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到好好活著 紀俊麟,設計美好人生

今年台大線上開學典禮,一名大三醫學系學生致詞時語出驚人,說當年考上醫學系不開心,只為了符合父母期待,放棄原本想出國當工程師的人生,進醫學系後一度變得憂鬱又自卑。她後來和父母和解,接受他們的愛及不完美,並祝福台大新生們找到自己。

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傳統價值觀下,不只醫學生,很多人選擇就讀科系或職業時,都難免迎合父母、學校或社會的期待,為別人而活,甚至抱憾終生。

原本是急診科醫師的紀俊麟,四年前到美國史丹福大學進修,接觸到「設計思考」的創新方法,毅然決定跨領域發展,創辦沐懷管理顧問公司。他不只為自己翻轉人生,也為醫學生、醫生、退休人士等不同族群設計更符合自己需求、更快樂、更健康的人生,鼓勵他們跨出正向改變的第一步。

紀俊麟從前在急診室拯救生命,如今跨足成為「人生設計師」,教導大家如何將珍貴的生命活得更有意義。
(圖/林建榮攝)

籃球隊員家住濟世街,冥冥中走向濟世救人之路

紀俊麟是台中人,老家在濟世街。沒想過要當醫師的他,從小寫地址寫了無數次「濟世」兩字,「寫到後來也許潛移默化,覺得濟世很不錯。」

不過身高近180公分的紀俊麟,國、高中都在打籃球,成績只能說是普普通通。「我起初想,或許可以當老師,讀土木也很不錯。」高三第一次模擬考,他開始收心準備,拿到成績單嚇一跳,沒想到竟考了全班第一名,他還不可置信地跟老師確認,是不是發錯成績單了?

鄰座平時教他念書的同學是班上原本的第一名,也一直鼓勵他當醫生,說「我考第一就是以後想當醫生!」讓紀俊麟也慢慢建立信心,並浮出想當醫師的念頭,「沒想到,對方後來反而念工商管理學院,也有非常好的發展。」紀俊麟笑著回憶。

從小身高就高人一等的紀俊麟原本沒有想過要當醫師,受到同學鼓勵,找對念書的方法後才走上行醫之路。
(圖/紀俊麟提供)

在選擇未來的職業上,紀俊麟笑著說:「我家沒給我什麼壓力,因為沒人想過我可以考得上。」他也自問:「念醫學系,是因為興趣?為了錢?還是可以幫助人?」最後他務實地想,醫生這門職業還滿受尊重的,不但可幫助別人,養家活口也沒問題,他也不怕血或與人接觸。因此沒太多懸念,在錄取了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後,踏上了行醫之路。

主治醫師第二年,恩師提拔當桃醫急診室主任

從醫學生到開始行醫的過程,紀俊麟特別感謝陳文鍾和石崇良這兩位恩師提攜,不論是行政歷練或學習團隊合作,都給他很多幫助。

畢業後,他先在台大醫院急診部完成住院醫師的訓練。當時的急診部主任陳文鍾升任為署立桃園醫院院長(後來轉任羅東博愛醫院院長,如今回台大教書),延攬他到桃醫接掌急診部主任。資歷還很年輕的他受寵若驚,但基於老師對他的信任,他很快就跨越「心魔」,決定接下這個挑戰。

2008年,才32歲的紀俊麟就成為大醫院急診部主任,底下有十名主治醫師,其他科主任都比他資深且有經驗,他要不斷和他們溝通、協調,請他們幫忙。「那時真的超乎我的能力,逼得我不得不快速成長。但也因此跨年齡、跨科別,學到很多。」紀俊麟說。

三年多下來,紀俊麟經歷了國際醫療、禽流感、醫院評鑑、教學、臨床等五花八門的業務,各種挫折及喜怒哀樂都體驗過,行政歷練快速成長。

陳文鍾醫師(右三)看重紀俊麟(左三)的溝通與整合能力,提拔他擔任桃園醫院的急診部主任。紀俊麟也不負期待,快速融入後,率領團隊一起面臨各種挑戰。
(圖/紀俊麟提供)

而他最感謝的第二位恩師,是現任衛福部次長的石崇良醫師。在台大醫院急診部時,引進、推廣來自美國的醫療團隊合作概念,把溝通不那麼順暢的醫療分科制、專業制,導入團隊合作,讓科別及醫病之間更重視溝通。

