最具代表性及其特殊歷史意義,經文化部指定為國寶,創下了國內民間典藏古物獲指定為國寶的首例。
就讀台南藝術大學研究所期間,林昶仲就像海綿一樣努力學習到非常多有關藝術的知識。這其中,包括:藝術評論讓他了解到藝術的與時俱進,會受到政治、科技、經濟、文學、戰爭等因素的影響;明清陶瓷史讓他明白中國陶瓷的演進到西方陶瓷的崛起;數位行銷讓他體會到網路的力量,原來科技與藝術可以如此完美的融合;著作權法對藝術家至為重要,財務管理不只是算帳而已。
「更重要的是,同學之間的互相鼓勵與幫助,讓我學習到很多課堂上沒有教的絕技,未來還有許多知識等著我去探索與學習。」他舉例,傑出表演藝術與策展團隊經營者的獨門心法與經驗分享,總是令人聽得嘖嘖稱奇。
至於林昶仲與吳榮的結識,就在交趾陶從國寶變成地攤貨的這段殘酷過程中。已故李登輝總統看到交趾陶的獨特性,在出訪美國康乃爾大學時,挑選吳榮的作品《九龍如意》作為台灣本土藝術的獻禮,還常以交趾陶送給邦交國政要,交趾陶因此一度引起了大家的追捧。可惜兩岸開放後,這種需要大量人工的工藝,因為有台商移到大陸製作,本來一萬元的藝品只能賣五百元,不僅是交趾陶,幾乎所有台灣的傳統工藝品都同樣遭受重大的打擊。
「台灣人沒有像日本人那樣用心去認識到自己的文化特色與價值,所以有很多傳統工藝產業都崩解了。那時大家比較崇尚琉璃,其實琉璃和台灣並沒有很深的文化連結。」與交趾陶情感日深的林昶仲發出如此的慨嘆。
慈濟宮交趾陶 首次外縣市展出
吳榮18歲拜葉王一派的林添木為師,21歲首次舉辦個展,初露身手即引起注目,30歲獲頒「民族工藝獎」,42歲入選台灣工藝研究所第五屆國家工藝獎,49歲獲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選為「臺灣工藝之家」。
林昶仲如此評價台灣交趾陶的發展:先由工藝家葉王將其落地生根,並轉化成台灣獨有的藝術,再由當代工藝家吳榮創新突破,將交趾陶帶到一個新的境界,而且從2015年策劃交趾陶展覽起,兩人更結下了不解之緣。
林昶仲是中山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的碩士,有一回他應邀到校友會演講,遇到一位學長,正巧是學甲人,還信仰保生大帝,同是台南人的他們聊故鄉談近況,講著講著就聊到慈濟宮交趾陶國寶,學長覺得原來台南有這麼多「厲害的寶貝」,於是介紹林昶仲認識學甲慈濟宮董事長王文宗,並希望促成雙方合作。
「我跟王文宗董事長說,學甲慈濟宮葉王交趾陶全台最多,共兩百餘件,擁有國寶級的作品六件,也是最多的──學甲慈濟宮已成為台灣第一個也是唯一擁有國寶級藝術品的廟宇,因此想要行銷學甲慈濟宮,一定要強調『台灣第一、國寶第一』。
他聽進去了,也很支持,就聘我為策展總顧問,後來碰到疫情,直到2022年才正式展開工作。」林昶仲娓娓道來,他在2023年9月策劃《天與地的交會 ─台灣交趾陶國寶葉王VS當代吳榮》交趾陶特展的過程與盛況。
由於交趾陶工藝大師吳榮是雲林斗六市人,經過王文宗董事長、「葉王交趾陶策展」總顧問林昶仲,及與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長陳璧君共商決定,展覽場所選在雲林文化觀光處一樓,這也是學甲慈濟宮交趾陶首次到外縣市展出。
除了推廣交趾陶,林昶仲也用心投入研究寺廟文化。在接受《醫學有故事》專訪前一天的四月十七日一大早,他還到集和宮觀賞蜈蚣陣,分享他的短視頻。
對民俗陣頭「蜈蚣陣」深深著迷
學甲慈濟宮保存國定民俗「學甲上白礁」於每年農曆三月十一日舉辦,2024年適逢四年一科的「學甲香」遶境三天,在國曆四月十七日至十九日登場,要走遍十三庄四十七個角頭,參與的各村角頭廟近六十座,真人藝閣、文武陣頭輪番登場,規模盛大。為了避免扛工仔「罷扛」的情況,廟方每天除了二百二十八名基本固定的扛工,更額外增加三十名備用人力。
這次是林昶仲連續三年參與此一盛會。2023年四月三十日 凌晨三點,他先到集和宮看蜈蚣陣的化妝,早上六點來慈濟宮。那一天,他在個人臉書寫下這一段話:「這是我第二年來學甲慈濟宮參加上白礁,比較習慣穿上祭典的衣服了。今年是上白礁獲得國定民俗活動的第一年,文化部次長(出身學甲的李連權)特別來頒發證書。次長說學甲慈濟宮擁有台灣第一國寶葉王交趾陶,現在又獲得國定民俗活動,未來希望能從市定古蹟升格成國定古蹟,將是台灣廟宇的第一,也是唯一,期待廟方繼續努力、持續加油。」
蜈蚣陣是曾文溪流域流傳的陣頭,在看不到盡頭的閣枰上,坐著一個個身著華袍、臉帶妝容的孩童,長長的隊伍在村莊或廟宇之間繞行……。因為深具傳統藝術傳承價值,具備特殊藝能表現,為學甲刈香必備的陣頭,在慈濟宮上白礁祭典中佔有重要地位,完全人工扛抬,是全台唯一,龍頭鳳尾,與其他地方不同,具在地性與特殊性,早在2009年就由台南市政府指定為宗教文化資產。
