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到最後一刻,是對生命的最大敬意 傅志遠,刀尖與筆尖之間

對許多醫師來說,行醫救人是工作。但有一位外傷急症外科醫師,每一次在生死邊緣搶救患者時,在乎的不但是生命,更堅持自己對患者的責任感:「有沒有盡最大的努力?有沒有為病人拚到最後一秒?」他還會心心念念每一個病人的人生:「如果我能把他救回來,一定還會有很多精彩的未來等著他…」

他是林口長庚醫院外傷急症外科主治醫師傅志遠,也是出版過四本書的人氣作家。他經營「急症外傷外科的大小事」部落格十多年,以執手術刀的手寫作,在憑藉理性問診之際,也用感性的心觀察診間人生,寫下醫者與病人的喜樂悲嗔,同時反思醫病關係中的困難與脆弱而在每一次的凝望之餘,更不忘檢視自己行醫的初心。

傅志遠是林口長庚外傷急症外科的主治醫師,也是出過四本書的知名作家。他將急診直面生死的點滴化為故事,常被讀者稱為「會開刀的作家」。
(圖/葉大衛攝)

走進急重症外傷中心挑戰與死神拔河

44歲的傅志遠從小在彰化長大,和台灣多數的五六年級生一樣,少年時代有著再平凡不過的聯考人生,高中就讀台中一中,成績不錯的他順著世俗的眼光,大學考進台北醫學院(台北醫學大學前身),醫學院最後一年,他在長庚醫院實習,長庚精湛的外科醫療專業讓他敬仰且嚮往,「尤其很多資深醫師的技術很厲害,我很想跟他們學習,以後像他們一樣。」

他因此走進外科,在林口長庚任職五年,從實習到住院醫師再到總醫師,經歷外科各部門紮實的訓練,29歲即升任主治醫師。當時,位在台中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正好新設急重症外傷中心,傅志遠決定走進這個挑戰性極高的新單位,試一試和死神交手,搶救急重症病人。

顧名思義,急重症外傷中心不同於一般科別,病患往往來得又急又快,嚴重的外傷患者更是家常便飯,那時傅志遠還是個有點「菜」的主治醫師,要在最短的時間內下最正確的判斷、用最快的速度決定治療計畫,常讓他緊張,甚至還會在非常嚴重的病人面前天人交戰:「這要救嗎?救得活嗎?」

急診室的震撼 插在病人胸口的那把刀

一個輪他值班的清早,救護車送來一位重傷病人,西瓜刀筆直插在心口正中央,到急診時已經沒有心跳與血壓。傅志遠身為急症外科主治醫師,第一個直覺是「刀子插成這樣,救不回來了吧…」

他原本只想依法定醫療程序─CPR三十分鐘無效,宣告死亡,「就這樣沒問題吧?」

沒想到此時,外傷中心副院長正好帶著幾個實習學生到急診室,他看了病人的狀況後,隨即在急診室立刻開胸。傅志遠瞪大雙眼不敢相信,但主任很冷靜地告訴他:「穿刺傷死亡率雖然高,但卻要非常積極搶救!只要把刀拔出來,把心臟縫好,或許有機會創造奇蹟!」

傅志遠這才恍然大悟,不同於其他車禍或撞擊造成體內各個臟器受傷大出血,這個病人的穿刺傷雖然致命,但也只有一處傷口,相較之下很單純,而非表相看到的那麼驚人和「回天乏術」。

「你如果連這種病人都不救,就別當外傷急症醫師了。」副院長更嚴肅地告訴才當上主治醫師兩個月的傅志遠:「你如果現在就放棄,以後永遠不會有救活的病人。」

他們師徒兩人就在急診室簡陋的環境裡開胸、拔刀、縫合,短短一個多小時,擔任助手的傅志遠親眼看著儀器上的病人血壓上升了、心跳恢復了,隔著手套,他強烈感受到病人的心臟開始奮力跳動,彷彿在吶喊「不要放棄我」。

「那一剎那,我非常非常感動,原來外傷急症外科可以拚到這種地步!」

「原來只要醫師不放棄,生命就一定有希望、有機會。」

那一個急診室的清晨,距今已整整十四年,但傅志遠從不曾忘記那一幕,那一堂課教會他─永不放棄!

