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學及人文的知識審視新冠疫情
文/賴明詔(中央研究院院士暨冠狀病毒學家)
隨著醫學的進步,許多危害人類的傳染病逐漸被克服,例如小兒麻痺、天花及登革熱等。醫學界也充滿了自信,以為傳染病不再是人類的公敵,可以用疫苗或藥物控制解決;沒想到這個自信很快就破裂,史上只有天花被徹底消滅,而愛滋病卻無法根除,而且愛滋病疫苗屢試屢敗。更令人失望的是,新興感染病不斷地出現,顯示現代醫學的缺陷。這本書就是討論COVID-19 這個到目前為止,影響人類健康及社會秩序最巨大的傳染病。
歷來傳染病對人類的衝擊主要是危害健康,但是20及 21世紀的爆發,如SARS及COVID-19病毒,不僅影響人類健康,對全球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影響更是嚴重,因此不能只從醫學的面向來討論,應該更進一步整合各種觀點,加以全面審視。因此要介紹這個病得具有科學及人文的知識素養,何美鄉博士就具有這樣的條件。
何博士的求學過程從醫學轉到流行病學,她有獨特的背景和視野,可以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探索一個疾病。她具有敏銳的眼光,能夠深入問題的核心,分析中肯公正,又有親和力及表達能力,經常在媒體上解釋病情。她擅長以淺顯的文字表達複雜的數據和理論,因此她作為主角的節目都很受大眾歡迎。
COVID-19包含很多議題,首先她討論病毒與流行病學,如何開始傳播。她提出新冠病毒有動物傳給人類,或是由實驗室所傳播的正反意見及證據,這是一個無法證實的「羅生門」。書中亦討論新冠肺炎的病理機制,清楚列出防疫重點及治療路線。最後討論藥物及疫苗的研發,因為病毒有極高的變異性,而且病毒不可能完全消失,所以需要不斷有新疫苗。這本書並包括一些大家不熟悉的疫情實況,這些數據和資訊對未來防疫及控制疫情將很有助益。
這本書文字優美、科學的名詞及內容簡潔易懂,將是讀者瞭解新冠病毒的絕佳幫手,特以推薦。
用科學證據為防疫指引正確的方向
文/林氏璧(前台大感染科醫師)
我和何美鄉老師多次在公視《有話好說》節目同台,為台灣朋友分析疫情相關訊息,我一直在跟老師學習。
其實我認識美鄉老師已久。我還是一個小住院醫師時,有幸參與張上淳老師當試驗主持人的新型流感H1N1國光疫苗的臨床試驗,而美鄉老師為這個疫苗付出了極大心力,在大家一同努力下,讓台灣可以自製新型流感的疫苗。當時我就對老師從臨床醫學走到公共衛生,成為臨床流行病學家的經歷感到印象深刻。
新冠病毒是個充滿未知的病毒,在這兩年多來,科學界也都在摸索,很可能沒有真正的專家。但至少專家們基於對之前感染科學、病毒學、免疫學、公衛、疫苗臨床試驗的知識,在證據未明之前,可以做出比較公允的解讀。我從美鄉老師身上學到最重要的事情,是我們要努力找證據,客觀地解讀科學數據,試著為國家人民整理出已知的最好證據,為防疫指引正確的方向。
歷經兩年多的新冠疫情,人類應該是終於接近戰役的終點了!何美鄉老師在此時回頭收集了過去兩年來科學界對新冠病毒、疫情、疫苗、免疫反應的研究成果,以深入淺出的方式為社會大眾解讀。美鄉老師形容這本書是記錄人類歷經疫情的防疫過程,如何增長知識,讓知識成為防疫最有效的後盾,也記錄下人類史上非常獨特的一段經歷。
做為同樣一路觀察這些科學知識累積的一份子,對於我這個感染科醫師來說,這本書讀來實在是非常有感,也讓我想起這兩年多的許多片段。
在這本書中,你可以看到許多問題的解答,包括:
Omicron是否會成為新冠病毒的代表,未來長期與人類共存?還會有下一個希臘字母大魔王嗎?
長新冠到底是什麼?誰容易有長新冠?怎麼治?好得了嗎?Omicron感染者的長新冠又是如何?
我們該如何看待重複感染這件事?重複感染的症狀一定更輕微嗎?
自然感染加上疫苗接種所造就的「綜合免疫」,是否是結束大流行的關鍵因素?
如何客觀用死亡率、超額死亡、死亡位移來評估各國的防疫成效?
新冠病毒會與我們共存很久,就如同流感病毒一般。因此雖然大流行可能結束,但我們還是要知道如何能避免新冠重症的方法。真的只有打疫苗一途嗎?不是的,老師在最後還苦口婆心告訴大家,減少重症,其實和你的飲食與運動非常相關!
讀完此書收穫甚豐,有點像上完了何美鄉老師滿滿一整學期的課呢!對於這兩年多來有些我自己仍有所疑惑之處,亦獲得很好的答案。誠摯推薦本書,給所有為台灣防疫盡過努力的每一個人。也希望你能如老師後記中所說的,看見一路走來科學界真的努力過了。我們應該有更多的感恩之心,少挑點毛病,會有更多的幸福之感。
《從一個沒有名字的病開始:新冠疫情,人類的奇幻之旅,終結與再出發》
作者:何美鄉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2/10/08
購買連結:博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