「我以前在籃球隊接觸到團隊合作,後來在醫療及現在教學上,也都要團隊合作。」

站在醫療最前線,急診室體驗深刻人生

身為急診科醫師,處在醫療的最前線,紀俊麟每天都要面臨生死一瞬間的考驗,讓他對生命有深刻的體驗。尤其面對急救的失敗,更是急診科醫生們的超級必修課,會讓人有很多不同面向的省思。

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天急診一口氣來了三輛救護車,三名年紀不到十八歲的少女陸續被推進急診。她們騎機車跌落山谷,送院時已無生命跡象,狀況很不好。面對如此年輕的生命,紀俊麟忍住震撼,和同仁全力進行搶救。

匆忙趕到醫院的家長哭著問說怎麼回事,可惜盡全力急救之後,三名少女還是回天乏術,沒能出現奇蹟。面對如此悲傷的結果,「即使醫療人員也無法一下子接受,要花滿長的時間才能從激烈的情緒平穩下來,」紀俊麟說:「因為我們也是人啊。」

急診室裡雖有生離死別,但也有許多溫暖動人的時刻。圖中的阿嬤特地帶了自家種的蔥來謝謝紀俊麟與團隊幫她恢復健康。
(圖/紀俊麟提供)

「你會記住死亡的那一幕,但絕非全部!」

「你會記住死亡的那一幕,但絕非全部!」紀俊麟說,急診科醫生每天都會成功、失敗,你同時會記住挽回不了生命的痛苦以及家屬的謾罵,但當然也會遇嚴重的病患被救活而感謝你的時刻。

有一次救護車送來一個臥病的阿伯,平時靠氣切管呼吸,推進急診時臉和身體都已發紫,意識模糊,可能連換氣切管都來不及換就要一命嗚呼了。

紀俊麟當機立斷,拿出鉗子從氣切孔伸進呼吸道,碰到一團又黏又硬的東西後用力一拉,結果夾出一坨濃到化不開的痰。當下阿伯大抽了一口氣,咳了幾聲,臉色馬上恢復正常。「能救回一條生命,再累也值得!」

每天面對死亡的修煉,讓紀俊麟更能豁達地看待人生。

白天急救病患,晚上回到家,不會因為摔破盤子或是孩子作業沒寫這類雞毛蒜皮的小事生氣,會知道哪些事情對自己才是真正重要的。

感悟生命的無常,讓看似平步青雲的他,埋下在職涯中段跨領域發展轉業的種子,為自己翻轉人生。

每天面對生死大事,生活上的煩惱瑣事似乎也不需要太計較。體悟到生命的珍貴,紀俊麟特別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光。
(圖/紀俊麟提供)

史丹福教「設計思考」,也可用來設計人生

儘管急診科醫生的工作繁忙,紀俊麟仍不忘抽空進修,拿到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政大EMBA等傲人學歷。他也積極爭取出國進修的機會,大六那年到哈佛大學當見習醫生;任桃醫時,再度到哈佛進修醫學教育的課程,大大擴展國際視野。

2016年,他覺得又該充電了,於是多方蒐集資料,發現科技部有個「健康生技創新醫療計畫」,可以到史丹福大學進修一年,主軸是他很喜歡的「創新創業」。

到了史丹福,他分別到醫學院、工學院、商學院及設計學院體驗不同課程。最讓他驚訝的是,史丹福設計學院不只能設計產品,更能設計無形的東西。上課的第一天,老師給大家的第一個作業就是「設計自己這一個學期要做些什麼,完成什麼目標?」

來自不同領域的同學們有的說要每天運動讓身體更健康、有的說要每天閱讀充實知識,各自立下想要達成的事情。不過兩三週後的定期會議,說要運動的同學因為父母來美國而無法保持運動習慣,其他的同學也因為種種原因沒辦法保持進度。老師只是笑著說:「嗯,大家的藉口都滿充分的嘛。」讓大家尷尬地無地自容。在老師每週的引導之下,每位同學都破除各種藉口與障礙,在學期結束時順利完成設定的大小任務,也讓紀醫師感受到設計思考的魔力。

史丹福設計學院彙集了工程、科技、商學、醫療、健康、新創、財金、行銷、管理、媒體…等不同行業的人才,讓紀俊麟的思考從「跨團隊」進化到「跨領域」,並利用科學的方法來設計「如何思考」。
(圖/紀俊麟提供)

爾後,老師開始傳授了「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的方法學,用來討論如何設計公平正義、健康、服務、職涯、親子關係等和我們息息相關的不同議題,甚至是整個人生。他因此萌生念頭,返台後能否把設計思考的方法學廣泛應用在不同面向。