打開電腦,胸膛上的一把刀地躍入眼簾。因為這場震撼教育,傅志遠學到了永不放棄,生命一定會有希望。
(圖/葉大衛攝)

永不放棄的功課 來自責任感

放棄,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永不放棄,卻是人生最難的功課,而所有的不放棄,第一步,來自責任感的建立。

傅志遠說,從當上主治醫師的那一起,他隨時謹記:「我對病人有著完全的責任,只要我是他的主治醫師,每一分每一秒,我就是有責任。」他也常告訴年輕的實習和住院醫師,面對任何一個曾由他主治開刀的病人:

「外科醫師與病患之間,彷彿有一條剪不斷的線,直到他痊癒出院,或者死亡」。

那條線雖然看不見,卻極其強韌,它的名字是─責任。身為醫師,他的信念很清楚,對病人的責任永遠在第一位,雷打不動,即使今天不是他值班,即使今天他在外地、在度假、在開會、在吃飯…「病人的病情,不會因為我下班就不發生變化,他只要有變化,就是我最重要的事。」

只要離開醫院,不論幾點、在哪,傅志遠都會掌握好病人的情況。因為病人的生命就是他的責任。
(圖/傅志遠提供)

傅志遠也坦言,十多年來他常常會緊繃著,最怕非值班時接到醫院的電話,尤其半夜的電話鈴響,總讓他非常緊張,「如果電話沒接到,我會發瘋的一直打回去問,到底什麼事?」

半夜飆上高速公路,為病人拚到最後一刻

擔任主治醫師十餘年來,除非出國,傅志遠每天一定會去查房看過病人才放心,這是他當總醫師時就已養成的習慣。即便休假日有家庭活動,他也會一早先去醫院查房,確定一切都照著治療計畫進度之後,再回家陪伴家人出門。

「沒有人規定我要這樣,但做了,才安心。」傅志遠說,長期處於「待機」狀態,是外科的宿命,雖然壓力很大,但他相信絕大多數醫師都一樣,這是一種大家都有的態度。

他推推眼鏡,不經意地又補充一句:「這也是我自己的選擇,我真心喜歡這個工作…。」堅定的眼神裡燃著灼熱的光,微笑的嘴角更有著一派捨我其誰的自豪。

也曾有好幾次,他帶著家人回南部老家,卻臨時接到醫院電話,病人發生非預期的變化。傅志遠說,他其實也可以交給資深的總醫師處理,但心裡就是會有個聲音隱隱地讓他不安:「那是我的病人,他有狀況,就是我的責任啊!」

最難忘一次回彰化老家,深夜一點,接到醫院電話說病人突然有緊急狀況,傅志遠十分鐘之內立刻上了高速公路往林口一路飆車,心裡七上八下,一遍遍回想前一天在病房看到的病人狀況,但車才過豐原,醫院又打來電話:「病人過世了,醫師您不必回來了…」

那一剎那,「呯」的一聲,傅志遠彷彿聽見,那根他和病人之間的線──斷了!

「好吧,那我掉頭回彰化…」他掛了手機,絲毫不因可以重新回家睡覺而慶幸,相反地,他的心彷彿跌進闇黑的大洞,不斷沈落…

許多被緊急傳呼的夜晚,傅志遠都會不顧一切地趕回病人身邊,也因此收過不少超速罰單。(圖/傅志遠提供)

雖說生命原就無常,但這一切來得太匆促,甚至荒謬。深夜的高速公路上,星光很亮,傅志遠心頭卻重重迷霧,他無奈、不解,更有一種難以言說的悵然,他想不通很多很多事,為什麼病人會走? 為什麼偏偏是今夜?為什麼他趕不上…但最後他給自己一個結論,不論結局如何,「至少我努力了,問心無愧」。

「堅持到最後一刻,是醫者對生命的最大敬意」

這也是他在部落格寫下的文字,是對自己的承諾。

急症外傷的醫病關係 兩造都沒得選

然而,很多時候,即使再努力,外傷科醫師也必須面對醫病關係遠比其他科別來得脆弱的現實。

傅志遠解釋,急症外傷患者絕大多數都來自突發,「你現在接到這個病人,多半只因為正好輪到你值班,而且他正好在你工作的醫院附近出事…」不像其他疾病或科別,患者就診之前多少會先打聽過醫師,甚至是慕名而來。

也因此,他常說,急症外傷科的醫生和病人,兩造都是沒得選的,雙方的第一次接觸多半在一個陌生、緊急甚至死生交關的當下,醫病關係在先天上就缺乏優勢,建立起來比較緩慢。

但沒有優勢,並不代表順其自然。傅志遠還是老話一句「責任感」,他說:

「你要先建立對這個陌生病人的責任感,接著就能用專業和誠意讓病人一點一滴相信你。」

在傅志遠的書或部落格裡,紀錄著許多醫病關係的故事,有衝突,有誤解,但也有溫暖的同理心和堅實的責任感,進而成就出醫病之間的和諧與體貼。

急診與一般門診最大的區別就是沒有病人是「慕名而來」的,醫病之間沒有信任基礎,容易造成許多摩擦。只能靠著專業、耐心與責任感,慢慢建立起信任。
(圖/葉大衛攝)

