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6日,藝人林志穎在個人臉書曝光了多張他置身義大利米蘭國立蒙札賽車場(Autodromo Nazionale Monza)的照片。他身著火紅色賽車服,在駕駛艙中緊握方向盤,或坐在賽車的圓輪上遙望賽道,與技術人員們討論車況的表情專注、愉悅又充滿熱情……,他寫道:「回來真好!」
短短「回來真好」四個字,特別令人感觸良多。回顧2022年7月22日,林志穎在桃園駕駛特斯拉自撞分隔島,車子甚至起火燃燒。據當時媒體報導,他右手骨折、顱內出血及輕微腦震盪、右側氣血胸等……,傷勢嚴重。
外界曾預估林志穎恢復期至少需要一年,但短短的半年後他就跌破眾人眼鏡,首度公開現身代言品牌的春酒,不只帥氣依舊,看起來完全不像曾經受了重傷,骨折的右手不只能跟粉絲握手,表演時也能舉高活動。他在社群寫下:「好久不見,謝謝你們依然這麼熱情!」
「朋友都覺得我好像沒有受什麼傷!」林志穎再回診時,對著領導治療團隊、現任林口長庚醫院院長的陳建宗這麼說,當時他人昏昏沈沈,對自己的狀況也不是很清楚。陳建宗打開電腦調出當初他緊急送醫後拍攝X光、CT等影像,多處粉碎性骨折,顱內出血……林志穎看完驚訝地說不出話,原來他的傷勢那麼嚴重!這是何等的神乎其技?
長庚創院院長羅慧夫原本就是唇顎裂手術專家,在他的領導下與一代代的弟子發揚光大,長庚的整形外科已成了享譽全球的整形外科殿堂。唇顎裂、小耳症、正顎手術、顱縫早閉、外傷整形等顱顏手術外,各類癌症的顯微手術皮瓣組織修補、淋巴水腫治療、神經重建、一般美容手術更是不在話下,每年海外慕名而至的研修醫師(fellow),都要歷經一番廝殺才能獲得來台研習的機會。
陳建宗說,團隊為林志穎施行的臉部重建手術以內視鏡微創手術為主,搭配術中導航、術中3D X光等影像技術輔助,讓重建結果不只精準,更與「原廠」一樣美觀。林口長庚在最近一年內,已幫助約300位患者成功修復顱顏面的損傷,重返生活。
他也緩緩道出他習醫、選擇整形外科,以及接下院長重任後,對台灣醫療未來的想像。
家學淵源,耳濡目染
嘉義縣民雄鄉豐收村,坐落了一棟宏偉壯觀的「陳實華洋樓」,巴洛克式的建築以紅磚為主體鑲嵌白灰帶飾,外觀與總統府極為相似,只少了中間一座高塔。走過正門廳堂,主樓後方有招待客人的和式空間,拱形廊道與前院的汲水機也保存完好,深具文史價值,也能一窺當時地方鄉紳的生活。
這座鄉間的「微型版總統府」落成於1929年日治時期,是由陳建宗的曾祖父陳實華、祖父陳聯彬父子倆聘請了當時建造總督府的團隊來到嘉義打造。陳建宗說,古建築維護十分不易,後來家族決定轉手交由當地的信仰中心「五穀王廟」負責維護。幼時記憶中的祖宅,現已變成民雄鄉的重要景點,也是網紅必經的打卡之地。
陳建宗的祖父和叔祖父都是德高望眾醫師,祖父畢業於「台北帝國大學」(台灣大學前身),畢業後回鄉服務,還當過民雄鄉長;叔祖父開立的眼科診所治好當地許多居民的眼疾,也寫過詩集、成立管樂隊,兩人對地方貢獻極大。但父親沒有繼承衣缽,很早就北上打拼,母親則是協助父親事業、打理家務。
從小在台北長大的陳建宗從靜心小學、中學、師大附中,一路唸到高雄醫學院,求學過程不算用功但也順遂。家學淵源,他從小愛吹長笛,初中參加樂隊,巧的是高中又碰到同一個音樂老師,自然又走入音樂社團,擔任升降旗時樂隊演奏。每逢國慶日或特殊節日,也跟樂隊到處演出並參加競賽。
念醫學院時陳建宗也加入管樂團,經常到屏東、小港、澎湖等地表演,「我的情緒起伏不大,也許跟從小練習音樂、規律的節奏可以幫助心靈的和諧有關。」可惜進入醫院工作後時常忙得昏天暗地,長笛也漸漸束之高閣,沒有機會再盡情演奏。
整形外科,為病人帶來希望