轉業開管理顧問公司,推動人生設計學院

2017年回國後,他決定創立「沐懷管理顧問公司」,打造「人生設計學院」,專注於帶領個人或團隊達成正向改變,希望能成為「美好人生孵化器」,讓每個人都擁有值得所愛的人生。

他和教育部青年署合作,負責籌辦大專女學生領導力營隊,得到不錯的迴響;也曾和康健雜誌、智榮基金會等單位合作,設計退休人士的人生設計共學課程。紀俊麟說,他等於一粒小小的種子,把在史丹佛學到的設計思考用在退休、職涯、健康等不同領域。

跨領域發展的過程,不但是個自我對話的過程,也是對自己人生的重新設計。紀俊麟自問:「我真的不當醫生了嗎?」答案並非「全有全無」,他現在仍保有情緒壓力管理及高階健康管理的門診,在台大醫學系也有急重症教育及醫學生生涯規畫等課程。

雖從急診的第一線退下,但紀俊麟用「設計思考」幫人活得更有意義,這又何嘗不是醫學中的一種關懷?
(圖/紀俊麟提供)

多出來的時間,他則投入協助個案設計他們的人生與健康。

急診的日子讓我知道生命的珍貴,而史丹福的訓練讓我知道該如何把珍貴的生命活得更有意義。

人生設計可以讓每個人活得更健康、更開心、更幸福,它不再侷限於傳統的「醫療行為」,本質其實與醫療中人性關懷的一面息息相關。

設計思考四步曲,首先從使用者需求出發

不過,「設計思考」的這套方法,到底要如何在不同領域具體落實?

紀俊麟說,不管是醫療、產品、服務或科技,常會以某個技術或專利為核心來開發,但因為這些產品沒和使用者溝通,了解他們真正的需求,結果最後都沒人使用,「即使在史丹福這種情況也常常發生。」 所以設計思考的第一步,就是要用同理心了解使用者的需求。例如可以幫使用者畫出「旅程地圖」,把從早到晚經歷過的事情畫出來;也可以透過訪談把問題一層層地剝開,問出當事者實際遇到的挑戰。「我曾經遇到一位個案,他患有長期的頭暈跟頭痛,挖掘到最後其實是他每天都在擔心公司的營運。」

透過「旅程地圖」忠實地記錄下生活上的細節,紀俊麟用醫師冷靜的雙眼診斷出關鍵的要素後,為個案開立「生活處方箋」。
(圖/紀俊麟提供)

定義問題、創意發想、執行驗證

第二個步驟是定義問題。個案或許會告訴你十幾二十個問題,但不可能一口氣全部解決,這時就要協助使用者定義出當下最關鍵的問題。以健康為例,紀俊麟曾遇到一位有睡眠、過重、三高、情緒、壓力過大的個案。將問題收斂後,發現最關鍵的原因是他太晚吃宵夜又晚睡。

第三步是創意發想,利用腦力激盪發想出更有創意的解決方式。繼續追蹤下去,發現晚吃晚睡的原因是因為生活忙碌,個案希望擁有多一點自己的時間,才會在半夜追劇打電動時,嘴饞吃了大量的垃圾食物。紀俊麟重新幫他設計一天的行程表,要他提早起床,把自由的時光移到早上。

最後一個步驟是執行及驗證。在把自己的個人時間挪到一大早後,個案發現在蟲鳴鳥叫的時刻不但不想看劇打電動,反而想去戶外跑跑步,呼吸新鮮空氣。晚吃晚睡的問題解決的同時,還養成了運動的習慣,驗證了這個方案的可行性。

希望孩子開心,不見得要念醫學系

出身醫界的紀俊麟,也曾為許多醫學生與醫師開過人生設計課程。

他以醫學生的人生設計為例,一般而言,讀醫需要熱愛生命、喜歡幫助別人,才能在這行持續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如果只是迎合家人要求、背負醫生家族的期待,其實不見得要從醫。

我常看到糾結的孩子,既不想讓父母失望,又想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在兩難之中猶豫不決。

紀俊麟也回過頭問父母為什麼要介入小孩的職涯、人生發展的決定,他們卻說:「我只是希望我的小孩開心而已啊!」但卻沒想到,介入反而造成親子關係的緊張,小孩也無法過得開心自在。

