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人間.診間」及「之間」的張院長
文/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一)揉合「醫學專業」與「人文素養」
張德明院長曾擔任三軍總醫院院長、國防醫學院院長、國防部軍醫局局長,完整歷練軍系醫療體系重要職務,二○一五至二○二○年擔任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卸任之後仍堅守崗位,繼續服務眾多患者。認識他時,就是院長,在眾多稱呼中,以院長最親切。
張院長從醫大半生,除了頂尖的醫學專業,還練就一顆貼近患者的心,因此他不只治病,還療心,兼具專業與愛心。這都要歸功於他熱愛文學、藝術,積累深厚的人文素養。
他將日常所見、所思、所感轉化為文字,發表在臉書粉絲專頁「張德明風濕病圖書館」,每篇文章還搭配畫作。二○二○年,他將文字與畫作集結成書《醫中有情: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張德明的行醫筆記》。
這兩年來,張院長又累積了許多好文與畫作,出版新書《人醫之間:張德明醫師的理性與感性》,內容分兩輯:「人間」、「診間」。「人間」寫生活中的美好、與親愛家人的相處,以及世間百態,一花一草、山邊水涯都能讓他有所觸動與省思;「診間」寫與病人之間的互動,文中不乏已跟著他二、三十年的老病人,都是因為張院長在問診之間能夠深刻體察病人的心情,幾句關切的話就化解不安的心緒。
(二)「之間」的引述
因為作者是兼諳醫學專業與人文素養「之間」的院長,想起自己初次認識「之間」這二個字的重要性。
那就是一九五七年在臺中農學院(現在的中興大學)讀大三時。國學大師徐復觀是我們的國文老師。他對我作文印象還好,就找我代為校對他即將出版的重要文集。老師的時論素以氣勢磅礡、論述強勢聞名。心中想到如果能學到一些老師的論述本領該是何等幸運。
書名很新鮮,《學術與政治之間》,我認真細讀校對,收穫重大,也真正體會到「之間」的意涵。那就是「學術」與「政治」這二個題目(領域)之間的相互關聯及相互激盪。老師居然還在自序中謝謝這個學生的校對。
三年後去美國讀書就發現,研究所中剛剛興起的「科系整合」領域(Inter- disciplinary fields),後來在我任教的威斯康辛大學經濟系,把經濟理論與教育特質結合,開設了一門「之間」的新學科「教育經濟學」(Economics of Education),就是在討論經濟與教育之間的相互關聯。一九八○年初也把「教育經濟學」介紹進臺灣幾所大學課程中。 臺灣擁有不少優秀醫師,但我們需要更多如張院長一樣,兼具專業與人文素養「之間」的醫者,那真就是提高了醫療的文明程度,更增加了病友的福氣。
引人共鳴深思的散文作品
文/梁賡義院長(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
和張德明院長認識十年餘,時任國立陽明大學(目前是陽明交通大學)校長,他是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榮陽本就一體,加上理念相同,合作愉快,而成為好朋友。
張院長從小喜歡文學藝術,愛看書、愛寫作,也愛繪畫,讀醫科卻偏愛文學。自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一職卸任後,他仍行醫不輟,當然最愛的閱讀、寫作與繪畫,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養分。
自二○一四年起,張院長即開始經營臉書粉絲專頁「張德明風濕病圖書館」,與眾多讀者分享最新的「醫藥新知」、心有所感的「心靈對話」,搭配畫作或攝影,每一則都能看見他在專業上、在生活上的用心感受與享受,而每一幅畫都有畫龍點睛之妙。我每篇必細讀,並和好友「分享」,可算是頭號粉絲。
二○二○年,他將多年來在粉絲專業上發表的文章與繪畫集結成書:《醫中有情: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張德明的行醫筆記》,這些觸動他的大小事化成優美的散文,讓人體悟到,要成就一位好醫師,專業之外,不能沒有人文素養。
時隔兩年,他再推出新書《人醫之間:張德明醫師的理性與感性》,內容分為「人間」、「診間」:「人間」寫生活中的點滴、行旅間的感動、親愛的家人、疫情下的體悟、對自然的禮讚;「診間」用幽默細膩的筆,描繪形形色色的病人,在專業的診療之外,他用溫暖機智的話語,化解病人的憂慮,為他們帶來無限的勇氣。