例如他曾收治一位20歲出頭的大男孩,從四樓摔到一樓,腹腔因為大出血與大量輸液復甦後,腸子腫脹塞不回去,必須先暫留體外。傅志遠說,剛出手術房時,病人和家屬看到「肚子外掛著一串腸子」,極度驚恐不解,但他用專業一遍遍耐心解釋,並善盡責任意,積極查房探視,還跟病人一起用相片紀錄傷口的一步步進展。

就這樣,從深秋到冬盡,整整四個多月,年輕人和家屬逐步相信並尊重傅志遠的治療方式,最後這個肚破腸流的年輕人痊癒出院,不久後還寄來喜帖,親手寫著:「傅醫師,謝謝你,讓我的人生可以繼續。」

阿傑多年前遭逢意外失去雙腿,卻仍然積極樂觀的面對人生。傅志遠說:「救活一條命還不夠,讓這條命可以重回學校、職場、完成原本可能要被中斷的人生,讓我以身為一個外傷醫師為傲。」
(圖/傅志遠提供)

醫術是最基本的起點 問心無愧是一生承諾

十五年的主治醫師生涯,傅志遠說,前面五年他學到最多的,是專業醫術的精進。

「醫術是根本,沒有醫術就是沒有醫德!」他說,口氣嚴肅而凝重。

接下來的十年,學到更多的是醫病關係。他表示,醫病之間原就是一種不對等的關係,病人高度仰賴醫師,但醫師的角色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要盡力把病人治癒。當然醫師不是神,生命也有極限,「但前提是你要問自己,在這段和病人併肩作戰的路途中,你有沒有盡力?即使病人最後離世,你是不是也可以問心無愧?」

尤其在網路無遠弗屆的現代,醫病之間的信任來愈薄弱,傅志遠認為,「只要在Google輸進姓名,病人要查詢醫師的過往太容易了」,因此醫師不需把自己的尊嚴放得那麼高,更無需抗拒病人的挑戰,只要有好的醫術、用真心誠意面對患者,並用盡全力一拚,即能俯仰無愧,醫病關係絕對不會是洪水猛獸。

傅志遠常被學生票選為優良教學醫師與教師。他也希望學生未來能常常反問自己:「是否已經盡力了?」因為唯有如此,才不會留下悔恨。
(圖/傅志遠提供)

一通病人家屬的簡訊,不如歸去

當然,他也遇過醫病關係中的挫敗,一度讓他萌生去意。那是多年前一位由他院轉來胃穿孔合併腹膜炎與休克的患者,這種情況死亡率原就高,偏偏中間又牽涉到醫院高層的「關切」,傅志遠八月為病人開刀,但一兩個月下來腹內感染始終難控制,前一家醫院還告訴家屬疑似是傅志遠延誤治療。

處在夾縫中的傅志遠,面對這些紛紛擾擾雖無奈,但他知道自己最該做的是把病人治好,他凡事親力親為,甚至連自己的手機號碼也給了病人家屬,可以直接做病情溝通。

但不巧的是,傅志遠早在半年前便訂妥了十月的機票,要去日本度假四天。行前他特別去看過病人再赴機場,也盤算著三天後下機要先直奔病房。但不料剛抵日本的第一晚,離開醫院不過十小時,一家三口正在新宿一家慕名而去的豬排店,手機突然傳來病人家屬發的簡訊:「我爸又發燒了,醫師你卻在日本玩。」

一口豬排剛送進口中,傅志遠已吞不下去,太太拍拍他的手輕聲安慰:「不然我來改機票,我們明天一早回台北吧…」他一陣心酸眼熱,不明白己到底為什麼要被這樣折騰,還拖累最親愛的家人?

隨後他打電話回台北和總醫師聯絡,確認病人情況尚可控制,於是他選擇不能愧對家人,家人期待這個假期已經很久了。然而那三天玩得戰戰兢兢,一顆心全掛在病人身上。回台後,病人的情況逐步好轉,最後順利痊癒出院,但期間傅志遠已心力交瘁,好幾次問妻子:「我是不是該辭職了?」

太太史迪普(右二)了解傅志遠負責任、時時掛念病人的個性,也清楚外傷醫師一進手術室動輒十幾個小時的狀況,總是給予最大的包容與支持,讓傅志遠能無後顧之憂的為病人們爭取活下來的機會。
(圖/傅志遠提供)

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和患者併肩拚命

「後來想想,其實因為遭遇過這些挫折,才能讓我的心理素質愈來愈強大。」傅志遠分析說,醫病關係裡的陰暗詭譎始終存在,但做為一個醫師不能任意屈服或懼怕,唯有拿出責任感,用專業的技術搶救生命,這才是醫者永不放棄的初心。

