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文通
謝瀛華院長1958年1月19日誕生於台南市,從小在醫療世家成長,塑造了他日後的行醫之路。他在台南博愛國小、建興國中,以及台南一中接受教育,之後考上台北醫學院(現為台北醫學大學)。在成長過程中,祖父和父親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
他的祖父是一位傳統中醫師,也是一位武術高手,創立了中醫武術館。謝院長回憶道:「我小時候常常陪著阿嬤煎藥,雙腿拈著中藥材,看著祖父練武打拳。那時,我對中醫藥有了初步的了解,也開始對武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童年的中醫與武術
然而,這段對武術的興趣並未持續太久。「父親把我從武術的世界拉了出來,堅決要求我專注學醫,不准再練武。」謝院長笑著說,這也讓他成為了金庸武俠小說的忠實迷。「在那個武俠的世界裡,我找到了許多精神上的共鳴,但現實中,我決定遵循父親的意願,投入到醫學的學習中。」
家庭的影響深遠持久,謝院長在祖父的醫館裡,看著祖父用中醫藥方救人於危難,這些景像深深印在他的心裡,成為他選擇行醫的強大動力。「我從祖父那裡學到很多中醫藥的知識,看著他治病救人,我開始理解醫學的神聖與重要。」
高中時期,謝瀛華院長的數理成績相當優異,他的數理老師曾鼓勵他進入電機科系,雖曾一度考慮過選擇甲組,但最終還是選擇了醫科。
「選擇行醫,是我一輩子的決定。」謝院長語氣堅定,目光如炬。「由於個性熱心,對救人的行業有極高理想,所以懸壺濟世,一步一腳印,成為了醫界的7-11,忙忙碌碌地扮演著救人的角色。」

最感謝的兩位師長
在謝院長的學習生涯中,有兩位師長對他影響深遠。一位是初中的國文老師葉依凡,另一位則是北醫大的徐千田教授。
葉依凡老師在謝院長的記憶中,始終是一位嚴厲卻充滿智慧的導師。謝院長回憶道:「國中時,我常常考第一名,有一次考了99分,葉老師特別叫我上台,打了我手心。」他頓了頓,眼神中流露的是感激之情。「老師提醒我,百尺竿頭,更進一步。99分代表不能自滿、驕傲,必須一步一腳印,從根扎起。當著班上五十幾位同學的面,老師的嚴格要求,讓我心生感觸,感覺到他的用心良苦。」
事後,葉老師請謝院長到辦公室,深入談心。「葉老師瞭解到我好強、不服輸的個性,擔心我因為驕傲而承受不了失敗的痛苦。他告訴我,勿驕、勿奢,保持平常心,一路向前。這次談話成為我長大至今的座右銘。」
在北醫大,徐千田教授則是謝院長學生時代最重要的導師,亦師亦友。謝院長提到:「雖然我們年齡相差一代,但每次放學後,我都會到他的診間等他一起用晚餐,了解他的人生歷練和他創立北醫的雄心壯志。」

在選擇次專科時,徐教授給予謝院長寶貴的建議。「當時,我可以選擇外科、婦產科、耳鼻喉科或家醫科。徐教授跟我朝夕相處,了解我的雄心,建議我走家醫科。他認為,婦產科人太多,而我這麼有鬥志,當後輩的難出頭。家醫科既是在台大醫院,又是新創專科,以我的鬥志和創新,反而可以闖出一片天地。」
這些建議成為謝院長日後成為台灣家庭醫學會理事長的背後動力。「徐教授的教誨,讓我明白了自己的方向,也激勵我在家醫科領域不斷努力,為病患提供最好的醫療服務。」
這段師生情誼,成為謝院長職業生涯中最珍貴的回憶,也深深影響了他的行醫之路。
畢業後,謝瀛華毅然投身醫師行列,並開始其教學生涯。他先後擔任過臺北市立萬芳醫院的副院長暨執行長,並在臺北醫學大學創立家庭醫學科,同時在北醫和長庚大學教授老人醫學和家庭醫學30年,春風化雨,培育醫師後進。
除了在台灣的職務外,謝瀛華的志業也遠及海外。他曾受邀至中國大陸廣東省,出任東莞台心醫院執行院長,為台灣醫療技術與管理經驗注入新的動力。