讀張院長的〈享受?退休?〉特別有感。再過幾個月就將卸任現職,朋友說:「恭喜,退休是人生大事,要幫你慶祝一下。」我的回應是:「卸任不是退休,希望仍有機會做些有意義的事。」如文中所言:「什麼叫退休?……什麼叫享受生活?……我一直都很享受好嗎!」年齡只是一個數目字,保持年輕的心,比什麼都重要。整本書一路讀來,有太多的共鳴! 讀張院長的書,每一時刻都認真感受,才能有這樣觸動人心的文字。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散文作品。
以畫配文,寫真實的生命與生活
文/張德明
持續不斷的寫作,好像是一種美德,當然不是指道德崇高或文采豐盈,而是那種鍥而不捨的興致和態度。
有所觸動後,彷彿在迷霧中穿梭,非經苦其心志、空乏其身,才得堅持循著一盞燈破繭而出,用文字解剖一段時間、一個具象,或一種情緒,好像劃破長空摘星,又像劈開碧海取珠,然後才大珠小星落玉盤的集錦成文。重要的是,在空、盈之間輪迴後的滿足和愉悅。繼上一本《醫中有情》後,又再次出書了,真的欣喜莫名。
持續不斷的寫作,其實也是自我療癒的方式,人有七情六慾,對萬事萬物的所見所思,鬱積成心中塊壘,吐而後暢;而在文字間的咀嚼拿捏,直到化成黑字,才知什麼是嘔心瀝血,也或根本信手拈來,若偶有共鳴,當然喜不自勝。
人間,是萬物幻化的場域,一沙一世界、一木一浮生,有春夏秋冬、有喜怒哀樂、有悲歡離合、有蟲鳴鳥叫、有花開花落、有日出月落、有燈明燈滅、有是非對錯,當然也免不了快意恩仇。在時光與歲月裡、在美麗與哀愁間,無論如何,剎那的悸動,儘管一瞬,已是永恆。
在這個時光間歇錯流的萬花筒中,我們會感受到一些成長或墜落的訊息,有喜有悲,有歡有痛,但這就是真實的生命與生活。
人間,如在棋局裡,恍惚間,不知道是下棋的人還是棋子,或者時有角色互換,或根本局外的遊遊蕩蕩;我撕心掏肺的訴說,也只是想讓自己感動再感動別人,讓世界充滿真善美,或體認真善美。
診間,則是社會的縮影,各式樣的人擁擠排列,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性別、不同的種族、不同的職業、不同的個性、不同的背景、不同的際遇,相同的是都帶著疑惑痛苦而來。醫者能做的,常也只是減輕而已。像啜飲一杯咖啡,有苦澀、有回甘、可能滾燙、可能冰涼,但卻都是生老病死的大事,喝下去,但盼能調和得入口平順、舒暢淡逸。
一個假日上午,走進住家附近的咖啡館,入口處放了幾本書和雜誌,還有一些小陶藝。隨手翻閱一本李知彌先生著的精裝書,一首老詩配上一幅新畫,很喜歡,顧不得咖啡,當場囫圇吞棗。而後,就學著以畫配文,享受那種心動兩次的感覺。
小學時,老師要我們畫出「踏花歸去馬蹄香」的詩句。畫馬容易,比犬臉長一些,尾巴也長一些、鬆散一些,只是不知如何表達那份詩意。後來知道,原來這招是喜好藝術的宋徽宗,規定畫家要進入畫院,必須經過此類考試,以古人詩句為題,由宋徽宗自己主考、評畫。這方法考驗著書畫詩文,既有挑戰也饒富趣味,當然也就樂於不斷嘗試並突破。
其實從小喜歡塗鴉,但從沒認真學過,當然也是「沒時間」給了疏懶的藉口,反正只是原子筆、水彩筆的交替,抱著單純抒發的心境,故能樂此不疲。
有病人來說,好喜歡診間故事,但不要寫我噢。其實診間如同人間,每個人都是一本書,都好多的故事,我們在故事中學習、在悲歡離合間成長,若有所悟、若有所成。我應都已盡力隱晦其人,或只有本人才能對號入座。對讀看的路人,只在取其弦外之音。
這本書的出版,首先要感謝天下文化的社長林天來先生,當時傳告心願,立獲正面回應。當然更需感謝天下文化的創辦人高希均教授和王力行發行人,他們所寫的書皆引領當代思潮,都是劃時代具代表性的大作,能接受這種小品,非常難能可貴,尤其高教授願兩度為序,美言一再,實深感榮寵。
梁賡義先生是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也是中央研究院院士,深受學界景仰。我習慣稱他校長,因在他擔任陽明大學校長時,我是臺北榮總院長,兼陽明大學副校長,山上山下,相互砥礪,情深義重。梁院長慨允為序,適為多年情誼再留一見證。
此外吳佩穎總編輯,謙謙君子卻學富五車,為書冊挑選了一個響亮且富意涵的名字《人醫之間》,聽聞後當場驚豔,並欽佩其對文學的敏銳與涵養。
而我的書,天下文化每次都託付給陳怡琳主編負責編排。她秀外慧中且深富耐心,具有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我的文字能讓其益增光彩的似乎也唯有她,在此一併致謝。
散文成冊出書,真是美好的一天,也祝福大家一切美好,更盼望讀者能有所獲,且心有戚戚。
《人醫之間:張德明醫師的理性與感性》
作者:張德明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2/10/31
購買連結:博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