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文通 照片/亞太生育健康學會
今年是龍年,素有提升出生率的「龍寶寶效應」未能如預期發揮作用。根據統計,截至今年10月底,龍年出生的新生兒人數,低於去年的兔年。預估全年新生兒數僅約13萬人,較2012年龍年的23萬人大幅下降43%,顯示出生率驟降已成台灣人口危機的重要警訊。
12月14日,《少子化──國安危機與生育力論壇》在台北召開,吸引醫師、專家學者及相關領域代表參與,針對少子化危機進行討論並提出對策。該論壇由亞太生育健康學會與Taiwan生育健康福利促進學會共同主辦,旨在匯聚各界智慧,共同應對這一國安挑戰,四位主講人用心分享,與會觀眾熱烈參與討論。
政策成效仍需進一步強化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於論壇中分享,2020年起推行的人工生殖擴大補助方案,已成功幫助約2.4萬名新生命的誕生。該政策投入約60億元經費,對不孕家庭提供支持,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少子化問題。他指出,未來將進一步優化政策,結合專業建議,持續推動提升生育率的相關措施。
吳昭軍也提到,政策推行後,產檢服務同步強化,新增如妊娠糖尿病篩檢、地中海貧血檢測等項目,保障母親與胎兒健康。統計顯示,人工生殖子女的早產率逐年下降,打破社會對人工生殖的負面迷思。他表示,透過電子化申請與審核流程,補助的便利性大幅提高,也減輕了民眾申請的負擔。
地方創生與政府、企業協力
主講人、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指出,少子化不僅是一項人口挑戰,更是地方發展的重要議題。她表示,地方創生吸引青年返鄉就業、創造在地幸福生活,可以與少子化對策有效結合。她舉新竹湖口、基隆和平島、雲林古坑及三峽甘樂文創等參與地方創生的年輕人案例,說明所有已婚者都至少生育了兩個孩子,顯示出在地幸福生活對促進生育的影響。
Taiwan生育健康福利促進學會理事長尹令瑛以「奇蹟寶貝的誕生,政府與企業能做什麼?」為題,舉各國實例,並從政策與企業文化兩方面提供解決思路。她說,該學會致力於推廣生育相關知識,包括建立支持性社區、整合醫療系統及政策倡導;政府應制定友善的政策,企業應創造適合育兒的職場環境,而媒體則需推廣正確的生育知識與政策方向。只有攜手合作,才能迎來一個充滿希望的新生代。
推動稅制改革以激勵生育
亞太生育健康學會創會理事長徐明義醫師強調,少子化問題不僅影響經濟發展,也對國家安全構成嚴重威脅。他表示:「提升生育率不僅是家庭的責任,更需要政府政策支持與社會全體的協力。」他呼籲,應加強政策規劃,進一步擴大不孕治療補助,並推動稅制改革以激勵生育行為。
台灣健康管理教育學會理事長林英欽醫師以「兩性健康大不同」為主題,深入探討男女健康管理方面的差異。他指出,女性健康的推進,既是健康檢查的技術突破,更需要社會、醫療與科技的全面協作。他認為,透過精準檢測與全人健康促進計劃,女性能在每個生命階段都獲得最合適的健康支持,實現更加美好與健康的生活願景。
此次論壇的討論,與會人士提出多項建設性建議,包括加強生育力教育、推動企業與政府合作模式及完善地方創生政策等。與會者一致認為,少子化的解決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從個人到家庭,從企業到政府,都需要付諸行動。
論壇結束後,參與者積極交流經驗與看法,期待透過各方努力,共同迎接少子化挑戰,為台灣的未來創造更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