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醫學有故事
一場偶然的契機,開啟曾寶儀和林明謙拍攝紀錄片《交換禮物》,探索「癌症」與「療癒」的旅程。《關於癌症,我們是否治療太多,知道太少:從疾病、醫療到全人健康,與10位專家的深度對話|曾寶儀x莊慧秋x林明謙》這本書完整還原《交換禮物》紀錄片中10位專家的訪談內容,讓他們的領悟帶著你,一步一步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看見癌細胞的真面目,聽見它究竟要告訴你些什麼。
癌細胞是敵人,還是生命的提醒?
癌症一直以來被視為現代醫學的難題,它帶來的恐懼,似乎是一場無法勝過的戰爭。然而,紀錄片中的專家們,從不同的角度為我們提供了嶄新的理解。專家劉湘琪指出:「我們每個人體內每天都會生成幾千幾萬個癌細胞,這很正常。」聽到這樣的數字,或許會讓人感到驚訝,但她進一步解釋,真正的關鍵在於免疫系統是否能有效消滅這些細胞,而影響免疫力的根源,是我們的生活習慣、飲食,以及心理狀態。
這樣的說法,讓癌細胞不再是「入侵者」,而是我們自身的一部分。癌症不再單純是敵人,更是一種生命的提醒——提醒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情緒管理,甚至是與身體的關係。
從抗爭到對話:癌症的新視角
紀錄片中的另一個關鍵聲音來自許中華醫師。他以溫柔而深刻的方式,將癌細胞比喻為「家裡的壞孩子」:這些細胞並不是外來的病毒或細菌,而是我們自己養育的「孩子」。壞孩子的行為,常與環境和教育息息相關。同樣的,癌細胞的出現,也可能是我們的身體因為不良的生活習慣、長期的壓力,或是壓抑的情緒所產生的結果。
許醫師的觀點提醒我們,與其一味地對抗癌細胞,不如嘗試與它「對話」。當我們願意停下來聆聽,去理解癌細胞試圖傳遞的訊息,我們或許就能找到真正的療癒之路。癌細胞可能不是我們的敵人,而是我們身體試圖讓我們改變的契機。
治療的多元可能:醫學之外的療癒力量
《交換禮物》中受訪的十位專家,來自不同領域,有西醫、中醫,甚至還有心理療法與身心靈療癒的實踐者。他們共同的信念是,癌症並非絕症,而是可以被治癒的。這樣的信念,來自於他們多年的臨床經驗與對生命的深刻理解。
蔡松彥醫師坦言,他相信「沒有治不好的癌症」,即便到了晚期,仍然有機會治癒。但他也提醒,醫學並非萬能,治癒的關鍵不僅在於醫療手段,更在於患者是否能夠找到與身體的和諧之道。
戴志祺醫師則提出:「癌症是一種最嚴重的營養代謝失常。」他認為,治療癌症的起點,不應該只是殺死癌細胞,而是改變癌細胞生長的環境。他用蟑螂與髒亂環境的比喻,讓人恍然大悟:只有清理環境,才能真正改變問題的根源。這樣的觀點,也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更積極、正面的視角去看待癌症。
情緒與癌症:內在世界的影響力
除了身體層面的改變,專家們也提到,情緒與癌症之間的深層連結。許瑞云醫師指出:「癌症的情緒根源更深層、更複雜,惡化很快的癌症,往往與不快樂的怨念有關。」這樣的觀點,讓我們開始思考,長期壓抑的情緒、未解的心結,是否也在無形之中,影響著我們的身體健康?
林君宜醫師則進一步指出,癌細胞可能是「深層自我毀滅欲」的具現化。這樣的觀點或許聽來令人不安,但也提供了一個深刻的提醒——我們是否忽略了內心的某些聲音?是否在不自覺中,用身體的痛苦來表達情緒的困境?
癌症是一份禮物嗎?從恐懼到愛的轉化
當我們將癌症看作是一份生命的禮物,這樣的轉念,也許並不容易。疾病帶來的痛苦,似乎難以與「禮物」這個詞聯繫起來。然而,正如曾寶儀所說:「那些希望被愛、被看見的渴求,化作震耳欲聾的疾病呼喊,其實只是提醒我們,請在有限的生命裡,活出真正的自己。」
癌症可能是一種極端的方式,但它提醒我們,去愛自己,去傾聽自己,去為自己的生命負責。它讓我們明白,健康並不只是沒有疾病,而是身體、心靈、環境之間的和諧。
《交換禮物》這部紀錄片以及這本書,為我們帶來的最大啟發,或許不在於提供癌症的解答,而在於讓我們重新思考健康的定義。癌症不是終點,而是一次生命的邀約,邀請我們重新審視自己,重新學會如何與身體共處,如何以愛取代恐懼。
《關於癌症,我們是否治療太多,知道太少》
作者:曾寶儀, 莊慧秋, 林明謙
出版社:天下生活
出版日期:2024/12/11
https://www.kingstone.com.tw/basic/2014170151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