到集和宮看蜈蚣陣: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oZcgrVUIzc
步入醫學之路 從內科再到核醫
將焦點移回讀醫科、做醫師的本業,林昶仲坦承,當年考醫科、後來當醫師,主要是從眾心理所致──當時的主流思想認為聯考成績可以讀醫科就應去讀。
「一開始選內科,後來因B肝,身體無法承受熬夜,於因選擇了不用值班的科別。」
林昶仲表示,當年核醫科其實很落後,住院醫師剛從內科轉到核醫科很不適應,幾乎很少接觸病人,後來同學告訴我「沒有掌聲,就沒有噓聲」才釋懷。但這二十多年進步很多,在影像跟治療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林昶仲在當主治醫師階段,協助高榮籌備正子造影中心,學到很多行政方面的知識,2006年接任正子中心主任,覺得需要增加管理的知識,進了國立中山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認識許多不同領域的校友,也開闊個人視野。
由於是專業癌症篩檢的醫師,有許多人在沒有任何症狀的情況下,透過他的影像診斷發現癌症,進一步治療後痊癒。「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所有癌症患者能夠痊癒的主因,大部分癌症患者的存活時間也都大幅延長。但有一種癌症卻非如此,那就是血癌。血癌有許多跟其他癌症不同之處,譬如有許多幼童跟年輕的患者,很多患者病情惡化的又快又急,以及致癌機轉不清楚而無法預防。
血癌的治療方式,包括化學治療、標靶治療、放射線治療、造血幹細胞移植及支持性療法。但許多血癌患者最終仍需要造血幹細胞的移植,才有存活可能。更重要是,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成功與否,除了醫療人員的努力,更需要全民的幫助,特別是18至45歲的年輕人。
骨髓移植的成功配對 機會僅數十萬分之一
造血幹細胞移植必須要配對適合的捐贈者,機率大概是數十萬分之一,要提高配對成功率的方法就是建檔人數愈多愈好。這幾年雖然慈濟很努力推廣造血幹細胞的建檔活動,常常看到許多年邁的師兄師姐在健身房或大賣場宣導,可是願意停下腳步的人卻不多,造成這幾年建檔人數已從早期每年約2萬人降到9千多人,對於需要造血幹細胞移植的血癌患者不啻是血上加霜。我希望可以透過不同的宣導途徑,讓更多年輕人加入建檔行列,有機會救人一命。
身為一位專業癌症篩檢的醫師,林昶仲驚覺令人聞之喪膽的血癌,雖然在化療與其他治療方式持續進步的情況下,仍有許多血癌患者最終需要造血幹細胞的移植,才有機會存活下來,於是他關注造血幹細胞移植的議題。加上2015年發生「成大骨髓捐贈事件」,讓1993年成立的「慈濟基金會骨髓捐贈資料中心」(全球各國骨髓資料庫都由政府補助),在勸募骨髓捐贈時雪上加霜。
於是,林昶仲決心推動「造血幹細胞建檔推廣計畫」,和黃世志電視木偶劇團、 南藝大EMAA碩士在職專班組成「十萬青年十萬幹細胞小組」,在〈度度客〉平台發起「Give Them a Hand──伸手搶救血癌患者」,成功募資,並結合多位年輕創作者的創意與熱情,用動漫形式大聲倡議、全力推動捐贈造血幹細胞。
「Give Them a Hand──伸手搶救血癌患者」募資:https://youtu.be/CyPh8zstY3U
《Have I found you?與你的血緣–造血幹細胞資料庫創作計畫》
林昶仲擔任扶輪社社長發起此計畫,邀請南藝大羅禾淋副教授擔任計畫主持人、小說家吳曉樂創作劇本、漫畫家星期一回收日繪成漫畫,以及導演陳依純創作短片。2022年8月先在台灣美術館展出「陳依純:山鬼日傘-幻影時空的百年流轉」,講述罹患血癌小學生的故事, 2023年9月接著出版《與你的血緣:Have I Found You?》漫畫,希望透過展覽及漫畫,讓更多人了解造血幹細胞建檔的重要性,進而參與建檔。
「持續推動慈濟宮百年國寶計畫和造血幹細胞建檔推廣計畫,是我在生命歷程中自我追尋裡給自己定下的目標。林昶仲如此自我期許。
林昶仲
CHANG-CHUNG LIN, M.D.
現任高雄榮民總醫院核子醫學科主治醫師,兼任台南學甲慈濟宮葉王交趾陶策展總顧問。
從醫逾二十年,不僅在核子醫學領域內有深厚的專業,更在藝術與文化推廣方面展現非凡成就。他是台灣國寶交趾陶的策展人,帶著對台灣傳統文化深厚的情感與熱愛,致力於推廣交趾陶藝術,讓更多人認識這項珍貴的傳統工藝。同時,他也致力於推廣造血幹細胞捐贈的重要性。發起「Give Them a Hand──伸手搶救血癌患者」募資計畫,結合年輕創作者的創意,成功募資並推動捐贈造血幹細胞的宣導活動。希望能夠通過這些努力,提高建檔人數,幫助更多血癌患者找到適合的捐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