跨足大陸醫療的挑戰
謝瀛華院長從台灣跨足中國大陸的醫療工作,深刻感受到了兩地醫療系統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對他專業帶來的影響。
他回憶起初到大陸工作的經歷,臉上帶著些許懷舊和感慨。「中國大陸的醫療基礎設施和技術水平在過去幾十年內迅速提升,這對我們台灣的醫療工作者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謝院長語氣中透著一絲讚歎。「在大陸,我們能夠接觸到最先進的設備和技術,這對提高我們的專業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然而,兩岸的醫療制度和管理模式存在顯著差異。謝院長舉例:「台灣的醫療保險制度相對完善,而中國大陸的醫療保險制度還在不斷完善中。這些差異要求我們在大陸工作時,需要適應不同的制度和流程。」他微微皺眉,似乎在回憶適應這些變化時的種種挑戰。
隨著中國大陸醫療市場的快速發展,職業發展機會也大幅增加。謝院長提到:「大陸的醫療市場發展迅速,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職業發展機會。許多台灣的醫師、護理師和醫療科技人才,能夠參與更多的臨床服務和科研項目。」

在醫療教育和培訓方面,兩岸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謝院長說:「台灣的醫療機構與大陸的醫療機構開展了許多合作,共同舉辦研討會、培訓班和交流項目,這促進了雙方醫療人才的培養和提升。」然而,文化差異和工作環境的適應也是不可忽視的挑戰。「台灣和大陸在文化和工作習慣上存在一些差異。我們需要適應大陸的工作節奏、人際關係和職場文化,這對我們的適應能力充滿了挑戰和辛苦。」
「但這些挑戰,也讓我們成長。」謝院長語氣堅定地說道:「跨足國際醫療,我們不僅提升了專業能力,也拓寬了視野,這是一段寶貴的經歷。」
憑藉高EQ解決問題
謝瀛華院長受邀前往大陸廣東醫學院附屬「東莞台心醫院」擔任執行院長,剛走馬上任,就立刻面臨了來自大陸醫師們的挑戰。這些醫師們直來直往的作風,使得謝院長深感壓力,但他憑藉著高EQ和30年的台灣執業經驗,迅速化解了這些困難。

「醫療體系裡,最難管的就是醫師。」謝院長有感而發地說。他指出,台灣的醫師即使有矛盾,頂多碰面不搭理,很少會互相對嗆;但大陸的醫師們卻不同,彼此常會爭個水落石出,即使在公眾場合,也會拉高嗓音對話,完全不管醫院領導是否在場。「幸好,閱歷尚可,沒有被嚇到。」謝院長笑著說,眼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謝院長深知大陸醫師做事一板一眼,講話直來直往,本位主義很強,不善於講求圓融,較難採納他人的意見。他回憶起某次開會時,一名大陸醫師覺得不對,馬上當眾反應:「你講錯了,對我不公平。不是你說了算!」當下,雖然難以接受,但高EQ的反應讓謝院長選擇按兵不動,持續會議。會議結束後,他才把那位嗆聲醫師找到小會議室指正,最後成功「收編」對方。
「我只是解決他心中的不滿,安撫他的情緒,讓他覺得被尊重。」謝院長語氣平和地說,「對槓只會挑起對方情緒,彼此愈鬧愈僵,無濟於事。事緩則圓,中庸治理,才能成事,不必要情緒衝突,這樣才能使醫療進步。」
在東莞台心醫院的角色與挑戰中,謝瀛華院長用他的智慧和經驗,成功化解了來自大陸醫師們的挑戰,並逐步建立了一個高效和諧的醫療團隊,並為兩岸醫療合作做出了重要貢獻。