他因此鼓勵親子要透過溝通找到共識,若只是希望孩子快樂,一定要當醫生才快樂嗎?若要對社會有貢獻,一定要當醫生才可以嗎?若只是想賺更多錢,可能有比醫生賺更多錢的行業。「他是你的小孩,同時也是他自己。到底什麼時候才要放手讓孩子當自己?也許讓他當自己,他就快樂了,不需要你幫他擔心。」紀俊麟建議。

父母常會「為了孩子好」而過度干預子女的選擇,反而造成親子衝突。紀俊麟會以醫師兼設計師的身份,啟發雙方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找到平衡與共識。
(圖/林建榮攝)

醫生太過勞,更需要適時沉澱

而臨床醫療人員,雖然對健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反而常常因為太忙而沒有時間照顧自己,直到健康亮起紅燈才有時間休息。

他說,現在很流行「gap year」,不少人在大學畢業後停下來一整年,去旅行、當志工、或跨領域學習等。醫生是否也能比照辦理,暫時拋開繁忙的工作,檢視自己放不下什麼?有什麼牽絆?

身為醫師,紀俊麟最了解醫護人員在高壓緊湊的日常中,有多難抽出時間來思考甚至設計人生。因此只要醫院邀約,他一定排除萬難趕到,希望能透過科學方法幫大家多靠近理想生活。
(圖/紀俊麟提供)

「不見得要一整年,可以先從gap week甚至gap day開始,」紀俊麟說:「不管是剛畢業,或是當了五年、十年、三十年的醫生,都一定要設定一個時間讓自己停下來,沉澱一下。」

如果連停下來一天都不可能,那就要用設計思考讓消化不完的訊息、任務先減少。「不然你過的只是日子,不是生活。」

擔心追不上的3C世代,改用減法生活

他也觀察到,越來越多人有情緒壓力管理的問題。他感嘆,現在的世界變化太快,讓人有追不上的感覺,像是追不上自己設定的目標、追不上競爭者、追不上產業變化、追不上科技的新趨勢等等。

這種「追不上」的氛圍讓人感到焦躁,只好拼命用手機平板去瀏覽、吸收新的資訊,「讓自己感覺好像追得上些什麼。」

紀俊麟說:「我有很多個案、朋友、甚至我自己,都有這種一直在追的感覺。」

表面上這種狀況可能要增加自己的能力、生產更多產品,或提升服務服務才能解決;但從深層來看,這時候反而要用減法,不管是公事、個人健康或人際關係,抓到問題的最核心才能有所突破。

他建議大家靜下心來思考並設計,若只能選一個,哪種核心價值才是最終可以依賴、進化的,而不是一味求多,把事情從五個變八個,八個變十個。

用減法思考來抵抗抓不住的失落。紀俊麟也曾在TED演講中告訴大家如何設計人生,將生命活得更有意義。
(圖/紀俊麟提供)

「有些客戶會沮喪地說,他生活中的種種狀況跟挑戰環環相扣,全部都卡住了,就像一團打死結的毛線,沒有改變的可能,」紀俊麟又說:「我們會用創新的方法陪伴他們找出最關鍵的問題,重新建立新的觀點,啟發他們採取行動,進而突破迷霧,改變人生。」

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將設計思考、人生設計等創新工具,與原本的健康管理與臨床醫療專業結合起來,「希望能幫助大家,一起過著健康快樂、有高效表現的人生,」他笑著說。


紀俊麟

CHUN-LIN JENSON CHI, M.D.


斜槓的急診科醫師,「人生設計學院」院長,沐懷管理顧問公司創辦人。

32歲擔任國泰醫院汐止分院主治醫師第二年,就被拔擢擔任署立桃園醫院急診室主任。2016年到美國史丹福大學進修,隔年返台創立沐懷管理顧問公司,把史丹福「設計思考」的理念,應用於設計人生、職涯、健康、退休生活等領域,和台大、教育部、麥當勞等很多產官學單位合辦線上、實體課程或工作坊。

他希望透過史丹福大學的創新設計課程,讓大家重新找到「H-O-P-E」(希望),讓人人都擁有健康、快樂的美好人生(H:Health, Happiness and High performance)。他期許能創造機會,讓跨界人才激盪與互動(O:Opportunities),在過程中產生無限的可能性(P:Possibilities),讓參與者及使用者都得到正向改變的力量(E:Empowerment and Execution)。

Facebook Comments Box

Related posts

入於圍棋,出於醫學

周德陽觀照全局、洞徹未來 

見證台灣肝臟外科發展

李伯皇,台灣醫療活字典 

從「換手」到「變臉」

郭耀仁,奇幻的「醫」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