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曾基醫師
馬來世界(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的福建閩南話裡,醫師稱為「老君(lokun或logun)」,醫院則是「老君厝」,西醫師為「紅毛老君」,中醫師則是「唐人老君」。老君係外來詞,源自馬來語的dukun,是馬來世界的傳統治療師或巫醫,語言轉借過程中,D音變成L音,U音變成O音。初次乍聽老君一詞,還以為是英文locum(臨時代班的醫師)。locum本是拉丁文locus(地點)的受格,代班醫師英文全稱為locum tenens,拉丁文原意為地點維持者(place holder)。在美國,比較常用全稱locum tenens;在大英國協的國家裡,則較常用簡稱locum。
不同於每週一次固定看診的特約醫師,也不同於大醫院裡A醫師請假由同科B醫師代診的情形,locum醫師並非該醫療機構的正式員工,而是臨時從院外來支援,執行請假員工的工作。醫師請假原因多為年度休假、病假、產假、進修,甚至離職。通常診所或小醫院較有代班醫師的需求,可想而知,單人執業的診所需求較大,而偏鄉診所較難找到人選。
英國是最早實施公醫制度的國家,基層醫療由全科醫師(general practitioner,相當於美式的家庭醫師family physician)負責,對於代班醫師的規範最為完善,代班醫師的供需係透過仲介機構(locum agency)或國民保健署各地分支機構(National Health Service Regional Health Board,相當於台灣健保署各區業務組)執行。代班樣態多元,時間長短不一,難以統計。英國老牌的家庭醫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今(2022)年初刊登一篇論文,探討英格蘭地區全科醫師診所的代班醫師狀況,研究裡折算醫師工時(一位全職者每週工作37.5小時),用以量化各類統計數據,進行估算比較。在2019年度裡,高達40.8%的診所曾聘請過代班醫師,而在年底時,在相當於33,996.6位全職工作的全科醫師裡,有1,217.9位(3.58%)為代班醫師。
在台灣,代班醫師從未制度化,需求者各找門路,私下進行。以前的年代,醫院裡年輕住院醫師偶有下班到診所兼差(moonlighting)的情形。近年全民健保e化時代,病人看病需插入健保IC卡,醫師則是插入醫事人員憑證IC卡,看診資料即時上傳雲端,代班醫師若未事先向衛生局申請支援報備核准,甚易為健保署查獲,而若以他人IC卡看診,則又有偽造文書疑慮。目前診所要找代班醫師,難度更勝從前。沒有代班醫師,診所醫師一人請假,全體員工跟著休息,不僅資源浪費,對於長年就診的病人亦未盡公允,改赴他家診所就診,其他醫師並無過往病歷可參考。偏鄉幅員大,診所少,代班醫師若未能妥善解決,醫師更加卻步,視在偏鄉執業為畏途,醫療平權難以落實。
台北榮民總醫院新竹分院所在的竹東次醫療區有九個鄉鎮,除了竹東鎮與關西鎮各有43家與11家診所,尖石鄉有2家,芎林、橫山、寶山、北埔、五峰鄉各有1家,峨眉鄉則掛零,加上有些診所醫師較為資深,門診時間不長,偏鄉醫療仍須仰賴衛生所,然而今年初時,北埔與峨眉鄉衛生所醫師懸缺。平時衛生所醫師休長假時,常商請北榮新竹分院就近支援,今年更是每三個月來函,以季為單位,每週支援二至三節。今年第四季,峨眉鄉衛生所已有醫師,北埔鄉還需繼續幫忙,外科與家庭醫學科每週各一節。十月起,次世代新冠疫苗注射、流感疫苗注射、老人體檢、國小校園體檢等工作接踵而至,醫院裡家庭醫學科醫師人手不足,除非有三頭六臂,愛莫能助。一籌莫展、擬議婉拒之際,求助北榮總院家庭醫學部,林明慧主任爽快答應幫忙,指派第四年住院醫師李易錚總醫師支援,解了燃眉之急。
10月13日,李總醫師第一天支援,新竹縣衛生局企劃科黃茜莉科長與疾病管制科魏淑萍科長特地親臨北埔鄉衛生所致謝,衛生所葉俊岑護理長也稱讚李總醫師的能力與效率。衛生所門診工作不單是臨床醫療,還包括預防保健與衛生行政(例如開立各項證明書)。北榮總院家庭醫學部的住院醫師,在三年專科訓練裡,需於宜蘭縣頭城鎮、冬山鄉或三星鄉的衛生所工作六個月,對於相關業務並不陌生,加上全國衛生所的門診電腦系統都相同,李總醫師自然駕輕就熟,無縫接軌。不過還是真心感謝李總醫師,11月中下旬即將參加專科醫師甄審的筆試與口試,仍每週從台北開車來支援。
兩位科長也謝謝北榮新竹分院的長年協助,過往衛生所醫師常是公費醫師分發下鄉服務(期限兩年),近幾年公費醫師人數大減,衛生局徵才不易,還盼北榮持續幫忙。彼此也討論到新的解決模式,是否能夠比照「醫中計畫」,人事經費撥放給臨近的支援醫院,由醫院代為徵才,以醫院主治醫師身份,派駐衛生所,醫院其他醫師可代班支援,減少個別醫師過勞,加上維持薪資穩定,保障升遷進修,或能增加誘因,留才於偏鄉。茲事體大,還需從長計議。北榮新竹分院為竹東地區最大的醫院,任重道遠,攜手其他醫療院所,全力以赴,服務偏鄉民眾。
本文經陳曾基醫師授權刊登於《醫學有故事》
原文:老君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