高雄醫學院由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所創,當時有許多優秀的老師從台大醫學院跟著杜校長過來,包括神經解剖學權威鄭聰明教授。神經解剖學非常難,當時還沒有Slide(幻燈片),無法想像神經具體的模樣。所幸鄭教授擅於畫畫,上課時只見他用粉筆在黑板上塗塗抹抹,一幅立體直觀的解剖圖就活靈活現地躍入學生眼前。
「每次老師講完,黑板一擦,台下就會一片哀嚎,因為資料就全部沒了。」陳建宗笑著回憶讓他愛上外科的那堂課,「那時候哪像現在可以用手機馬上拍照!我後來就學聰明了,暑假時先把老師要上的原文書全部預習一遍,之後上課才比較輕鬆。」
畢業後的實習,陳建宗抽到林口長庚醫院,當時長庚的外科已經非常有名,他也順著自己的心意加入外科。而選擇「整形外科」,陳建宗卻說,因為「面對死亡」這件事,對他來說還是挺困難的。
人都難逃一死,但真正要面對一個人在自己的眼前逐漸停下呼吸,的確是一門很大的功課。他以癌末患者為例,即便醫師盡了全力,病人還是有很大的機率要面對死亡。
陳建宗臉上帶著溫和的微笑:「相對來講,整形外科面對死亡的機會比較少,術後結果立即可見,比較有成就感。而且整形手術是一種可以改變病人人生的手術,比較多希望、歡笑的時光。」
也因此,陳建宗成了羅慧夫最後的關門弟子。
嚴師出高徒 羅慧夫的最後門生
羅慧夫醫師對台灣的醫療貢獻極大,自1959年以宣教士醫師在台灣行醫起,他開創了第一個加護病房、燒燙傷中心、自殺防治中心、唇顎裂顱顏中心……,他在台灣醫療環境百廢待舉之時來台,創建了台灣整形外科的基礎,從雛型、奠定到接軌國際,用愛與行動改寫了台灣的醫療史,是一盞明燈、也是典範。
學生對老師總是敬畏的,陳建宗印象深刻,老師一大早六點就會開始查房,還會一個一個點名總醫師、住院醫師、以及年輕的主治醫師,「有時候年輕主治醫師就乾脆睡在醫院,免得隔天點名的時候遲到。」
羅慧夫做事雷厲風行,對醫療處置異常嚴謹,但對病人跟學生又無比親切,陳建宗說,剛當上住院醫師沒多久,有一次跟著老師一起查房,老師英文講得太快他一時沒聽懂,他就改用閩南語小心翼翼的問老師,老師也改用閩南語回答他。
「他很注重教學,非常嚴格,手術房裡雖然是老師在開刀,但他要學生有把自己當成主要執刀者的心態,要求學生認清自己的角色,因為未來每個人都會站在他的位置上,對病人負責。」
陳建宗說,羅慧夫也非常注重細節,包括學生做的醫療紀錄,他對學生用什麼照相器材、拍攝品質、圖文的紀錄方式都有相當的要求,「可能因為這樣累積大量詳細的紀錄跟經驗,長庚的整形外科才能這樣越走越遠,站在世界的頂點。」
美國的整型外科住院醫師在專業書籍、學科、案例報告、手術實作等學習結束後,通常會參加一種密集訓練課程,為專科執照考試衝刺。當時羅慧夫覺得陳建宗這批學生還有再精進的空間,所以把包括他在內的四位住院總醫師送到美國集訓,有兩人被送到芝加哥參加集訓課程,他與另一位同學則是到史丹佛醫學院。三天二夜的集訓令他受益匪淺,最後他也沒有辜負老師期待,如願高分考取專科執照,成為一名專業的整形外科醫師。
感謝老師對學生的要求、期許與用心,陳建宗自然想用表現來獲得老師的肯定。有一年,他將論文投稿到美國整形外科年會的海報,「那種國際型年會的發表競爭非常激烈,還好我的研究成果還不錯,有被選上刊登出來。」羅慧夫當年也受邀參加會議演講,還特地跑去看學生的作品,開心地表示:「這個不錯喔,這個不容易喔!」