面對日益多元複雜的醫病關係,他更在書中寫下:「我們總得在眾多選項中,找出一條最適合自己的路…人必須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在這些選擇中,我找到身為醫者的價值,也想起當初選擇學醫時的自己。」

尤其,做為外傷急症外科主治醫師,無數的深夜或黎明,他常常和來自不同科別的醫師,輪番拚命─拚病人的命!急症外傷手術檯的病人多半年輕,他們也許騎著機車送Uber Eat,也許是拜訪客戶拉業務,未來還有很長的人生,每當成功把病人從生死邊緣救回時,傅志遠總有說不出的喜悅,這也正是他真心熱愛這份工作的理由─為生命拚搏,讓病人有更好更遠的未來可以期待。

凌晨4:50的急診室,傅志遠與放射科醫師一起爭分奪秒地控制病人的內出血,與死神拔河。
(圖/傅志遠提供)

13年兩百萬字,我看見自己的成長

從2008年在學生的鼓勵下,以筆名Peter Fu開始寫部落格「 急診外傷外科的大小事」,傅志遠至今創作已逾200萬字,2011年還奪下第六屆華文部落格/最佳生活綜合類首獎,已依序出版三本散文集《拚命/一個急症外科醫師的生死筆記》、醫生,不醫死:急診室的20個凝視與思考》、《醫人三角的獨白》。另還有一本紀錄實習期間的幽默文集《有一個銀蛋叫彼得,從小生長在大醫院》。

這些著作,反映了傅志遠的蛻變與成長。他說,因為寫作讓他成為一個觀察者,不再只是醫師,他必須身兼兩種角色,不能只站在醫師的立場,而是必須客觀地從患者和家屬角度去想、去看,因而有了更多的同理心,面對醫病關係,也得以有著更多的智慧與從容。

用眼觀察,用心感受,再將其細細雕琢成為文字。傅志遠的作品承載了他不同時期的思考與感動,也是他身為醫者的成長紀錄。
(圖/葉大衛攝)

尤其在第三本書《醫人三角的獨白》中,傅志遠因為兒子罹患紫斑症、女兒早產,轉身成為病人家屬,進而理解了家屬的切身之痛。

他寫下文字:

「在行醫和習醫的路上,要求醫師快狠準的判斷,卻似乎少了一份對病人的同理心與關懷,常對病人的擔心感到可笑…仔細想想,這不也是一種專業的傲慢?」

一字一句,是醫者最誠摯的省思,也道盡病人家屬最卑微的期待。

寫作是軟實力 讓世人認識外傷科

傅志遠的著作也前進中國大陸,被對岸喻為「會開刀的作家」、「會說故事的主治醫師」。但他笑說自己唸書時期從不是「寫作的料」,沒想到多年寫下來,寫作已成為興趣和習慣,為的不是金錢名氣,而是醫學事業經營的一部分,他希望藉由「醫師作家」這個角色,讓更多人去了解、去認識外傷科。

「我深信寫作是一種軟實力,透過我筆下的文字,讓大家看見外傷急症外科的努力。」傅志遠說。

寫作讓傅志遠習慣站在不同的角度與立場看待事情,同理病患與家屬的心情,也讓他時刻不忘從醫的初心。
(圖/葉大衛攝)

未來,傅志遠說他會一直寫下去,現在他總是隨手記下每一個靈感,在執刀和問診的空檔,寫下所見所思,那不光是一種寫作的練習,而是一個醫師直面自我、明心見性的沈澱時刻,一字一句淬濿出的都是養分,讓醫者精進的不止是技術,更是醫德與修養的光芒。

當然,他更盼望藉由他寫下的每一個故事,能讓世人明白外傷急症外科的艱辛困頓,並理解醫師救人的真誠與初心,更讓醫病之間以體恤替代猜忌,以信任化解衝突,一起為生命努力。


傅志遠
CHIH-YUAN FU, M.D.


傅志遠,長庚醫院外傷急症外科主治醫師,知名醫師作家。

台北醫學院畢業,因熱愛挑戰且憧憬外科的專業而跨入急重症外傷醫學。在快速來去的醫病關係與高壓緊湊的工作環境下,用冷靜的雙眼與火熱的心,書寫下生死之間令人省思的故事。

著有《拚命/一個急症外科醫師的生死筆記》、《醫生,不醫死:急診室的20個凝視與思考》、《醫人三角的獨白》、《有一個銀蛋叫彼得,從小生長在大醫院》。

經營粉絲專頁傅志遠 Peter Fu、部落格急症外傷外科的大小事

Facebook Comments Box

Related posts

入於圍棋,出於醫學

周德陽觀照全局、洞徹未來 

見證台灣肝臟外科發展

李伯皇,台灣醫療活字典 

從「換手」到「變臉」

郭耀仁,奇幻的「醫」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