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思偕醫師
陸續接受一些訪談邀約。常被問到:天地之大,為何總是聚焦於「醫病之間」的書寫?
我在33歲的時候開過一次大刀。 後來陸續大小病不斷。 我是個倖存者。
那是二十幾年前在美進修時一次劇烈的咳血,我引以為傲的年輕肉體出現裂縫。
我想停下手邊工作, 搭機返台。 一位善心的醫生細心診治我, 並充滿悲憫的說:「 你這種情形,上飛機也危險。」
我想辯駁, 一說話就想咳, 一咳就是幾口血痰。只能用眼睛跟醫生交流。
「沒關係 ,我們先把想辦法幫你穩定下來。」
從大夫看我的眼睛, 我知道自己是病危的人。
但我從我自己的眼睛看出去, 卻看到了清澈的藍天和和煦的陽光。
後來我真的穩定下來,撐到回國開刀。開完刀,我住了一星期加護病房。
身上的氣管內管,鼻胃管 ,胸管,導尿管,都是我以前幫病人做過的procedures 。
當時沒什麼感覺,現在知道病人有多不舒服。
尤其護理師拿著長長的suction管向我走來, 要幫我抽痰的時候, 我急忙在手寫板上寫( 插着管子不能說話):「請下手輕一點。」
轉普通病房。傷口疼痛。有一夜晚, 孤獨一人 。輾轉難眠, 惡夢連連, 屢被驚醒 。醒時全身冷汗, 我的睡袍和被單都濕透了。
我沒有求救。(通常我只有需要「嗎啡」的時候才會按鈴)。
巡房護理師看到了。 我不是她負責的病人 ,我也沒有召喚她。
但她走過來, 用天使般的聲音,問我哪裡不舒服 ,量我的生命徵象 ,為我擦乾身體,更換我的睡袍跟被單 ……
我不是她的病人。但她認為「這人需要幫忙」。 而她幫了。
那一刻,這簡單的善意如此强大 ……我舒適進入夢鄉。 那是我在醫院睡得最好的一個夜晚。
人生最重要的記憶,是他行至險灘,通常是生病時,那些隨機而仁慈的舉動 ……
天命或許不可違。我們可以從記錄苦難中找到隱喻和動力, 體驗並擁抱人生最珍貴的元素: 愛和意義。
到重症病房走一遭, 你就會覺得能夠吃飯,睡覺,呼吸空氣, 能夠從那裡走出來,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本文經林思偕醫師授權刊登於《醫學有故事》
原文:書寫的意義