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文通
「心態,決定療效!」
在行醫多年後,振興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吳孟庭深刻體會,技術再精準、準備再充分,患者的心理狀態仍然是影響療效的關鍵因素。
在吳孟庭醫師眼中,臺灣知名攝影家蔡榮豐正是一個積極心態帶來正向療效的範例。而在蔡榮豐心目中,吳孟庭醫師則是一位兼具專業與親和力的醫者。在吳孟庭為蔡榮豐治療的這段療程中,他們建立了深厚的信任關係,不僅共同見證了「心態,決定療效」這句話的真實性,也藉由良好的醫病互動築起了珍貴的情誼。
蔡榮豐因長年背負超重的攝影器材,導致椎間盤嚴重磨損並壓迫神經,使得日常生活飽受劇痛折磨。幸運的是,他遇到了吳孟庭醫師。在吳醫師精湛的技術與細心的照護下,手術圓滿成功,蔡榮豐得以擺脫多年痛苦。術後,他充滿感恩地說:「吳醫師不僅讓我們看到了醫學的力量,更讓我們感受到醫者的溫暖。他的手術就像一道光,為我帶來健康與希望。」

術前透明溝通是信任的基石
術前,蔡榮豐夫婦多次與吳孟庭醫師討論手術方案,細心詢問每個步驟的細節。例如,他們會提出:「骨刺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神經被壓迫會引發這麼劇烈的疼痛?」吳醫師耐心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講解病理,並輔以影像資料說明,務求讓患者對治療過程完全放心。這樣的透明交流,讓蔡榮豐對手術的信心倍增,也讓吳孟庭醫師在手術計劃中更加掌握了每個細節的準確性。
術後,蔡榮豐遵照醫療團隊的指導,積極復健,並保持樂觀的心態。同時,他的妻子蔡青樺無微不至的支持、陪伴與照顧,為他的恢復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力量。這樣的正向互動,使得他的康復速度遠超預期,生活品質也顯著提升。
吳孟庭醫師表示,蔡榮豐的積極態度讓醫療團隊更有動力,全力以赴確保治療效果。「當然囉,家庭的支持對於患者術後的心理穩定與身體康復至關重要。」吳醫師笑著看著蔡榮豐、蔡青樺伉儷。
手術結束後,蔡榮豐與吳孟庭醫師保持著定期回診的聯繫。他不僅積極分享自己的恢復心得,還主動向其他患者講述自己的手術經歷,為他們注入信心與希望。
這樣的熱忱讓吳孟庭深刻體會到:「良性的醫病互動與相互信任,才是醫療效果得以彰顯的核心所在。」

心態與療效呈現正相關
一臉瞇瞇笑的吳孟庭醫師提到,樂觀心態對療效的影響顯而易見。積極的患者通常會配合術後復健計劃,疼痛管理也更加順利,恢復速度遠高於預期。反之,負面情緒則可能成為療效的阻力。一些患者在手術前對治療抱持懷疑甚至恐懼,術後表現出更明顯的疼痛感或恢復緩慢,尤其在高齡患者中更為明顯。
他接著分享,部分年長患者因擔心風險而抗拒治療,或在術後對療效產生不必要的懷疑,進一步降低了復健的積極性,形成「恐懼—信任缺乏—恢復受阻」的惡性循環。此時,醫療團隊需透過更多的溝通與支持,幫助患者打破心理障礙,迎向康復之路。
蔡榮豐康復後,帶著攝影器材與妻子一同造訪振興醫院,向吳孟庭醫師表達感謝,還在陽光室內為醫師拍攝了一組溫馨的照片。他要用自己的專業,向這位帶來新生的醫者致敬。而吳孟庭醫師也充當起稱職的模特兒,任由蔡榮豐指揮拍照,兩人默契十足呢!
吳孟庭醫師多年行醫的經驗讓他深刻認識到,醫病之間的溝通是確保療效的重要基石。他表示:「作為醫生,我在每一次診療或手術之前,會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患者解釋治療方案的原理、目標和可能的風險。希望通過這種透明的交流,減少患者的不確定感,增強他們對治療的信任。」
吳醫師同時特別重視患者的心理需求。他會耐心了解患者的恐懼與顧慮,並以輕鬆的方式緩解他們的壓力。「對於那些情緒較為負面的患者,我會更加細心,將專業知識轉化為他們易於理解的資訊,並在交流中注入更多關懷。」他也重視與家屬的溝通,因為家人的支持往往是患者康復過程中的重要助力。