陳建宗內心十分激動,覺得終於獲得認可,沒有愧對老師的栽培,從此之後他也愛上研究,撰寫超過130篇重要的論文與書籍章節。1999年他發表論文“Endoscope assisted repair of orbital medial wall fracture”(內視鏡輔助眼眶內壁骨折修復),被選為美國整形外科雜誌第一篇繼續教育性(Continuous medical education)文章,之後他也應邀為台灣整形外科雜誌、國際顱顏面創傷雜誌、美國整形外科雜誌擔任編輯及審稿委員,同時擔任許多國際知名期刊的論文審查及評論學者,成了世界著名的顱顏重建大師。
與死神拔河,拯救燒燙傷
2015年6月發生了震驚全台的八仙塵爆,近500名燒燙傷患者中,灼燒面積超過80%的近40人,40%至80%之間的近250人。
當時任職基隆長庚副院長的陳建宗一聽到消息,立刻聯絡全院整形外科醫師與相關護理人員,做好隨時支援的準備。大部分的患者被送到林口長庚醫院以及北部的各大醫學中心,但受傷人數實在太多,已超過北部燒燙傷病房的負荷,身為基隆唯一有燒燙傷病房的醫院,基隆長庚也責無旁貸地收治轉來的病患。
「塵爆意外的燒燙傷治療非常困難,因為病人沒有皮膚保護,細菌會大量入侵造成感染,所以要立即為皮膚清創,清創後再用人工敷料覆蓋保護。」陳建宗解釋,當患者大面積燒傷,病人血液跟體液的流失速度會非常快,僅靠一兩位醫師同時進行清創手術速度遠遠不夠。
體液的大量流失會導致生命徵象不易維持,麻醉科醫師在術中更是殫精竭慮地守護病患生命,並想盡辦法讓他們術後不會陷入昏迷。而為了不讓手術中病人失溫,不只術中加溫燈一直開著,手術房中的空調甚至也全部關掉。
「搶時間、搶治療、搶速度,醫院投入大量的人力,手術室裡大家都在爆汗,病人傷得慘烈,醫護人員們與死神拔河,也工作得很慘烈。」
八仙塵爆事件讓世界各國對的台灣醫療水準刮目相看,原本外界預估死亡率將高達25%,但在醫界齊心搶救之下,最終只有3%,這個結果可說是台灣醫療的奇蹟,受到國際間高度的肯定。
「病人第一,」陳建宗微笑著說,「我們只是照著老師教我們的,盡力做到我們可以做的。」
醫病關係,首重溝通
來自醫師世家的陳建宗,是否也期望孩子克紹箕裘呢?外表嚴肅的他其實十分尊重孩子的決定,孩子們也各自往自己有興趣的領域發展,都沒有從醫。「其實醫師這個行業滿辛苦的,而且面臨的挑戰會很多,有興趣的人可以樂在其中,但現在的醫病關係不像以前,現在的醫療爭議或糾紛比較多。」他說,醫師這個行業最重要的是人與人的接觸,所以「溝通」非常重要。
曾經有位罹患顱底腫瘤的病人,當時他接受完放射性治療,但顱底的骨頭壞死,導致深處傷口不斷發炎,症狀頑強藥物壓制不下來。還是年輕主治醫師的陳建宗憑著一股熱忱跟責任感,勇敢地在家屬同意下為病人做了清創手術。可惜術後病人抵抗力仍舊太弱,無法根治發炎,最後引發敗血症過世了。
「當下做與不做,真的是個很難的決定。不做的話,因為發炎的地方在顱底深處,拖愈久危險性愈高,後面還會演變出更糟的情況;如果做了,情況當然有機會好轉,但萬一病人抵抗力還是太弱,就有可能沒有辦法熬過……」陳建宗說,他把這些可能發生的情況都解釋給家屬知道,他們在了解風險的情況下做了決定,即使最後病人不幸離世也沒有怪罪他。
還有位華裔美籍病人,滑雪時受傷導致眼睛凹陷,雖然第一時間已在當地做了治療,但術後不盡理想,主動聯絡道陳建宗希望幫他執行顱顏重建手術。由於從美國與台灣路途遙遠,他貼心地就近介紹幾位技術不錯的美國整形外科醫師給患者,但病人最後還是決定直接飛到台灣找陳建宗。「可能就是在溝通的過程中解答了他的疑惑,讓他覺得信賴、安心,所以最後他覺得還是非我不可。」
手術十分成功,術後回診幾次後,某次病人特意過來找陳建宗說他要結婚了,女方的父親還是長庚婦產科的醫師。怎麼那麼巧?原來有次他在醫院前問路人怎麼搭公車,沒想到之後認識交往還論及婚嫁,陳建宗不僅是病人的醫師,還成了他的媒人,緣分真是不可思議!