個人及專業成就
回顧個人及專業生涯的成就時,謝瀛華感到自豪與感動的就是,他在醫學及社會貢獻上最大的成就是打造了一支視病猶親的醫護團隊,並在多個領域取得了顯著成績。
謝院長回憶過去在北醫、萬芳醫院及現任的台心醫院任職期間,他始終帶領並鼓勵醫護同仁,以細心愛心的照護精神,贏得了民眾的高度肯定。「海外病人和家屬不遠千里來到台心醫院問診,這是對我們最大的信任。」謝院長語氣中透著一絲感動。
他特別提到一次颱風過境東莞,強風豪雨侵襲整個市區。當天,謝院長與醫護團隊留守在台心醫院,緊急救援病人,晚上僅以泡麵果腹。「那一夜,我們用熱忱感動了台商家屬,這也是我主持台心醫院最重要的核心價值:打造視病猶親的醫護團隊。」他說道,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
謝院長特別關注台商的健康問題。他指出,許多台商在大陸奮鬥多年,從壯年漸漸變老,有些甚至還要照顧年邁父母。面對高齡人口的增多,台心醫院整合跨科團隊,除了老年專科醫師外,還包括復健科、骨科等,並由護理師、社工師為長者提供MDT各學科的醫療服務。「這樣的整合服務,讓台商家屬感受到我們的細心與關懷。」謝院長語重心長地說。

血液病中心的成就
在血液病中心的發展方面,台心醫院的成就更是斐然。五年來,血液病中心多次迎來台灣非血緣的配對骨髓。歷經34小時、兩千多公里的路程,由慈濟志工兩岸接力傳送,將來自台灣的造血幹細胞送至台心醫院進行移植,成果顯著,並且在疫情過後,更是受到了國際醫界的關注。
「所有受贈骨髓的病患,幾乎都是經過漫長等待。」謝院長回憶起一位母親哽咽提到,兒子自出生就罹患地中海型貧血,每月都需定期輸血。「過去幾年過得很艱辛,現在終於看到希望。」這位母親特別感謝台灣的捐贈者,讓她的兒子得以重生。
謝院長描述了骨髓捐贈的過程,嘉義大林及花蓮慈濟醫院進行造血幹細胞採取,過程繁複,需要四至六小時。「我們在台心醫院打造專屬床位,雙方合作成為大陸南方最大的兒童造血幹細胞移植中心。」謝院長語氣中透著一絲驕傲,這樣的合作架起了兩岸生命捐助的橋樑,共同抵抗地中海貧血病,真正體現了血濃於水的情誼。

「地中海貧血症給人類生命健康帶來巨大威脅,特別是重症患者,造血幹細胞移植是唯一有效根治方法。」謝院長強調,這種治療如果沒有,患者將面臨終生輸血、身體器官損傷及每年數十萬的醫療費負擔,但非血緣幹細胞移植讓這些患者看到了希望。
「這是我專業生涯中最深刻的大愛感受。」謝院長深吸一口氣,眼中閃爍著光芒。「我們矢志發揮醫療人道的大愛精神,攜手頂尖醫療團隊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和無縫醫療,創造一個良好的兩岸醫療橋梁,吸引更多國際資源的加入。」

他展望未來,充滿希望地說:「不僅台灣、東莞和廣東居民將受惠,包括香港、澳門在內的大灣區居民都將享受到我們的醫療服務,真正發揮醫療人道的最大力量。」謝院長語氣堅定,充滿了對未來的美好期許和堅定的信念。
老人醫學的挑戰
從早年起,謝瀛華院長即專攻於老人醫學及家庭醫學,深刻體會到這兩個領域中的挑戰與艱辛。面對台灣急速高齡化的現象,大量的長期照護需求湧現,使得老人醫學成為顯學。謝院長眼神中透露著一絲憂慮,他談到:「老年人常有多重疾病,這需要在治療中更複雜的整合和管理。」
老年患者因生活環境的限制或社交因素帶來的挑戰,例如交通不便、孤獨感、營養不良等,更是不可忽視的問題。「我們需要在治療中考慮病人的整體情況,特別是那些年邁的老台商,奔波一生,病情更為複雜。」他語重心長地說。