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理念
吳孟庭醫師始終堅持以患者需求為核心的醫療理念,強調不僅要解決疾病本身,還要全面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這樣的理念驅使他從專攻脊椎手術,逐步擴展專業範疇至骨質疏鬆治療與疼痛管理,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醫療服務。
骨質疏鬆是中老年人群中脊椎相關問題的常見誘因,吳醫師在行醫中發現,許多患者的脊椎問題源自骨質的退化與脆弱。為了更好地幫助這類患者,他進一步接受專業訓練,成為骨質疏鬆專科醫師。
他指出,骨質疏鬆的治療不僅是補充鈣質或服用藥物,而是需要綜合性的診斷與個性化治療計畫。他會與患者討論生活習慣的調整,例如增加日常活動量、補充維生素D,並透過定期骨密度檢測追蹤治療效果。對於已因骨質疏鬆引發脊椎骨折的患者,他會採用微創手術結合藥物治療,幫助他們改善症狀,降低再次骨折的風險。
疼痛是許多脊椎相關疾病患者的主要症狀,吳醫師指出,約80%以上的患者並不需要手術治療,而是可以透過疼痛管理提升生活品質。這一發現促使他深入研究疼痛管理的技術與方法,並累積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他表示,疼痛管理的核心在於找到疼痛的根源並針對性治療。他會根據不同的疼痛來源,採用多元化的治療手段,包括藥物注射、物理治療,以及微創介入技術如神經阻滯術或脊椎射頻燒灼術。
在治療過程中,吳醫師特別強調患者的參與度。他會向患者詳細解釋疼痛的來源,並與他們共同制定治療計畫,幫助他們對過程有更多的掌控感,減少對疼痛的恐懼,提升整體治療效果。
將骨質疏鬆治療與疼痛管理融入自己的專業領域,是吳孟庭醫師深刻理解患者需求後的自然延伸。他表示:「許多患者來找我,不僅希望解決單一的醫療問題,而是渴望一個全面的解決方案,能從根本上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
這種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理念,不僅提升了治療的效果,也讓更多患者在醫療過程中感受到關懷與尊重,真正體現了醫療的全人觀。
「早病成良醫」的生命啟蒙
作為一名醫生,吳孟庭醫師深信,自己的責任不僅是執行技術性的治療,更是幫助患者找到最適合他們的健康之道。他說:「這種以病人需求為核心的醫療模式,不僅提升了我的專業深度,也贏得了患者的信任與支持。」
在現代醫病關係日益緊張的環境下,吳孟庭醫師更加重視與患者的互動。他實踐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這或許與他早年的健康經歷息息相關。
吳孟庭醫師出生於台北榮總,那時的醫院尚未建成現在規模,只有一棟灰色的兩三層樓建築。童年的吳孟庭在石牌地區長大,從榮光幼稚園到石牌國小、明德國中,再到延平中學,一路的成長環境始終與榮總密切相連。他的母親曾是榮光幼稚園的老師,而幼稚園就位於陽明山腳下,主要服務醫院員工的子女。

吳孟庭從小就立志成為醫生,這份志向源於他的健康問題。童年時期,他因過敏性體質經常感冒、打噴嚏,甚至出現氣喘等症狀。此外,他還有先天性的心瓣膜閉鎖不全問題,需要定期前往榮總小兒心臟科就診。對年幼的吳孟庭而言,榮總不僅是治療的場所,更是他與醫療結下深厚情感的地方。
在國小一年級時,他仍需定期接受治療。醫生們的專業與關懷不僅解除了他的病痛,還讓他對這個職業充滿敬意。這份感動促使他在國小二年級的作業「吳孟庭的志願」中第一次寫下:「吳孟庭要當醫生。」自此,這個目標成為他一生的信念,同時也愛上運動。


升上國中後,課業逐漸繁重,但吳孟庭對學習的興趣逐步集中在生物和化學,特別是人體構造與運作機制,這進一步鞏固了他對醫學的嚮往。然而,這段求學之路並非一帆風順。
就讀延平中學期間,他起初成績優異,模擬考表現也穩定。然而,在最終的大學聯考中,他因心理壓力過大發揮失常,未能考上醫學系,決定先進入國立中央大學物理系就讀。這次挫敗對他而言是一次沉重的打擊,但他並未放棄,毅然在第一年結束後選擇重考。
重考的壓力、挑戰與毅力
重考的過程充滿挑戰。在第一次重考中,他成績有顯著進步,但仍未達醫學系的標準。這讓他更加堅定信念,決定再試一次。第二次重考期間,他幾乎將所有時間投入學習,甚至與外界隔絕,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家人擔心他的身心能否承受,但他心中始終堅信:「只要能實現夢想,所有努力都是值得的。」
終於,第二次重考後,他如願考上國防醫學院醫學系。那一刻,他感到所有的努力都得到了回報。他坦言,這段旅程充滿挑戰,也很煎熬,但每一次挫敗都讓他更清楚自己的目標,也學會如何面對困難與堅持到底。