陳建宗認為,出現醫療糾紛或爭議,其實醫病雙方都受到傷害,沒有人是贏家。後續事件本身要好好處理,病方與醫方的心理面向也需要被關懷,「所以良好的事前溝通,真的非常重要。」他語重心長地道,「這樣才會有好的醫病關係。」
接軌國際,不斷提升專業競爭力
陳建宗的專長是內視鏡、顏面骨折修復、顱顏重建,技術一流,屈指可數,經常受邀演講,穿梭於全球各大醫學會議。
「長庚醫療體系一直保有強大的專業競爭力,其實是董事會一直默默地在背後擔任穩定的支柱,讓醫師們可以將好的創見與構思,發展、規劃出來。」
他說,在長庚醫院只要是經過評估可行、病人能受惠的,院方基本上都會全力支持,而且盡量一次到位,該發展的、該投資的,方向對了就做。當然也會設置階段性的評估,根據效益性、合理性、發展性,多方面考核,提升專業競爭力。
他鼓勵年輕醫師主動投稿、主動出擊、勇於磨練、勇敢接受考驗。或許剛開始要被看到、被接受、被邀請,不是那麼容易,但一旦被認可後就會經常受邀,如同他當年一樣。
他記得有一年美國德州Dallas(達拉斯)有一場國際會議,年輕時他的國際演講經驗非常不足,且主辦方足足邀他講了三個主題。「那大概是我一生中壓力最大的時候吧,除了我是唯一的亞洲人以外,其他的講者都是西方臉孔,對著全球最優秀的醫學研究人員、醫師、教授,又要全英文演說、又要全英文交流,實在是一大考驗。」他說那次壓力真的很大,但突破之後,從此就不再緊張。
接待演講者也是國際交流的好機會。陳建宗記得剛升主治醫師的第二年,老師陳昱瑞要他負責接待國整形外科的權威,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整形外科主任(Chief of plastic surgery at Johns Hopkins)Paul Manson教授。相處數天下來,陳建宗與Manson教授成為好友,教授每年都會邀請他去Hopkins演講,兩人也經常在不同的醫學會上碰面,彼此的友誼超過四分之一個世紀。
以身作則培育英才,放眼全世界
2022年7月,陳建宗在陳昱瑞榮譽主委的見證下,從程文俊院長的手中接過印信,扛下林口長庚院長的重責。問及想如何領導長庚?身為羅慧夫院長的關門弟子的他回答:「唯有以身作則。」而這樣的觀念,早在老師的諄諄教誨中刻入骨子裡。
「老師都是帶頭去做,做給大家看。」陳建宗說,雖然凡事以身作則會非常辛苦,但他還是堅持著羅慧夫一脈相傳的領導風格。
「我不會說『那你去做就好了』,我會先做給大家看,如果我都做得到,團隊會覺得自己應該要辦得到,也會比較信任我。」
為了緬懷恩師羅慧夫,從2022年4月開始,長庚所有的整形外科醫師、系友,發起了一場「為羅慧夫精神而騎」自行車環島接力活動,從林口長庚誓師出發,利用假日進行為期一年的自行車環島接力活動。
這趟以接力傳遞羅慧夫大愛,充滿意義的旅程,在2023年5月28日環島進入最後階段,當天由基隆長庚出發,經過台北、土城、桃園長庚後,最後再度回到林口。整形外科凝聚心力、環島接力,陳建宗也騎乘最後一段,象徵代代薪火相傳!
接下傳承,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陳建宗看得更遠。他說,未來林口長庚將努力在新的醫療技術上有所突破,導入人工智慧、引進更新的科技設備,用更精準的醫療來服務患者。「手術技能訓練暨研發中心」在今年三月的啟用,更可以在醫學教育訓練上繼續深耕,培養日後醫界的頂尖人才,與世界一流的醫療機構並駕齊驅。
他會繼續以身作則、身先士卒,以「共好」的觀念帶領長庚達成「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立足台灣,放眼世界」的目標。
陳建宗
CHIEN-TZUNG CHEN, M.D.
世界知名顱顏修復重建專家,現任林口長庚醫院院長。
車禍、火災等意外導致顏面傷害的患者往往希望都能恢復容貌,但重建手術稍一不慎就會傷及視神經或其他顏面重要組織,難度極高。陳建宗承襲羅慧夫精神,不斷於顱顏重建領域精進,至今已挽回超過5000名患者的容顏,並利用內視鏡與電腦導航輔助等先進科技,讓傷者重獲新生,拾回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