生理機能全面下降的老年人,在用藥和治療方面更需謹慎,以避免引起不良反應或副作用。謝院長回憶起某次診療時,一位老病患因為多種藥物混合使用而出現了嚴重的副作用,他眉頭緊鎖地表示:「這種情況下,我們醫師必須更加小心,細心調整藥物劑量,確保病人安全。」
此外,老年人對醫學治療的遵從性不高,這就需要以家庭醫師的概念,花更多時間與病人溝通、建立信任。「醫病關係緊張,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精力。」謝院長強調,身為家庭醫學科醫師,必須責無旁貸地肩負起老人照護體系的責任。
智慧醫療的未來
謝瀛華院長對台灣醫療界的未來充滿了期待與展望,語氣中透著一份責任感。他指出,台灣的老化速度比世界其他地區更快,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估計,2025年65歲以上人口將超過百分之二十。這樣的趨勢,無疑讓醫療界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重要科別『四大皆空』的擔心從未斷過。」謝院長憂心地說道。「病人暴增,醫護持續短缺,如果沿用目前的高醫療照護標準,必須推動政策性改變,健康照顧系統才能更完善。」
謝院長對AI智慧醫療的前景充滿信心,認為自動化科技能提升照顧效能,讓醫護人員有更多時間專注於病人的照顧,進而提高留任率,解決當前的挑戰。「AI智慧醫療可以避免發生醫療糾紛,減少工作負擔,對醫護人員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幫助。」他語氣堅定,眼神中透出一絲希望。
「人工智慧有翻轉醫療照護的潛力。」謝院長深思後說,「智慧醫療將影響五大領域,包括慢性病管理、疾病預防、疾病診斷、臨床決策支援與照護服務。這不僅能改善醫療成效,還能讓病患體驗更便捷的醫療服務,進而增加醫護體系的效能,照顧更多病患,降低醫護人員的離職率。」
隨著科技的進步,智慧醫療和人工智慧(AI)已在台灣的醫療系統中扮演重要角色。謝院長強調:「AI 可以幫助醫生進行診斷、制定治療計劃、預測疾病走向以及提供個性化的醫療服務。此外,智慧醫療設備和遠程醫療技術的普及,也將提升偏遠地區和老年醫療的可及性。」

他認為,整合尖端科技實力與臨床實務需求,是未來台灣醫療發展的重要方向。「透過醫療數據的收集,讓臨床流程改善有參考依據,滿足需求者的問題,打造智慧科技、以病人為中心的核心價值。」
謝院長希望智慧醫療能為台灣沉重的醫療負擔帶來改變,實現病人與醫院雙贏的局面。「我們要以病人為中心,利用科技提升醫療服務的質量和效率,這是未來台灣醫療界的希望所在。」他眼中閃爍著期望未來美好的光芒。
回首過往,謝院長的祖父在他童稚的心裡埋下仁醫救人的種子,而後發芽茁壯,終至成樹成林!

謝瀛華
YING-HUA XIE, M.D.
謝瀛華院長,出生於台南市,成長於醫療世家,對醫療充滿熱忱。畢業於台北醫學院,受葉依凡老師與徐千田教授影響,專攻家醫科。畢業後,他在北醫及長庚大學教授老人醫學和家庭醫學,並擔任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副院長暨執行長,創立家庭醫學科。
他跨足中國大陸,出任東莞台心醫院執行院長,推動兩岸醫療交流。他在血液病中心的貢獻尤為突出,成功進行多次非血緣骨髓移植。謝院長對AI智慧醫療充滿信心,認為其能提升醫療效能。他以無私奉獻精神和卓越技術,成為兩岸醫療界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