回顧這段求學歷程,吳孟庭醫師感慨道:「那些曾經的困難與挑戰,讓我更深刻地理解患者在面對病痛時的無助感,也激發了我用更高的熱忱去服務患者。」
這段經歷塑造了他日後行醫的態度,不僅專注於技術上的精益求精,更將心力放在患者心理的關懷與醫病之間的信任建立上。
完成國防醫學院的醫學訓練後,吳孟庭醫師選擇了神經外科作為專業方向。神經外科被視為醫學領域中最具挑戰性的專科之一,不僅訓練期長,技術要求高,還需要醫師具備極大的耐心與細緻的專業態度。然而,為了減輕患者痛苦、改善其生活品質的熱忱,讓他毫不猶豫地踏上這條艱難卻意義非凡的道路。
致力於成為微創技術的引領者
在台中榮總接受神經外科訓練期間,他受到時任神經外科主任沈烱祺的啟發,開始深入脊椎手術的領域。起初,他學習的是傳統的脊椎手術技術,但隨著微創技術的興起,他轉而專注於內視鏡脊椎手術的研究與實踐。
微創內視鏡手術作為醫學與科技結合的創新技術,通過極小的切口即可完成複雜的操作,不僅縮短了患者的恢復時間,還降低了手術風險。對這項技術的濃厚興趣驅使吳孟庭醫師積極參與國際學術交流,先後前往新加坡、韓國、德國及美國等地參加專業培訓,吸收最新的技術知識。
除了技術上的精進,吳孟庭醫師還積極參與國際學術研究,將臨床案例與研究結果撰寫成論文,並發表於國際期刊與學術會議。他的努力不僅提升了台灣在脊椎微創手術領域的國際聲譽,也吸引了外國醫師來台交流學習。


為了進一步提升手術精準度,他結合現代科技,探索手術導航系統與人工智慧的應用,並攻讀電機相關博士課程,專注於將這些技術融入微創脊椎手術中。這項研究讓他的手術更為精確,同時顯著改善患者的術後效果。
因地制宜的醫療服務觀
多年來,吳孟庭醫師的行醫足跡遍及台灣北、中、南部,包括台中榮總、嘉義榮民醫院以及現在的振興醫院。這些經歷讓他深刻體會到,不同地區的患者對醫療服務的需求和看法存在顯著差異。
北部居民的醫療觀念相對成熟,資訊獲取渠道廣泛,患者通常會自行搜尋大量資訊,對治療方式、手術風險及術後恢復有深入了解。他們傾向於詢問細節、比較選項,甚至尋求第二意見。快速、準確的醫療服務是北部患者的主要期望。
中部患者對新技術和創新療法接受度較高,如微創手術、內視鏡技術等。他們更關注醫療的性價比,並普遍對醫師保持高度信任,治療過程中配合度高。
南部患者更重視醫師的聲譽與人情味,對醫療建議的接受度極高。他們的信任多來自親朋好友的推薦,並習慣將醫療決策權交由醫師主導。耐心的解釋與溫暖的態度對他們而言,比技術的先進性更為重要。
除了行醫,醫學教育一直是吳孟庭醫師高度重視的領域。他目前在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與國防醫學院擔任兼任教師,同時參與三軍總醫院住院醫師的教學與指導工作。這些教學經驗讓他得以將臨床知識與經驗傳承給下一代醫療工作者,也讓他深刻體會到培養人才的重要性與責任感。
「全人」觀的醫學教育理念
在教學過程中,吳孟庭醫師不僅專注於傳授專業技術,更希望啟發學生以病人為中心,從多角度思考治療方案。他經常與學生分享臨床經歷,包括成功的案例與面對的挑戰,讓學生明白,醫療工作不僅需要技術,更需要高度的耐心、溝通能力與人文關懷。
吳醫師特別強調醫學的「全人」觀念,這不僅包括疾病的診斷與治療,還涵蓋對患者心理、社會及情感需求的關注。
例如,在課堂上,他常帶領學生討論醫患關係的重要性,強調信任與良好溝通對治療效果的直接影響。他鼓勵學生與患者及家屬進行互動,學習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解釋複雜的醫學知識,因為這對建立患者信心至關重要。
作為國防醫學院的校友,能回到母校任教對吳孟庭醫師意義重大。他希望透過自身的臨床經驗與專業技能,為母校培養更多優秀的醫療人才。每次站在講台上,他都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感。對他而言,這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對醫學精神的延續。

目前,吳孟庭醫師的專業領域涵蓋脊椎手術、骨質疏鬆治療與疼痛管理。他希望透過自身的努力,讓更多患者享受到更安全、高效的治療。同時,身為台灣脊椎微創內視鏡醫學會第五屆理事長的他,也致力於推動台灣的醫療技術邁向國際。他相信,醫學、科技與人文關懷的結合,能不僅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也讓台灣醫療在國際舞台上綻放光芒。

吳孟庭
MENG-TING WU, M.D., PH.D.
吳孟庭醫師,振興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以精湛的微創脊椎手術聞名。秉持「心態決定療效」理念,強調醫病互動與心理支持。吳醫師不僅致力於脊椎手術,更在骨質疏鬆與疼痛管理方面深耕,並積極推動醫學教育,強調全人觀的醫療理念。作為微創技術的引領者,他結合人工智慧提升手術精準度,持續為患者帶來希望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