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鄉

  • 一群為台灣默默奉獻一生的人。無論是來自異鄉還是台灣本土,這群人本可擁有所謂「成功」的人生,卻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另一條路──奉獻與分享的傳愛之路。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家、階級、職業,用各自不同的方式來傳遞愛、散播愛,為我們見證了「給得越多,生命就越豐富」的價值觀。

  • 台北榮民總醫院新竹分院,背倚五指山,遠眺雪山山脈,層層山巒,直至大霸尖山。清晨山坳,山嵐氤氳,仙氣飄飄。7月15日星期五上午九點整,安寧居家療護團隊準時出發,這天要往山裡去,有兩位個案。在Google地圖與GPS導航都無用武之地處,一般人真的很難找到山區住家。

  • 近幾年勞動意識抬頭,爭取限制工作時間,避免過勞,醫界亦不例外。起初衛生署2013年公告「住院醫師勞動權益保障參考指引」,明訂每週工時(正常班加在院值班)不得超過八十八小時,每日工時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甲案)。顯然未能呼應年輕醫師訴求….

  • 人口老化、交通不便、醫療資源不均、罹病率高……是早期許多人的雲林印象。曾經,「就醫」在雲林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如今,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的出現,讓雲林成為中台灣醫療重鎮之一。從許多民眾只願意北上尋求名醫的現象,到臺大雲林分院在雲林構築全方位醫療環境,讓雲林居民的健康不再有後顧之憂。

  • 「在高醫期間,我有14年深入山地鄉鎮,為弱勢的居民診療,多次經歷缺水斷電的生活;而且14年中有13年的除夕都是在山地鄉過夜的」王照元49歲才開始學達文西,花了9年開了超過600例。「我是個知恩圖報的人!」王照元認為,最大的圖報,是把醫術學好,把病人治好,讓他服務的醫院發光發熱。

  • 屏東最年長的耳鼻喉科醫師,已行醫近60年。不捨身心障礙家庭的喜憨兒變老憨兒,照顧者變老、甚至過世無法照顧中高齡身障者,與太太王秀珍成立迦南身心障礙養護院,照顧54名平均年齡超過50歲的身心障礙者「我當醫生,是要服務人、幫人解除痛苦。」杜英吉牢記醫師誓言,領著弱勢一同前往應許之地。

  • 網路上人稱「小劉醫師」,在一手拿手術刀、止血鉗與繃帶剪的外科手術日常裡,另一手則抓緊空檔,書寫發生在她周遭職場的諸多不公不義,以及身為母職在家庭育兒之間的各種酸甜苦辣,並長期關注醫護勞動人權、兒童安全福祉等社會議題。著有《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跟著小劉醫師,來玩性教育翻翻書》等書。

  • 第28屆醫療奉獻獎個人醫療奉獻獎得主,曾先後於台大醫院、成大醫院服務。1996年來到當時如同醫療沙漠的嘉義,接掌嘉義基督教醫院院長18年間,率領嘉基團隊打造癌症治療中心,建構完整的安寧醫療、高齡友善健康照護服務網路,傳遞滿滿的愛與關懷。

  • 「嘉基醫院是一座花園,每個主治醫師帶領團隊,就像是一棵棵小樹。我當院長這個角色就像是一個園丁,負責澆水和施肥,讓每棵小樹向下扎根,覺得嘉基值得發展,安心留下來打拚。」陳誠仁服務嘉基逾20載,將嘉基打造為一座「無圍牆的醫院」,讓雲嘉南鄉親都能獲得良好的醫療服務。

  • 「和爸爸講電話講到一半,突然之間就斷訊了,之後再也聯絡不上。」安欣瑜回憶說:「相隔多年,我沿途打聽爸爸的消息,那時候才發現鄒族有很多跟我一樣姓安的人。大家告訴我,我的阿公是誰?我是誰的孩子?那是第一次讓我覺得,我好想認識自己的故鄉。」

Newe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